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实现伟大中国梦重要力量的大学生, 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信仰自由化的今天,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失、 家庭责任感缺失和个人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和谐进步。在马克思伦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净化社会环境,塑造良好的 文化氛围;倡导言传身教,营造关爱的家庭氛围;完善德育模式,增强社会实践教 育;提高自我认知,增强教育能力,是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是民族振兴和富强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 力军,承载着“中国梦”蓝图实现的重任。大学生责任感的强弱世界关系到其未来 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 断深入,社会发展风云变幻,95后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 信仰自由化的大环境中,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责任 意识淡薄。因此,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 也不容忽视。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阐明了人和社会关系的三层内涵。首先:
个人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相互依赖。社会由个人组成,并为个人的成长发展提 供保障,而个人活动又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其次,人与社会具有独 立性,无法替代。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社会利益需求和 价值实现;社会的总体利益代表的是社会成员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最后,个人与 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 马克思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 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的责任。”[2]。人是自由的人,因而也是有责任的 人,自由和责任相生相伴。首先,自由与责任是对立统一的。当个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自由选择了责任,责任是自由与必然性的统一。其次,责任大小 与自由程度呈正相关。在无自由的状态下,个体可以免除责任;但当个体运用自 由进行选择时,个体必须承担选择的后果和责任。最后,避免极端,反对责任无 限论和无责任论。人的责任是有限的,会受到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三)马克思人的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学说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 切能力”。[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片面到全面、必然到自由的一个渐进式的发 展过程,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历史的进程的一个时期。人的自由发 展和价值实现表现为个体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活动,并有能力对自身的行为活动 负责任。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包括人的自由选择能力的提升,人的社 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表明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增强。个体自我价 值的实现是和个体承担的责任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自由与责任关系和人的价值与社会 责任关系的学说,对于我们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是其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社会公德是 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设计 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道德准则。[4]个目前,一些大学生整体公德意 识薄弱,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违背道德和良心。

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导致社会资源的重复和浪费,阻碍社会和谐有效发展,甚至 危害社会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家庭责任感的缺失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整体物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大学生炫富现象层出不穷,沉迷于安逸的 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必然减少了大学生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而 家长则过多地承担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模式,促使孩子 在价值角色中相对固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之间角色并没有相应地转变, 导致大学生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从意识层面到实践层面都没有很好地履行。(三)自我责任感的缺失 很多大学生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不思进取,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和人生规划,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都是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缺失的 表现。很多大学生过于追求个人理想,完全脱离了社会的现实。他们对个人理想 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将个人理想寓于社会理想之中,没有理 顺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思 想,责任感严重缺失。不少95后大学生对除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毫无热情,在与他 人相处过程中或者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多以“自我”价值与意识为中心,在社会价值 与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倾向于后者。

三、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一)净化社会环境,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人处于社会中,因此,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与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和道德环境密切相关。党的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的提出,对当代95后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新闻舆论是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 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 会团结奋进,各尽其责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 大的精神动力。社会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宣传力度,改善社会环境中的不道德现象,有效运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 报刊等大众主流媒体进行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传播社会正能量 和社会正气。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在 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自觉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 倡导言传身教,营造关爱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整 个个体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95 后”独生子女, 物质生活丰富,从小便在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下如温室花朵般成长,加之现代 重智育、轻德育理念的教育制度,使得家庭教育往往只关注子女考试的成绩,对成绩以外的事务,家长往往全部包办,使得孩子有了依赖性。

父母要转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独 立、自强的意识,增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在对 孩子进行知识学习、智力开发的同时,注重品格树立和责任的培育。在家庭教育 中还应重视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孩子通过学习和模仿父母日常的言行举止、待 人接物,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增强爱心和责任心。要让孩子认识 到责任的重要性,要对孩子进行尽职教育,即教育孩子要做一个称职的子女、负 责任的子女,进而使孩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完善教育模式,增强社会实践教育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一定 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专门从事人才培养工作。[5]但是,大学生德育教 育在高校的培养中普遍不完善,尤其是在偏理工类和专业技能类的大学中更是突 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亟待改进和完善。

要做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要推进德育模式的改革。一直以 来,高校的德育教育都是以德育课程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德育教育枯燥而乏味, 达不到实际的德育效果。高校应当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三维” 教育体系,使德育育人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创新德育教育模式,营造良 好的高校德育氛围。其次,充实大学生时代责任感教育的内容。高校教育要积极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特征。最后, 德育教育除了课堂授课,还可在课外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如通过参观革命烈士故 居、纪念馆,拜访优秀中共党员和先进人物,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大 学生身体力行,在奉献中收获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主要注重的是大学 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大学生毕业后能否经受得住社会的考 验和历练能否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三观”这有赖 于大学生自身自觉的价值认同。因此,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必须以学生是否具有 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衡量德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应注重自身学习。文化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往往是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匮乏是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只 有渊博的知识背景,才能理性地进行思考,才能够形成趋善避恶的道德标准,内 化为自我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指导个体的社会行为。其次,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教育。通过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得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高度责 任感意识。最后,学会自我调适。当前大学生处于风云变化的社会变革时期,既 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挑战,又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变化。大学生的心理 负担较重,只有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才能在各种竞争中百战不殆,才能坚守内 心的责任意识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