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我意识心理表现论文
有关自我意识心理表现论文 自我意识心理论文篇一:《浅谈重塑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培养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强的新人,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 育 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认清大学生自我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 现代 化事业的建设者,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 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 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 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 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 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 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 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 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 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 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 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 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 发展 的人等问题困扰着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科学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 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 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 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 网络 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 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互联网上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在 接受着许多有害的信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 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 教育 工 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 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 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对象 发展 , 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 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
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 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 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 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 环境的能力;校园文 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 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 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 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 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 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 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 规律 , 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 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 实践等多 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 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 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 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 文献 :
[1]高玉祥.个性心 理学 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刘和平.21世纪教育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 3. 自我意识心理论文篇二:《浅谈自我意识》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形成的 性质、方向、速度和进程。本文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发生发展、研究工具 及方向、完善塑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苏格拉底是自我意识的“助产婆”。苏格拉底坚定认为存在普遍可靠的 真理并且探求普遍必然性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因此,西方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 产生于古希腊时期[1]。在此之后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停留在哲 学的思辨领域中。直至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将自我意识 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冯特也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有所涉及。但 是,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对其概念进行理论探讨,但缺乏一致性,其研究结果可谓扑 朔迷离、含糊而繁杂[2]。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的学者们纷纷研究起 了自我,具有代表性的有库里(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3]。其中弗洛伊 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结构后,自我意识的概念开始明 确化。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 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很多研究将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特征 和倾向视为并列的人格组成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持反对的态度。至今对于自 我意识在人格中与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关系没有一致的观点。但是一 致认为的是自我意识不仅与基本的知情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也有紧密的 联系。
自我意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即它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 自我调控系统,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组织、控制和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 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自 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4]。很多学者的分类方式均不同,朱智贤认为所谓自我意识,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对自己肌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5]的意识。美国心理学 家詹姆士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宾我(me)两个方面,主我是自我的主动部分,是认识、 发动、指挥和调节个体活动的方面;宾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和知觉的客体等 心理活动的意识[2]。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个体关 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 的评价标准[6]。类似以上的分类还有很多,均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结构。
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从婴儿起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渐成熟。研究表明个 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 “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7]。
韩进之,等[8]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 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三个平稳期。第一个上升期为 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由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进入平稳期。第二个上升 期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此后进入初三平稳期。第三个上升期为初三到高 一,此后至高三进入平稳期。自我意识发展还有不同观点。杨宏飞等研究也发现, 学级至初三年级均有所下降[9]。王维等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家庭关系、朋友 关系和对学校态度方面有所下降,提示四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二年级学生有 所下降[10]。Piers和Harris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 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11]。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 展的关键期[12]。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 时期[13]。因此对于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尚无定论。
4自我意识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 通常使用的是自我意识量表,是由Fenigstein,Seheier和Buss编制的[14]。
本量表由三个分量表共23个题项构成,分别是测量私我意识的10个题项,测量公我 意识的7个题项和测量社交焦虑的6个题项。这些分量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 合使用。其中,私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私密的方面,这些方面只有本人 才能观察:公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公开的方面,这些方面是别人能够 观察和评价的;社交焦虑则反映个体由于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原量 表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均为适度的正相关;而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接近于0。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 符合)。
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私我意识方面,研究不 仅是关于私我意识的优缺点[15]、单双因素[16]、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6],而且还 涉及个体差异的比较研究。例如Scandell等在一项私我意识与大五人格因素的相 关研究中发现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在用偏相关技术控制了公 我意识的影响之后,私我意识与大五因素中的经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宜人 性呈显著负相关。Kemmelmeier的研究发现,高私我意识的个体所拥有的价值取向 和态度是一致的;而对低私我意识的个体来说,价值取向和态度之间没有关系。在 性别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女性在私我意识或者公我意识上得分比男性更高。对女 性而言,私我意识可能是更重要心理体验。那些有高自我意识(或者是私我意识或 者是公我意识)的女性更强烈地体验情感状态,而这些影响并不发生在男性身上。
在地域方面,Shuzo等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私我意识程度比美国人低。在私我意识 的两因素中也发现了跨文化差异。Chart在其研究中发现,香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私我、公我和社交焦虑三个因素上均显著高于德国、法国、丹麦和瑞典大学生。
综上所述,现今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我意识和性别方面,而不同文化 地域的比较研究比较少。
5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 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人 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和教育。但是自我意识是这些因素的中介,自我意识 决定着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换一句话说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速度、性质 以及能动性和自主性等。那么,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就显 得尤为的重要。
5、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个体认识自我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分析体会自我的心理活动及行 为,并且和周围的人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了解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一定 的评价。第二,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别人给予的评价,个体会将其与 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对比,最后达到加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在积极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自我的优缺点,但是不能因为缺 点,而在潜意识中逃避认识自我。只有能正视自我,愉悦地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5、2自我体验的作用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个体产生一定的体验标准。当符合标准的行为 和心理活动出现的时候,自我体验是愉悦的,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是有损人格,会出现恐惧和羞耻等不良的自我体验,最终可能收敛或制止自己的 行为和心理活动。
5、3强化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不仅限制着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性质、方向,并且要力 求其符合社会要求准则。制定旨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行动 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5、4提高自信心 自信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前提。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状 态,是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在肯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自己力 量的客观充分估计,它直接影响着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定位以及自我理想的 设计和把握,对于全面体验和调控自我思想与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能 够帮助个体激发自身的潜能,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大学生的课堂中,我们采取 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同时,让他们总结过去的 成功经历,最终使“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的信念内化,达到提升自信的目的。
5、5提高自尊 自尊感是一种个体的重要情感体验,包括自爱、自己尊重自己和得到 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是个体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价值评价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 活动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来满足自尊。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较强的方面参加 活动,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以便容易实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成就 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