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论文】2019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篇一 《高校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摘 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 作用。文章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 义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重要性;途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之魂。树立爱国主义思 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学生作为 现代 化建设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 历史上形成的对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 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 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在我国历史上,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极大地促进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

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爱国主 义教育是指引导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理想、信念, 与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与树立报效祖国的理念,这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 工程。

二、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这对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 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与意义。

在高校开展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让大学生继承和 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这是鼓舞大学生立志成 才、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就是指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华民族情结,即这种人才能在祖国和世界任何 地方想到为祖国做贡献。他们应具有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伟大胸襟。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与 情操的重任。由于高校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感、前卫的青年群体,他们在当今深 刻变化的形势中,较之以往,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骤然加大, 他们就会将这一切不如意归结为国家、民族与时代,从而发生反叛精神,因此, 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就会极易出现 发展不和谐的音符。而高校能 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这样,在高校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 义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民族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高校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 要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 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报效祖国理念。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是 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源泉,它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与动力。在新的 历史形势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表现为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的竞争。因 此,对高校而言,开展对大学生进行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 增强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增强其国家认同感,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高校爱国主义宣传基地的建设 高校要建立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形成以革命人物、事迹等爱国主义宣 传基地。一个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就是一段 历史、一部教材、一处课堂,它是一 座蕴藏着真善美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宝库。通过对爱国主义宣传基地的参观,可以 引导他们从中接受 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而积极投入到建设 中国 现代 化的伟大事业中去。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 政治理论课以加强大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参观学习, 以增强大学生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可见,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基地 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3.开展中华历史知识教育及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人民在历 史上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近代 中国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历史,就是中国民族崇高的民族品格和伟大精神的 真实写照。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让广大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就是 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树立国家与民族意识,能在国家危难的情 况下挺身而出,为国分忧,承担起历史责任。同时,更要加强中国革命的传统教 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与建设新中国而表现 出来的革命气概与民族气节。这样,学生就会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 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与崇高抱负。

4.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搞好校园 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校 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突出民族精神这个主旋律。

鉴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让高校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结合时代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 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将中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画像、名言 等张贴在教室、走廊、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以此来增加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场景与 气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人生价 值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高校要根据时代形势的 发展,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 性与艰巨性,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 文献 〔1〕张莉、徐国锋.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社会原因探析〔J〕. 重庆文 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1) 〔2〕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4.10.15 〔3〕孙伟.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手段〔J〕.胜利油田师 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 〔4〕廖运华.关于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问题的探讨〔J〕.衡阳 医学院学报,2000(4)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篇二 《浅谈大学生“中国梦”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前途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素质,尤其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 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 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 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11 月29 日,总结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他 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 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并表示出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一种长期追求和达到的高度。近代 以来的中国历史把中国梦凝练为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两个时 期: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梦表现为独立自 由之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梦表现为富强民主之梦。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 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以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 来的共同愿景,它为大学生不懈奋斗、努力拼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 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前尚存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还单纯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 会议室等范围内,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脱节,仍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 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把“中国梦”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

第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的深化与系统化研究较为缺乏,比如 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等方面尚存不少的研究空间。

第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中 国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理论界侧重于对“为什 么教”即其必要性的问题的探讨,而缺乏对“怎样教”的问题的探讨,偏重理论研 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积极投身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具体实现路 径如下:
(一)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 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 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思想政治 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尊重其具体规律,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它 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规律。马克思 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 实生活过程。” 又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就解释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发展的规律。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内心要求独立与行为表现依赖 性较强并存;自我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个性张扬但内心孤独茫然等。因此对大学 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以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 对“中国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分析局势,深入研究,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 再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网络传媒兴起等都给大学生的 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就必须先搞好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对 “中国梦”的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和领悟,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 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 “中国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抓住了事 物的根本,所以它能说服人,尤其能说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 ——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梦”的思想和理 论,由他们学习、掌握之后,便可内化为其精神力量,也是其主观能动性。毛泽 东曾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梦”的理论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头 脑中将这一思想确立起来。

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育的形式划分,有口头讲述 和文字传播;按教育的途径划分,有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按教育的范围划分,有 普遍宣传和个别辅导;按教育的作用划分,有形象感化和启发引导。

在对大学生 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梦”的书籍,引导其自我教育,再进行必 要的辅导,开展评议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举办知识竞赛,奖励读书优胜者,还 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以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举办“我的中国梦” 等学习演讲,开展专题辩论等,真正将“中国梦”教育引向深处,打好坚实的思想 基础,使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使“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其用自 身行动去践行“中国梦”的实现。

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引发 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在讲话中指出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 机会,所以大学生也应该享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落实到对大学生进行“中 国梦”教育中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继承与发展多种载 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 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 梦”教育。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平 台,例如利用正式群体(学校政教部门、两课教育)和非正式群体(学生会、社团、 老乡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对象广泛 化、功能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找 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把“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此外,面对“中国梦”教育的现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继承和 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样的传统载体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和开发现代载体,扬 长避短,综合利用,尤其应注重对网络载体的开发和运用,拓展网络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真正做到把“中国梦”教育和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助 于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结合点, 主动承担起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其践 行“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国梦”教育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不应该仅仅融入在大学的两课中,更应该落实到 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进行评价时, 不能仅仅是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而应将群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地进 行评价。具体可以给每个大学生制定实现“中国梦”的成长记录袋,对每个学生实 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具体行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时地对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整 理,汇总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对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做具体部署。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 有之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 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有 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信念,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谓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