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铃薯;稻田免耕;产量;种植模式
稻田免耕种植马铃薯技术具有增产、品质优、省工省力、简便易行等优点,为使该技术更好地推广应用,推进马铃薯生产结构性调整,达到节本、增产、增效、优质的目的,试探讨稻田免耕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以筛选出最佳种植模式,指导大面积生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试验田,面积150m2,地处花溪区和惠水县的交界处,交通便利,海拔1 100m,年均温15.3℃,年活动积温在5 400℃左右,年降水量1 178mm左右,无霜期287d。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前作为单季水稻。
1.2供试品种
种薯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中薯3号。
1.3试验设计
后作马铃薯采用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模式,设置4个处理:
(1)干稻草覆盖模式下催芽与不催芽对比试验。
处理①:用晒干的稻草覆盖催芽后的种薯,厚度为10cm;
处理②:用晒干的稻草覆盖未催芽的种薯,厚度为10cm。
(2)湿稻草覆盖模式下催芽与不催芽对比试验。
处理③:用鲜湿稻草覆盖催芽后的种薯,厚度为10cm;
处理④:用鲜湿稻草覆盖未催芽的种薯,厚度为10cm。
试验中催芽种薯的芽长约为0.5cm,对出苗情况,在播种15d后每隔5d进行一次田间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个处理,2次重复,小区计产面积18m2(1.8m×10m),小区间距20cm,重复间距及边距20cm,四周设置保护行。播种行株距统一按30cm×30cm,摆221块种薯。
1.4试验概况
2006年12月11日播种,播种前1.8m开厢、挖沟,沟宽18~20cm,沟深为18~20cm,把沟泥平铺于厢面并整细整平。用充分腐熟猪牛圈肥15t/hm2,复合肥600kg/hm2,磷肥600kg/hm2,生长期不追肥,不施农药。播种施肥后,用稻草均匀平铺畦面,厚度8~10cm,防止绿薯产生和保证出苗正常。当地上部分茎杆褪黄时,选择无雨天收获,翻开稻草捡净薯块,测出每小区的单位面积产量后进行比较。
2结论与分析
2.1干、湿稻草覆盖对种薯出苗的影响
从12月26日开始进行出苗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通过试验得知:处理①即干稻草覆盖催芽后的种薯种植模式出苗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他3种方式。用干稻草覆盖的马铃薯的出苗高峰期在播种后的15~25d之内;而用湿稻草覆盖的马铃薯在播种后的20d内出苗非常缓慢,其出苗高峰期出现在播种后的20~25d之内。就整个出苗时期而言,干稻草覆盖马铃薯较湿稻草出苗整齐、均匀。
2.2不同处理对鲜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产量结果不同,经方差分析(见表3),处理间F大于F0.05,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免耕马铃薯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另外,试验两个区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地条件基本一致,可采用两重复的平均产量评价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根据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干稻草覆盖且催芽即处理①的产量为21 777kg/hm2,在4种处理中居最高,湿稻草覆盖且未经催芽即处理④的产量仅15 408.0kg/hm2,为4种处理中最低。干稻草覆盖且催芽比湿稻草覆盖未经催芽的产量增加6 369.0kg/hm2,增产率达41.34%。而处理②与处理③的产量居中;处理①与处理②有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处理①与处理③、处理④有1%水平的极显著差异,所以以处理①即干稻草覆盖且催芽种植模式最优。
3小结与讨论
就整个试验而言,最佳的种植模式为干稻草覆盖且催芽种植模式。用刚刚收割的湿稻草覆盖,由于茎秆含水量高,茎秆之间结合紧密,没有空隙,马铃薯幼苗无法从湿稻草中钻出而烂掉。试验表明,用鲜湿稻草覆盖未催芽的种薯出苗率仅56.4%,较干稻草覆盖催芽后的种薯出苗率低42.2%,由于马铃薯出苗前靠种皮吸收水分,播种后如土壤过于干燥,薯种发白,发芽出苗会严重受阻。因此,为促进齐苗,提高出苗率,播种后一定要用晒干的稻草覆盖,同时保证厢面湿润,防止种皮发白。
就贵州稻作区而言,采用干稻草覆盖催芽后种薯的种植模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此种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