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腹股沟疝中的诊断价值]彩色多普勒血流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腹沟疝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80例腹沟疝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并经过手术证实。结果 本组病例80例,其中腹沟疝斜疝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8﹪。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腹沟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腹沟疝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腹股沟疝 超声诊断 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本文总结分析了经我院超声检查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全部经手术证实。超声可以通过其影像学特点及解剖关系明确包块的部位、大小及其内容物,并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疝块内的血供情况,从而可提示腹股沟疝有无嵌顿及绞窄,为临床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腹股沟疝患者,女4例,男76例;年龄5个月~78岁,平均38岁,外科门诊腹股沟疝收住院,患者有腹股沟区触及肿块,大小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伴有压痛及疼痛,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及肠梗阻的临床症状而来院就诊;其中,腹股沟斜疝75例、腹股沟直疝5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

1.2方法 应用飞利浦HD11 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MHz。检查时,患者依次取平卧位、站立位。首先直接进行腹直肌的横切面扫查,在其后方可见到三根血管,一条动脉和两条一对静脉,这就是腹壁下血管,追踪腹壁下动脉至其起始处,即找到内环所在的位置;然后多切面探查腹股沟区、阴囊根部及鞘膜腔内,并嘱患者咳嗽、屏气、Valsalva动作增加腹压,探头加压推挤局部,观察有无疝囊、疝环及疝内容物大小及其血流变化情况。腹痛患者应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排除有无肠梗阻表现。

2 结果

2.1腹股沟疝的超声表现

斜疝:腹股沟区探及肿块,肿块呈条索状、梨形高回声团块或部分肠腔暗区及肠壁回声,内有血流信号,斜行向下延伸至外环口或阴囊内,疝襄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精索在疝襄的后方。Valsalva动作时,疝内容物突出,疝襄变大;而在解除Valsalva动作时,疝内容物回纳腹腔,疝襄变小。用探头加压时,可以使疝回缩,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嵌顿后局部肠壁增厚、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尚存在;绞窄后局部肠壁轮廓模糊,回声增强不均匀,血流消失[1]。

直疝:平卧位多无明显异常,站立位或Valsalva动作后下腹局部腹壁略变薄,呈球形膨隆,层次清晰,可见半球形或梨形包块沿腹股沟管内侧膨出,疝襄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精索在疝襄的前方。

2.2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2]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因先天性解剖异常及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引起,强体力劳动及排便等负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嵌顿疝多见于斜疝为疝襄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下、向内、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沟管,再穿出浅环不进入阴囊;精索在疝襄后方。 直疝:直疝一般发生于老年人、体弱者,不进入阴囊,内容物为小肠和大网膜,极少嵌顿,极少数情况下膀胱也可进入疝襄,称滑动性直疝;疝襄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区直接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不进阴囊,精索在疝襄的前方。

3 讨论

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占腹股沟疝的85%- 95%,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腹股沟疝的诊断需与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急性肠梗阻、隐睾等疾病相鉴[2]别。而超声检查可通过显示疝襄、疝环位置、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部分结构而做出准确的分析,因此,具有特异性好、准确率高等特点。总结上述80例腹股沟疝的超声检查经验,笔者得出诊断腹股沟疝时应注意:(1)当不可复性疝嵌顿时,应了解疝内容物的血液分布情况。嵌顿性疝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如出现疝内肠管及网膜内无血流信号显示,包块周围出现渗出的无回声暗区时,可提示肠壁缺血坏死,绞窄时间长者可发生严重后果,合并急性肠梗阻时,必须结合腹部超声检查,仔细观察腹腔内肠管是否扩张、积液,腹腔内是否有游离性液性暗区。(2)易复性疝包块大小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或深吸气时包块增大,平卧或减少腹压时包块缩小或消失,60%以上疝内容物为肠管,超声检查时可见肠蠕动;当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可表现为无回声或网络样低回声[3]。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时,超声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可随时重复探查疝块及内容物情况,判断其与精索及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准确分出斜疝和直疝,据其血供情况判断是否嵌顿或绞窄,观察近端肠管情况,发现有无肠梗阻等并发症,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超声诊断腹股沟疝具有特异性,是一系列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50.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394.

[3] Roger C.Sanders,Tom.Winter著,曹铁生,段云友,袁丽君译,超声诊断临床实践指南[M].第四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