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生态建设管理论文_管理论文

水土生态建设管理论文

水土生态建设管理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1998-2002年,中央投入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经费达30 多亿元,超过了解放以来49年的投资总和。其中国家通过黄委下达的水土保持投 资为8亿多元,2002年增加到2.6亿元,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在国家高度重视下, 全流域五年来共开展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较“八五”期间提高 了30%。平均每年治理速度达到1.25万平方公里。特别是2002年,黄河流域水土 流失治理速度再创新高,全年共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203.96平方公里,安排 建设治沟骨干工程203座,兴建淤地坝5617座,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4287座(处), 开展生态修复和封禁治理22.36万公顷。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改善和保护当地的 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脱贫致富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回顾五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 点:
一、努力实践新时期治黄新思路,调整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经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 黄河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目前洪水依然威胁下游两岸;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 突出;
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已成为黄河治理开发和 管理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水利部党组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 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黄河治理目标。黄委通过对《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 对策》研究,确立了水土保持在实现“四大目标”中的基础地位,把治理黄河上中 游水土流失作为实现“河床不抬高”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并结合黄河流域水土流 失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基本思路。这一基本思路的提出,对今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部署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流域水土保持几十年经验,黄委提出了“围 绕两大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的发展战略。

“两大目标”即实现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
“两个重点”即以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为治理的重点区域,以 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沟道坝系为建设的重点措施;
“两大转变”即由分散治理向 集中规模治理,由低标准平均安排向高水平重点扶持的转变。围绕这一新的发展 战略,黄委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步骤;
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建设项目建议书》,近期正组织编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

启动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形成了由重点支流治理、示范区、治沟骨干 工程专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等构成的相互支撑的工程格局,使黄 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期间,各省区积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水土保持作为振兴区域经 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狠抓精品工程建设,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 面驶入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

二、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水平 “数字黄河”工程是黄委为全力推进治黄现代化建设而启动实施的一项宏 伟工程,它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治黄理念和技术创新。作为该项工程重要 组成部分的“数字水保”工程,是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管理现代化,提高科学决策能 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工程。黄委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数字化技术和现代网络 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 环境监测纲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规划》,提出了监 测网络建设和数字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关键技术,为今后全面建设现代化 监测系统和数字水保工程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宏观指导。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 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第一期)已正式在水利部立项。为了全面摸清黄河流 域水土保持的基础信息,历时三年,顺利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水利 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技术引进项目(948项目),获得一系列基础数 据和成果,信息总量达206千兆,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库,为“数字 水保”及“数字黄河”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据水利部要求,流域各省区也圆 满完成了第三次遥感普查工作。山西省还启动了“数字水保生态”工程,完成了《山 西省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该工程目前已投资80万元,完成了硬件的配 置,整个数字化输入工作已开始进行。陕西省在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规模 上继续扩大,覆盖面更广,已建成市县级监测分站31个,泥石流滑坡预警监测点 3个。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宏观决策和监控能力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充分依靠生态自 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为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黄委在黄河流域和黑河、塔里木河等12个县率先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2002年共完成 封育治理面积79900公顷。同时在青海、四川两省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 监督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有序进行,已完成了人为水土流失普查和“三区”划定等 前期工作。水利部也在全国106个县(市、旗)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 点工程”。各地为了使封禁治理真正做到封得住、绿起来、能致富、不反弹,采 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山西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采取了“以建促封”等五项 举措,保证了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水 土流失防治区实行封禁治理的规定》。陕西吴旗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封山 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经过四年多时间,境内林草覆盖率从1998年前的18% 增加到49.6%,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农民收入稳中有增,创造了水土保持生态建 设的奇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积极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全盟有一半耕地 退了耕,林草覆盖度也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 31%,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基本解决了温饱。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流域全面开展 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加快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

四、以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水土保持“三 项制度”改革 一是在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成立了 西安黄河监理有限公司,对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监理;
颁发了《黄 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对监理的有关程序及实施细则进行了 明确的规定。山西省有11个地(市)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理机构,在湫水河重点治 理区、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汾河上游项目中实行了工程建设 监理。宁夏、内蒙、河南等省区也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水土保持项目中推行了工 程建设监理制。

二是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中进行了招投标试点。山西在项目执行 中,对于较大投资的治沟骨干工程大都采用招投标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 择优选定施工队伍。青海西宁市对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工程实行招投标,选 择技术力量强的工程队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青海互助县对水保治沟骨 干工程还实行了议标制。

三是为强化项目管理,明确项目责任,首次将黄委的西峰、绥德治理监督 局作为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法人单位。五年来,通过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流域内 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五、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黄委和流域各省区业务部门在规范工程管 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全面规范了水 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求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项目 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四个前期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并按此开展了黄河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二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从 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和管护等都有严格规定。出台了《黄河流 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和管理规定》、《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质量监督 管理办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年度检查办法》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 程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三是改革资金管理办法。为管好用好中央 资金,黄委下发《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资金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设立专门的资金报账账户,明确了资金报账程序。c河示范区在黄河水保生 态工程建设中率先实行了报账制;
山西省在总结世行贷款项目和汾河上游重点治 理项目报账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水土保持项目中全面推行了报账制。项目管理 的规范化,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向市 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

六、水土保持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开展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确定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为下游防洪减淤、流域水资 源开发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黄土丘 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坡地生态稳定与 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 组合研究》和《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一批水土保持科研课 题。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基础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流域性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黄 河上中游多沙粗沙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规划》和《黄河流域坡耕地治理规划》等 专项规划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规划》等11条支流的规划报告。完成 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窟野河榆林项目区可研报告》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可行 性研究报告。这些前期工作开展,储备了一批项目,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 技术含量。七、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在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和督促下,流域内300多个县组建了监督执 法机构,组建率达92%。230多个县(市)制定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政 策,基本实现了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全流域县级预防监 督规范化建设已经完成,并于2001年进行了全面验收。同时黄河上中游6省区开 展规范化建设的10个试点地(市、盟),174个国家重点防治区的规范化县(市、 区、旗)也全部验收合格。城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也逐步深入,兰州市西固 区、太原市、韩城市三个全国水土保持城市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各级 人大也加大了水土保持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 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难度愈来愈大。

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公路、铁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 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明显加大。

三是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虽已开始启动建设,但还不能满足流域水土保 持各项工作的需要。还存在信息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信息的准确度难以核实、 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等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 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促进 退耕还林还草;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 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
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 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 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 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治理的战略布局上,将以水土流失最严重、对下游淤积影响最大的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治理。在 治理的措施安排上,把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期将认真落实黄土高 原淤地坝建设前期工作座谈会精神,抓紧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 设规划》。积极组织协调流域各省区完成本省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 告。在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后,全面启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建设 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稳定、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示范小流域坝系, 为黄土高原大面积进行沟道坝系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组织淤地坝建设管理体制 研究,在广泛调研黄河流域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要求, 探索淤地坝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做好准备。

在生态建设中,继续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围绕黄河水土 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项目前期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 机制体制运行等方面作进一步加强。近期着重抓好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 理项目的中期调整、c河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同时,继续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 测系统建设,组织搞好监测系统设计工作,尽快建成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西安中心 站和郑州终端站,积极协调流域各省区开展省级监测总站和重点监测分站的建设。

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流域建立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使水土 保持监测基本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继续抓好预防监督执法检查和指导工作,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的监管力度,加强黄河源区预防监督保护项目的管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土保持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搞好人员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流域水土 保持执法体系,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在水利部的正 确领导下,在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将 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