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汉语言文学论文作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作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作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实训教学行动分析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 他的学生在研究不同人种之间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他当时对“行动研究”的定义是 “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于一件合作事业之上的方法”。

他的这一理论很快传入了教育领域,许多教育界人士对“行动研究”都下过定义。

综合众多的说法,我们这里所说的“行动研究”指的是通过对学校教育过程中所遇 到的问题进行局部性的改革探索,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

研究个案之一:文学社对提高学生写作、采编能力的尝试 运用行动研究来探究文学社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我们课题组 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了提高中文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 写作能力,我系于2007年成立了“红杏花”文学社,指派有写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文 学社的总顾问和指导老师,同时不定期邀请外面的作家和本校的专家来举办这方 面的讲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如曾请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著 名诗人程维来讲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考虑到学生发表作品较难, 经上报院党委宣传部批准,系里于2008年创办了内刊《红杏花》杂志。这本由学 生自己写、自己编辑出版的期刊,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同时也 成为他们进行实训的阵地。“能说会道,能写会造”,这是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生的要求。“写”是一般的写作要求,这里所说的“造”指的是创造,也就是能 进行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要比一般的应用文体写作要求更高,由此必须给他们更 多的锻炼机会。从理论转向技能,除了教师的指导,还要不断地进行写作实践, 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通过调查发现,红杏花文学社有专门的章程,有固定的 活动,每年有自己的计划。它每年定期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节、小说研 讨会,对促进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就业的方向除了从事教育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 人会到新闻出版业工作。为了拓宽就业面,在实训教学上我们对学生采编能力的 培养也十分重视。系里的指导老师会经常在文学社举办采编业务方面的短训,对 新生进行业务指导。2010年12月3日,笔者对文学社全体成员进行了编辑业务方 面的培训。当时内部刊物《红杏花》正在编辑第三期,已经排出了样刊初稿。作 为总指导,笔者在审阅过程中发现了较多的问题,于是从稿件内容把关和编辑排 版两个大方面,对全体社员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已经在审的杂志清样,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了讲解。如这期杂志中文学社社员何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话:“在这个喧闹的世界,加上几千年的礼义思想的影响,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往往非要复杂地给各个有关部门、有关人员送点东西。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我并不是批判什么,而是强调钱的重要性。……”笔者明确告诉学生:民族宗教 问题绝对不能碰、政治问题不能随便碰、消极颓废内容不宜发表。通过指导老师 对文学社学员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院报纸的副刊上, 曾多次发过“红杏花文学社作品专版”。江西省写作学会每两年要举行一次“大学 生写作大赛”,系里指派作家祝春亭教授担任这项赛事的指导老师。除2002年首 届比赛没有参加之外,其余的比赛中文系都组织学生参加了。在这项比赛中,中 文系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十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其中获 得一等奖为第二届6人,第三届、第四届都是10人。由“红杏花”第四任文学社社 长、中文系2008级专科一班杨高海编剧的《爱在苗乡》,在学校演出获一等奖, 该剧参加全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获得了旅游商贸学院赛区三等奖。与此 同时,学生的采编能力也得到提高。他们拟于2011年4月出版第四期《红杏花》 杂志,在审稿和编排上与第三期相比,同样是这些学生唱主角,但取得了明显的 进步。杂志内容健康向上,编排美观得体,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有的学生在 学院的报纸任采编,有的则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作品。由此可见,加强写 作、采编能力方面的实训教学十分必要。

研究个案之二:表演与研讨会对推进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运用“行动研究”来推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 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如下:①发现教育 问题;②分析问题,找出原因;③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④实施方案;⑤反思方案的实 施效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中去发现学生当前存 在的问题。从2006级、2007级本科班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来看,我们发现他们普遍 存在着科研能力不够强的情况,专科学生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例如,许多学生 毕业论文的选题不新,重复别人的观点,缺乏学术价值;还有不少学生只会就事 论事,叙述作品的情节占太多篇幅,论文的理论性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写出 的论文逻辑性不强,整篇文章不知所云。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日 常教学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不够,学生主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太少。为 了改变这一状况,系里决定加强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方面,重点又加强学生阅 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表演,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二是通过开作品研讨会,提 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这些专业课,涉及的文学经典作品很多,其中不少作品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

让学生组织剧社,进行文学作品表演,学生要演好角色、进入角色,就必须对作 品和角色有一定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往往会有所创新。诗 歌朗诵会,是实训教学中经常举办的一项活动。“红杏花”文学社成立后,每年4 月都要举行大型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戏剧表演,也是促 进学习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来体会戏剧作品,如《雷雨》 《钦差大臣》《威尼斯商人》都曾作过尝试。“红杏花”文学社为庆祝成立一周年, 当时准备了丰富的文艺节目,其中就有话剧《雷雨》片断的表演。在此之前,中 文系学生曾将《简爱》的精彩片段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学生还自编、自导、 自演过话剧《爱在苗乡》。为了加强探索性内容的实训教学,笔者曾于2009年4 月22日在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的《世界华文文学》课上举行过“林海英 作品研讨会”,要求全班每个同学必须发言,会上大家发言踊跃。互联网的发达, 使学生可以上网查找一些研究文章,这使得他们可以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借鉴。

然而也有其负面作用,就是一些不愿动脑筋的人会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为了避 免其负面作用,我们在2010年3月16日举行研讨会,特地将本系作家祝春亭新近 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商埠》作为研讨的对象,以杜绝他们上网抄袭。再如 2011年3月19日举办的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研讨会”,系里派了四位指导教 师,邀请了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和江西电力职业学院的文学社代表参加。学院 督导郭教授对此也很感兴趣,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前往观摩,并在学院的《督导简 报》上作了介绍。学生的发言稿,一部分准备修改后发表。研讨会形式实际上是 一种“课题研究模式”(也叫项目研究模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证明, 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通过表演和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探索性内容的实训活动,对 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经常性地开展表演和研讨活动,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个案之三:技能竞赛对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促进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一大部分是师范类的。作为师范院校的汉 语言文学专业,以赛代训是实训教学最常见的形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训相关 的比赛,开展得较普遍的主要有书法比赛和演讲比赛。“三字一话”(钢笔字、毛 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和课件制作,是成为一个教师要练好的基本功。书法比赛 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三字水平,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 话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些实训形式,对师范生极为重要,所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 业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结合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竞技促进实训教学,不失 为一种较好的办法。例如师范生基本功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很高。江西省教委师范处2008年推出了第一届师范生基本技能大赛,要求师范生在演讲、钢 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以及课件的制作上,能一展自己的基本功。笔者单位每学 年都要在班、系两级举行演讲、辩论、朗诵、书法、制作课件等比赛,在比赛之 前让相关老师给学生作辅导,但主要准备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导师团对此项活 动进行全程指导,葛林、万师齐等学生代表学院参加省里比赛取得了不俗成绩。

在全省师范生基本技能大赛中,中文系有五位学生分获二、三等奖,特别是本科 组,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成绩。2010年学院为迎接省里第二届师范生基本技能 大赛,先举办了本校的选拔赛。通过指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参赛学生的基本技 能和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以师范生基本技能大赛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举办类似的 大赛的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我系为例,为参加学院的师范生技能赛, 系里先举办了预选赛。学生知道如果能获奖,对将来他们应聘教师很有帮助,因 此踊跃报名。通过比赛,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而对预 赛选拔出来的学生,系里分别指定了三位在书法、演讲和课件制作上有经验的老 师,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辅导。这样便可弥补其中某一项内容的不足,使他们在 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上得到整体提高。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二: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设想 (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汉语言文学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汉 语言文学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差异所在。要培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为知识载体,因而制定相应 的课程并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从目前的专业 现状来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主要在于: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核心课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提 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 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核心课 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跟专业无关的课程。2.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 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课程在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 体规划式的修订,并进一步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 心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 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综合 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思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发掘艺术潜 能,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素质,也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课程 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适应。课程内容应该凸显理论归纳。如从古代汉 语、现代汉语课程的文选、语法、词汇的讲授中给学生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
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讲述中,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归纳总结文 学创作方法及经典中表现出的处世哲学,并且要把这些归纳和总结在教学目的中 有所体现。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的应用素质要求之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往往要从事文秘、记者、编辑、 行政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等工作,这些行34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 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安排说话 类课程群,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辩论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其他 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练习“读”、“讲”、“说”、 “辩”等技巧,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发挥写作课程的理论优势,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写 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 作实践训练。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有“基础写作”、“新 闻采访与写作”、“文书写作与处理”等写作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时有限,教 师能在有限的学时讲完写作理论部分已属不易,留给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就更少, 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有这些课程的开设而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 “写”的能力,必须在发挥写作课程理论优势的同时,增加写作类的实践作业,加 强学生的实践写作环节。与此同时,开设写作实践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写作 训练的课时,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并对写作的作业进行检查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加强公共必修课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办公、制作 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程设置与内容应与初衷相结合。如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 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正 确使用技巧。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软件使用技巧的学习内容, 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2)避免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化。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本应 给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参与实际调查,但其教学内容却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 使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 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 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 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教师、企业文 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 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相比,差距极 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 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 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教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学生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 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 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 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 教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 “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 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 且非常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 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 品种的图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 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注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 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为农 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 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 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 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 研究”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 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学 生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 培养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 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 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能 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 “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 实际。因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因为多 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须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 础,加强学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 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 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 间必须为校报和院刊投稿;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专门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 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论将来去何种部门工作,学 生都可从事办公室、文秘、新闻宣传等综合性工作。

(四)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跟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必须在保证中文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虑农 业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资源,文理交叉,重视电子信息类 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营销等)的开设,增加社会学类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传媒社会学等),扩充专业实践课程(三字一 话综合实践,经典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等),从而培 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 专业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农业院校来说,要想办好中文专业,就应顺应时代要求, 扬长避短,突出农业院校特色。与传统的中文专业教育模式相比,在保持汉语言 文学系统完整知识与理论的前提下,密切联系现实,紧跟时代步伐,优化课程体 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 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世纪复合型中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