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文常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文字。

然而,“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无论是从作品的 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手法上来分析,这个作品都具有 更深广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角,来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 之旨。

满溢乐趣的百草园,质朴严谨的书塾,善良仁慈的阿长,乃至正直热情的 异国老师……这些儿时记忆,曾时时“蛊惑”着作者,也使每一个读者,对《朝花 夕拾》产生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温馨的回忆。这固然没错,然而,作者自己却 又说,这些回忆,“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
王得后先生在名著导读中,也分明告 诉我们:《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只 有深入阅读,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 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 结合到《朝花夕拾》这个具体的作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一、罹陷纷扰:现实很“离奇”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它首 先“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 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鲁迅先生自己也有过相关的阐述,认为倘要论文,必须顾 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我们首先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

“自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的八月底,到他四十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 一八,北方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支持着残局,广州国民政府已经成立,鲁迅于 一九二六年八月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工作,告一段落。这时期的开 始,是女师大的校长事件。自一九二六的九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是他生活上感 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又赴广东,这种变动使他对人生的体 验更深刻了……” 这是李长之对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发展,所划分的一个阶段。我 们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但他所列举的这一段的重大事件,却涵盖了鲁迅当 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构成了这一时段鲁迅创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 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就是最好的例证。问题是,这一背景对《朝花夕拾》这样一部回忆性作品,有没有产生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作者就创作过程专门谈到:“环 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 木匠房;
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 了。”这话看上去说得十分平静,但这种强调的本身,就透露着作者难以自抑的 愤激之情。难以想象,身处“纷扰”,面对迫害,作者还能沉浸到温韾的回忆中, 去创作一些所谓的“性灵”文章。

阎昌明先生在《鲁迅与陈西滢》一书中指出:“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一 些‘关键词’大都出自陈西滢的文章,反被鲁迅引用,以为还击的武器。” 据统计, 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中,“流言”、“公理”、“学者”、“正人君子”等词, 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如“正人君子”这一概念,共出现过59次。同样,这些词 在《朝花夕拾》中也并不鲜见,出现的次数依次为:“流言”8次,“公理”6次,“学 者”7次,“正人君子”4次。而在《无常》一文中,引 用更是频繁,除了上述词语外,另有:“模范县”、“绍兴师爷”、“下等人”、 “碰壁”、“跳到半天空”、“放冷箭”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 些文章与他的杂文如出一辙。

二、藏颖词间:内心很“芜杂”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书塾中小孩读书的这一个场景,读者一定不 会陌生。读着这样佶屈聱牙的文字,我们似乎很容易认同: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 陈腐。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些句子的本义,包含着“求仁 得仁”的从容,发愤有为的自励。

这是鲁迅初到厦大写成的回忆,而在他稍后写成的《藤野先生》一文中, 却一开头便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间又写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这些 文章所叙写的,事件本身并没有关联,但从文章所传达出的感情来看,隐隐地构 成了一条线索。

如前所述,当时鲁迅的生活,正经历着重大的改变。这时,他与“现代评 论派”的论战虽然尚未完全结束,北洋政府的迫害也让他极为愤慨,但他的所有 工作并未中断,而且,通过抗争,原先担任的佥事的职务得以了恢复;
与此同时, 由朋友介绍,厦大向他发出了邀请,或许出于多种原因,鲁迅欣然应允。按他的 说法,此行的目的,至少可以使自己“少问别事”,避开纷扰,一则可以“专门讲 书”,同时写点文章,“印点关于文学的书”;
二则也是为生活计。可是赴任不久, 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于是,他很快就萌生了离开的念头,而且,这种想 法越来越强烈。终于到厦大不到一个学期,就辗转去了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