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_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 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六大家,20年代形成了北大的学生数次的思想潮流和文化运动, 30 年代形成了上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三大文学流派,形成了西南联大名师 齐聚的独特风景,40 年代出现了众志成城的抗日文学大潮等现象。同时现当代 文学史中,经受历史涤荡留下的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的建设事 业奉献血和热。然而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 曾经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现在多少已沦为大众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就算读了作 品也读不懂,读了作品不进行思考,思考了却不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挂钩, 以现代的眼光去质疑当时的文学发展。

贺仲明先生曾在《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表达了对当 下背景下,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理论轻阅读的隐忧。其实这一隐忧并非贺先生一人 独有,该领域的研究大家诸如朱晓进、温儒敏、陈思和、何言宏等都表达了相同 的观点。但遗憾地是,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总体上依然还是走的理论讲授大于文 本阅读之路。典型的现象是:教学方面,各高校日益重视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 学术成就,导致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对该课程的学术研究灌输给学生,对文本分 析的过程也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师一方面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独特的观点,另 外一方面学生跟着教师思路死记硬背,也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文学观念。

一.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偏重于人文知识的体认、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除 了要和整个文学教育一样,负有将文学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 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等进行发掘和展示之外,还应 该努力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呈现着的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 神历程,发掘其所蕴涵着的精神资源,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文精 神的现代公民。然而目前许多文学史教材与有限课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问题。

1. 教材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尚未并重 建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主要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 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等的《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教材权威编者比比皆是,但内容学术 性较强,学生看一遍如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朦朦胧胧,看第三遍的人少之又少, 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例如目前的教材,普遍都重点分析了郁达夫《沉沦》 的病态描写以及零余者等常见问题,但学生在读完文本,还是会提出一系列的疑 问,例如:为什么他一定要将自己学业、爱情、友情各方面的失落简单归结于弱 国子民这一原因同样为留日学生,为什么郭沫若没有写出《沉沦》但郁达夫却写 出了《沉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由于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 学生刚迈入大学,本身就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而现当代文学一开始又涉 及很多新文学理论和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到第一个十年结束之后或许才对五四精 神、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词汇有个朦胧的了解,对于郁达夫这种大胆地描写 更多地学生是不敢评论,也不会评论,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识记教材中对该文 本的分析,但这并不是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

2.教师教学地位的偏差,教学定位的倾斜 吴晓东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我 们所理解的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做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我们 研究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文学教育我们究竟想让学生从我们的讲授中获得什么 的确,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普遍反映出来 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地位定位不准确,出现的满堂灌、一言堂现象,而且由于各高 校现在对学术成果的重视,导致教师忙于学术研究,轻视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为 标准,照本宣科,讲授毫无新意,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性,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教师的满堂灌貌似更侧重地是对教材中文学 思潮、文学理论的讲授,往往在讲到作品时以故事梗概的形式简短论述,丧失了 文学本真的色彩,学生因为教师的故事梗概对文本有一知半解的了解,对原文反 而没有了全篇阅读的兴趣。

同时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代文学中,在讲授余华的《现实一种》时,好 多老师会根据作家的创作分期,将《现实一种》作为早期作品,给学生介绍一下 他早期小说呈现出的暴力和血腥之美,并将《现实一种》这一小说简单地概括为:
余华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 残杀的故事。然而小说其实从生命的本质上,为读者反思了人生、生命的本质的 残忍。但是推而论之的话,后来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一种平实不动 声色地叙述,未必没有展现生命的残忍。同时对于目前依然写作的余华(例如《兄弟》《第七天》好多教材未列入,好多教师也不讲),教师和教材不能将其目前 的创作简单地划分为前后时期进行分析,类似的作家还有贾平凹、毕飞宇、余秋 雨、陈染、林白、王安忆、严歌苓等。

二.现当代文学史的改革探索及建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与现今大学教育理念的建构、 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学观念的更新均有着直接的联系。探索现当代文学史 教学的新途径,对冷静审视大学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现状具有进步意义。因此,本 文尝试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上,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讨一 下现当代文学史的改革思路和教学建议。

1. 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文本细读是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 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 生的意义。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尊重文本,立足于文本表达, 通过慢慢地读,细细地品,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做出 丰富的阐释。但是,目前教学所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认为作品的阅读涉及的考试内容十分有限,同时学生阅读水平的日益下降,导致 学生读作品读不懂,读不深。例如在讲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学生普遍反映 搞不懂小说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书中的陈年流水簿子为什么是象征性的含义,狂 人为什么是一个反封建反礼教的先驱。另外关于文本细读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反 映在诗歌的阅读上。当代文学中,80 年代的朦胧诗派以一种复杂、怀疑、愤怒、 无奈、对抗的复杂姿态,表达了对抛弃的失落感、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执着、 对失去家园的牵系,但是教材在介绍诗歌的时候,更多是以诗歌为基础,重点分 析的是诗歌背后体现出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历程,但是怎么个独特法,可 能更多的需要学生去阅读。但很多教师在讲到该节的时候,更多是先给学生列举 作品,接下来就开始分析诗歌背后的精神世界、艺术风格等。例如讲到北岛的诗 作的时候,学生一般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要求,阅读的仅仅是《回答》M_,_A鞢_ 《一切》等常见诗篇,但是北岛的《你好,百色花》、《五色花》、《我走向雨 雾中》、《路口》等诗歌,同样具有一些和朦胧诗派总体特征不一样的美。笔者 选了一个独特的讲课方式,课前让学生自行搜集北岛诗作,课堂上开了一场朦胧 诗派诗歌欣赏品读会,在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一些诗歌 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朦胧诗派的总体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文本细读的 同时,也发现了北岛作为独特的个体,他的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品读诗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诗歌言有穷而意无尽的美,可谓一举多得,远比教师照本宣科讲 授要好得多。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 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局限,体现了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的与 时俱进和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是该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的适 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效果倍增,但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炫技似的课件展示, 则会将原有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适可而止。

多媒体教学使新颖、形象、丰富多元的信息传递得到了充分体现,改变了 传统教学手写口说的固定模式,使之成为图、声、文、像并茂的多样展示,增加 了课堂信息的传递量,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例如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一 些已逝的作家的肖像图片、影像资料、手稿书影得到再现,从直观角度丰富学生 对作家的认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的经典作品也被改编成了优秀的影视作品,例 如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曹禺的《雷雨》《日 出》,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等, 适当地运用试听资源,通过影视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变 难为易。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 还可以从中对话剧、电影、小说等不同文学艺术门类的特征及表现手法加以直观 地辨别和认识。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其优势存在,但一定要把握适度原 则。失败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同样存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沈从文、徐志摩、 萧红等人的作品一方面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学生也对作家的爱情历程有所期待。

有的教师或许会将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甚至爱情经历大做文章,导致课堂倒是热 闹非凡,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但是这种做法明显喧宾夺主,偏离了课程教学的方 向和内容,导致原本应为重点的文本分析、作品介绍等流于世俗和哗众取宠的境 地。

3.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辩证学习 众多教材中,对现代文学的分期一般为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40年代 文学;而当代文学则一般为17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也就是大家所俗 称的六大块。在题材上,一般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四种文体,这当然有 其优势,便于讲授和区分,但是也有一些尴尬的现象。比如老舍这一作家,其创 作历程从20年代文学可以一直延伸至十七年文学,创作成就涉及小说、散文、话 剧等多种文体,在介绍该作家时,不免出现前后重复和渗透。所以在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针对现代文学中老舍的创作成就,反思老舍 建国后文学的独特价值。从前后创作文体的不同,去反思老舍各时期的文学成就 和不足。

同样,在学生学习过一学期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一些具有共同创作倾 向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梳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线索。例如,从大的方 面来说,现代文学史就是体现人的观念的一部发展史。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立 人思想到冰心的爱人的哲学思想,老舍的批判市民人的思想,到30年代左翼革命 文学中革命人的文学思想、京派独立人的文学思想,海派都市人的文学思想学生 在梳理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重新回顾这些作家的作品成就,同时也从另外一条线 索发现作家的独特魅力。相应的例子比如从现代文学的第一代海派到当代文学的 都市文学写作,到通俗小说中的都市小说,同样可以梳理出不同时期,针对都市 描写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当然,这种梳理一般放在较高年级的文学专题讲授中, 可能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结语 北大温儒敏教授曾经提出呼吁:本科文学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 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本文也算 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师能够看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真正在 教学过程中,从单方面的教授,转向导学、助学、促学的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