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论文】关于生态的论文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一、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理解 生态文化,具有抽象与具象两重属性。前者可理解为意识形态,即人与自 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可以表征为物质或非物质实体,即生态文化载体。生 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体对生态文化内化(共同的生态文化认同)与外化(共同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实践)的过程。生态文化载体作为社会主体与生态文化 关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着力点。对一个具体地区, 其资源与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多样性。立足社会背景,依据公 众需求,对依托自然人文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载体项目进行统筹而长远的综合性 部署和安排,这一过程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它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文化建 设的总体战略,是在新形势下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城市各项资源与建设的整合。生 态文化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规划的范围 体现在市域范围。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市域生态文化资源基础、 公众需求和社会状况的综合调查分析,制定契合于该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 布局与具体项目,兼顾资源优化和以人为本,保证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协调, 使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统筹有序地进行,实现生态文化被社会主体内化,引领社 会主体将其外化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相关实践力。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可分为长 期规划与短期规划两个时间段[3],长期规划时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相符合,短期规划时间依据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度加以确定 与控制。

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步骤 从规划开展的操作层面上讲,对一个具体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大体 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资料收集、现状调研、规划制订、后期反馈4个环节[3-5]。

(一)资料收集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需要立足该地区的客观资源与环境情况,需要服从该地 区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需要切合该地区的相关专项规划。资料收集应该从两 个角度展开:一是文本、电子、图片等图文资料的收集;二是实地资料的收集。1. 图文资料收集图文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该地区相关发展 战略与现有规划,主要包括①发展战略规划(五年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林业发展战略规划等);②土地利用规划;③城市总体规划;④重要的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或文物古 建保护规划等);⑤相关部委(国土、林业、园林、城建、旅游、水利、交通、环保、 气象等)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同时应包括该地区相关环境条 件与现有资源,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历史 文化资源等专项性的基础资料。2.实地资料收集结合收集的书面、电子等图文资 料,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该地区的资源重点分布地点与建设关键地点进行考 察与记录,充分掌握该地区各项资源与建设的现状情况。

(二)现状调研 现状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期充分掌握该地区社会生态文明的现状并分 析存在原因,梳理生态文化建设对该地区的作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参 考。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现状调研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 式,选取生态意识作为了解社会生态文化现状的视点,围绕公众对生态状况的态 度、对生态危机的看法、对生态行为的选择、对生态影响的认知4个方面设计问 卷并展开调研。调研的结果显示,西安公众生态意识的基本感知已经具备,但由 于缺乏全面的生态认识、相关的政策、社会的带动及经济的基础4个原因,生态 意识的引领作用还不明显[6]。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方向性亦 能明确,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要提供生态认知的影响力、生态决策的实效力、生态 活动的带动力、民生改善的促进力。

(三)规划编制 在充分掌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具体规划内容的制订。具体的规 划内容分为3个大部分:一是结构布局,二是空间布局,三是重点工程。从进行的 顺序来说,首先是依据该地区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研究,其次是依托资源基础的 空间布局研究,最后以此总体布局为契机,依据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背景情况 规划对应的重点工程。三者在操作时间上相对独立,但内容上交叉叠加,最终形 成规划地规划期内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四)后期反馈与评估 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通过评审进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随时依据具体情 况与实际碰到的问题对规划进行反馈与调整,使之因地制宜,更加符合该地区的 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作用。同 时,结合城市生态文化现状分析,对规划建设成效进行预测评估,说明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如前所述,规划制订的内容分为3个主体部分:一是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 局,二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三是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规划。3个主 体部分的逻辑关系可以类比为庭院建设过程(见图1)。

(一)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是以生态文化载体的塑造为切入点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 结构布局是指以主导功能为类别体系划分标准,对生态文化载体进行梳理,归并 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框架[7](包括4大体系及其下包含的相关子项目,见 图2)。依据社会需求是指根据公众对不同体系的认知度,确立各个体系间建设的 大体定性比重,由此分析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对象。同时依据公众的偏好度,确定 不同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形式,由此分析生态文化载体 工程的建设方式。依据社会需求确定的结构布局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前提, 是空间布局与重点工程规划中需与资源基础及社会背景结合考虑的重要指向性 依据。社会需求的了解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网络、电话等调研为辅。以西安为 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对公众生态文化认知的调研[6],主要从公 众的理解层面和实际选择层面展开,调查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 受与解读程度,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触与主动选择程度。调研 表明,西安公众能够理解也乐于选择的生态文化载体,主要集中在感知体系和社 会活动体系内,故该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该着力考虑二者的建设比重,在 空间布局与对应重点工程的确立中,重视森林及重要森林公园、湿地及重要湿地 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化社会活动的开展。对公众生态文化偏好的调 研[6],主要立足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元素的框架展开,以市域、建成区、自然 林水环境、遗址空间为切入点,进行感知体系下观光、科普、康体、趣味、运动、 文艺创作等具体项目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互动型、公益型、创意型、节庆型、 体验型、倡导型、学术型等典型的生态文化社会活动入手,进行活动体系下不同 活动类型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教育途径与教育内容为切入点,对传媒式、课堂 式、户外式、展馆式教育等项目进行了细分调查;以目前状况与包括内涵、设计、 属性、品牌、推广等在内的发展定位入手,对产品体系下的自然实物类、仿生类、 传媒类、文艺类、保健养生类生态文化产品进行了细分调研,以此确定该地区公 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偏好度,从而为生态文化建设重 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二)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规划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源 分布、城镇密度等的前提下,对生态文化载体在该规划地区范围内做出的“落地” 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南京为例,在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 一是重点分析了市域土地利用布局、城镇体系分布等市域概况;二是重点分析了 南京的森林、水系、湿地分布等区域资源分布概况;三是重点分析了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城区绿地等在内的市域范围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中的绿色公共空间的 分布,以及主要历史遗址分布等重点专项元素的分布。在分析完成以上内容的基 础上,将所得每项内容的图件叠加,综合分析得到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资源基础空 间综合叠加图,主要形成4类典型色块区域(如图3所示)。红色色块,表示城镇建 设较为集中的区域。以该区域为中心的范围即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范围, 建成区中心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居民的日常游憩与郊野休闲,建成区周 边郊区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与自然的回归与体验相结合。紫色色块,表示包括历 史遗迹、地域文化用地等人文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该区域需重点筛选出核心 人文资源,将生态文化建设独立而有区别地融于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南京 的人文资源禀赋极高,但就其生态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较之以历史文化内涵 为核心、开发成熟度已极高的秦淮文化、金陵文化、红色文化遗址地,围绕中心 城区的明外郭遗址与秦淮新河更具有建设意义和建设潜力;另一方面,南京文脉 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文化,典型代表如平顶山的茉莉花文化、梅花山的梅花文化、 灵谷寺的桂花文化、固城湖的荷花文化,其发掘和文化基地的建设更能体现生态 文化的本质。绿色色块,表示包括森林,及其重要的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绿色 空间较为集中的区域。该区域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的森林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 森林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蓝色色块,表示包括河流、湖泊,及其重要 的滨水公园的水系区域。该区域是以湿地资源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科普、生态体验 等湿地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对于南京,以城镇集中区域为中心,包括 紫金山、梅花山等在内的钟山风景区,玄武湖,雨花台等城镇建设用地核心地区, 应该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极核。老山作为近邻极核的最大自然山体,自然与 人居交融。而金牛湖、固城湖等远郊水域,山水自然风光保存完好,其均应成为 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域。因此,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框架为:以玄 武湖与钟山风景区为极核,一方面围绕极核形成一条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生态 文化走廊带;另一方面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别形成两轴:东西方向以老 山―紫金山―雨花台和玄武湖―金牛湖为纽带,贯穿森林文化与湿地文化的都市 自然文化轴,南北方向以平顶山―梅花山―中山陵―高淳为纽带贯穿花文化的名花文化轴[8](如图4所示)。

(三)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指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已确定 的基础上,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的关注点,在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内,对应选 取规划期限内对生态文化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建设点,确立在规划期限内重点建设 的生态文化载体。以江西九江为例,在九江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依据九江的资 源基础确立了其生态文化建设“两核、两带”的空间布局(见图5)―――以贯穿其城 市集中区的长江为轴线的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以鄱阳湖及其支流修河为轴线的 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以庐 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在此框架上,依据目前九江的城市建设 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与发展走向,对应确立了4个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工程。

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 选取对九江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江沿线,以及目前大力投入建 设的八里湖两个地区。其中长江沿线主要是以反映洪水的历史生态警惕为主题的 已建成的抗洪广场、以九江浔阳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已建的浔阳楼和再建的琵笆亭 为主要建设对象,构建长江生态文化园;对八里湖地区主要从人居角度考虑,集 合公众日常游憩、健身、休闲、社交需求,创造城市居民勿需远行便可享受的亲 水的自然环境,构建八里湖生态文化园(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鄱阳湖湿 地生态文化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集中在自然水域气息浓郁的鄱阳湖与修河两 个地区,以九江鄱阳湖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原生态湿地、候鸟、环湖的遗址与古 镇等历史名迹,以及以修河代表性的河源性湿地为主要对象,构建鄱阳湖水鸟文 化园、湿地古迹风情路线、鄱阳湖湿地博物馆、修河湿地文化走廊(国家林业局 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西海为主 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重点选取其休闲、游憩资源,建设自然捕风地、 户外游憩地、天然疗养地、滨水运动地,对应打造西海休闲生态文化体验园建设 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

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立足庐山景区目前已经具备的知名 度,以其生态建设现状与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范围 扩展至大庐山范围,整合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展开庐山森林浴场、 植物教育基地、地质教育基地、森林博物馆建设,对应打造大庐山生态文化综合 体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2)。四、结语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背景下的新热点。从其本身来看具有较高的综合度,需要统筹而长远的综合性部 署和安排。一个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要服从该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 协同其他项规划,也要把生态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程项目当中,使其成为 有形的实体。本研究提出了以公众需求为前提、资源基础为依托、社会背景为依 据,组织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元素,确定生态文化建设的空间布局,拟定规划期 内重点建设工程的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有助于把生态文化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实 践当中,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作者:张昶1,2 王成1,2 工作单位: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 所 2.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