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3900字|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

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3900字

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3900字 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 1950年,阿兰·图灵的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为人类带来 了一个新学科——人工智能。为了证明机器是否能够思考,他又发明了“图灵测 试”(Turing Test),图灵测试在今天仍被沿用。

然而,目前为止人类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如果让机器也具有意 识、思维、情感,这究竟是否可以做到,或者说真的达到这个目标后,会给人类 带来什么影响,依然是未知数。但,这并不妨碍科学家朝着人工智能的目标前进。

清华微电子专业毕业后在外资企业从事半导体研发,这只是江波的工作之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作为中国更新代的科幻作家,从处女作《最后的游戏》到《时 空追缉》,再到恢宏磅礴的《银河之心》三部曲,他用冷峻而优雅的文字、超越 寻常的想象力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征服了一众科幻爱好者。江波认为, “将机器赋予文明,将文明赋予机器。这是人类的使命,也许是最后的使命。” 这是他对人工智能的期待和展望,也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

生物智能与自我意识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提到生物智能。生物智能是目前已知唯一产生了自我 意识的智能,所以它是人工智能唯一的参考。将人类和蚂蚁做比较,人类是智能 生物,蚂蚁是本能生物。所谓智能,就是可以设计出各种方法适应环境;
所谓本 能,就是生来具有的一种能力,诸如蚂蚁生来就能筑巢觅食。

为什么把这两种生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果把所有人类重量和蚂蚁重量都相 加起来,在天平的两端,蚂蚁和人类的总质量是差不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 讲,两种同样成功的生物可以用来做比较,人类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灵长类人 科,蚂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上,可以用同样的“科” 级衡量。人科人属人种,事实上只有一种,但是蚂蚁有11 700余种,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智能相对于本能的好处是以一敌万,一种智能生物通过调整行为方式,可 以适应地球表面上的任何地形地貌,但是蚂蚁为了做到这件事情却用了11 700 多种,这是智能带给生物的好处。黑猩猩、鲸鱼、大象诸如此类可以通过镜子测试,像蚂蚁、水母等神经系统 很简单的生物,不可能存在自我意识。也有两种生物在关系上和人类比较接近, 一种是猴子,一种是猩猩,它们的镜子实验是什么结果? 一只非常强壮的银背大猩猩,看到镜子当中的自己,认为是另外一个对手直 接撞上去,所以它失败了。

一只猴子从镜像中发现了自己脸上的红点,也就是说它已经通过了镜子测试。

而实际上猴子是没有自我意识、不能通过镜子测试的,这只猴子的确通过了,它 是怎么做到的?这只猴子是2015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 某些程度的训练,让原本不具有自我意识的猴子产生一定的自我意识,从而能够 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

这个研究说明,自我意识的边界具有模糊性,并不存在非黑及白的世界。从 没有自我意识跨入到自我意识并没有截然的边界,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这个过渡是 连续而模糊的,这点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自我意识并非高级智能的神秘功能, 变化的环境不断推动智能向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当智能复杂到能意识到本体的 存在,自我意识便自然产生,它是复杂智能的伴生物,学习是获取智能的唯一途 径。

现在的拟智能与未来的可能性 既然学习是获取智能的唯一途径,那么人工智能的学习就是通过对外界环境 的认识来改变自己的内在逻辑。如果这个智能体设计当中本身有一个变量是2, 通外界刺激之后我认识到是6,把2改成6这不叫逻辑变换,这只是变量的变换。

逻辑变换的意思是,通过环境刺激到神经系统最后接受最佳答案,对机器来说就 是它的学习。

有了对学习的定义之后,就可以定义什么是拟智能了,Google的自动驾驶汽 车、亚马逊的无人机、微软小冰,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拟智能,是所有不通过学习 得来的智能。这些智能通过预先编制的程序锁定了它的行为是什么,它很强大, 但因为是不通过自主学习得来的,所以它不会产生自我意识。我们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智能被称为拟智能,如果拟智能不能产生自我意识, 它就不是我们担心的对象,那么什么东西是我们未来的可能性? 第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是神经网络。2004年初,Google以4亿美元(约合26亿 元人民币)价格收购了一家做算法的公司,简单地说,这个算法的任务是玩游戏。

一个大屏幕上方有些不断落下的方块,这个算法所控制的是一个方块,这个方块 在屏幕下方前后左右可以移动,游戏目的是延长生存的时间,这个算法当中如果 上方出现一个方块,叫作输入,引起下方一个动作之后这个游戏就失败了,这个 神经网络能够记住这一点,在下次游戏当中尽量避免这样的动作。

同样,如果一个输入引起动作之后,这个游戏能够延长更长的时间,它就可 以获得奖励,在下一轮游戏当中,它还有可能采用同样的动作,这个就是学习的 过程。它用分层结构对人类神经系统进行了很好的模拟,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 过程中,没有人预先告诉它该往哪边走,它通过不断地试错最后得到自己的最佳 策略。

赋机器予文明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旦人工智能和人类并存在世界上,就面 临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工智能可以融入人类社会? 科学家们想到了“图灵测试”——让一个机器跟人对话,如果30%的人认为 他是人,他就是人。图灵测试实际上有两端,目前认为人工智能的产生是单向性, 一旦跨过一个界限达到一定复杂度就变成了人,将来社会中一旦人工智能跟人类 并存,它是否是人就要交给人来判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结论: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只 是一个时间问题。那么,科幻电影当中出现的灰暗的现实有一天会变成真的吗, 人类该怎么办? 回顾18世纪的工业革命,人类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狂奔,从来没有停止过,不 断发明各种各样的机器充实人类文明,发明各种各样让大家生活得更好的物质,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赋文明予机器”,不断用机器填充文明。

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必然是能够学习的机器,因为学习是自我意识的源泉,就像一个孩子,刚开始就是一张白纸,如果教给他的是暴力、战争、侵害,那么 他学会的也是这些,如果教给他的是和平、爱、仁慈,那么他学会的也将会是这 些。而“赋机器予文明”,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方式来规范引导将要产生的人工智 能,从而避免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黑暗未来。

人工智能的终极影响会怎样 人工智能指研究、开发并扩展人的智能的新学科,既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也 指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说穿了,人工智能是对人的 意识、思维过程的模拟。尽管它不是人的智能,却能像人那样思考,能完成财务 查账、疾病诊断、危险操作,甚至使盲人恢复阅读能力……随着大数据的运用, 将其与相关算法结合,人工智能便具备了深度“ 自我学习”的本领,可以模仿 人脑神经元处理海量数据,“ 自己教自己”如何去执行一些过去只有人脑才能 完成的任务,如驾驶无人飞机与汽车等。这就给警醒的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疑虑:
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影响将会怎样? 客观地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仅局限于某一具体领域的特定能力,能“形 似”地模拟人脑,但不具备范围广泛且灵活变通的人类思维能力,也不具备人类 的自主性、欲望与情感。但科学的进展是难以预测的,毕竟人工智能正在飞快地 向自我学习、自我决策等高级认知层次演进。有朝一日机器是否会拥有比人类更 灵敏的认知能力?拥有与人类冲突的利益观?甚至主宰人类……难怪霍金也会 提出: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 “真正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