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探究】管理体制

诠释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探究

诠释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探究 摘要:分析了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中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问题,主要有公益林补 偿政策和标准尚未出台;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等等并对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森林分类经营 政策 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有完备的生态体系作保障。随着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调 整,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林业 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 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基础工作。

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20世纪末和21世纪改革的主题。分类经营能否顺利地 实施和推行下去,关系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林业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林业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关系到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 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关系到林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所以分类经营具有重大的 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概况 所谓森林分类经营(Classified forest management),又称为“森林多效益主导 利用经营 ,即以发挥某一林种某一效益为主,兼顾其它方面效益的经营模式。

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大要 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和森林发挥两种功能所产生的“产品” 的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的不同,相应的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按各 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 。

森林分类经营并不是近年才提出来的,在18世纪形成的森林经营管理(森 林经理)理论中就有组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例如,在地域上把相互连 接的、具有相同经营方向的块划分为森林经营区,与此同时,把地域上不相连接, 但在森林经营目的、经营周期、森林经营方式上相同的小班组织成森林经营类型 比如用材、防护、水源涵养、特种目的的森林经营类型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森林经 营体系,甚至直接以小班作为经营类型,这就是典型的分类经营。问题是传统的 这种分类经营有以下的缺点:第一,突出了木材的利用忽略了其它各种效益;第二, 只强调了经营的生物学和技术方面,忽略了经营的社会经济方面和林政管理方面;第三,只从自然和生物物理方面,而没有从事理和人理的互为储存关系考虑;
第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就林论林,没有与其它各部门、行业有机 地结合,因而没有跳出行业的局限。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问题,国际上对其方式和目的要求,存在着两种不同看 法。一种是在一定地域上,划块分类经营利用根据森林的主要功能划分为用材、 防护、游憩、放牧等,发挥各自功能。国外称之为“邻接式多元化利用”。另外一 种经营模式就是在一块森林中同时产生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这叫做“同步或多元化利用”。这两种方式的讨论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争论 的实质是对森林利用是否存在着效益和功能上的互斥和兼容是单目标与多目标 上的差异,也包含着对森林经营上的理解。在我国,对生态与经济是否一致的问 题,长期存在着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促进木材和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 自下而上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是可以统一的”。

而另一学派则强调“……紧紧抓住解放和提高林业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突出效 益原则,强调结构效益,对林业实行分类指导,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对林业经营 格局进行大调整,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重点林业的高效益带动全局的发展”, 认为“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林业难以实施”。

从目前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来 看,后一种观点是严格的分类经营观点。但是这种分类经营应强调的是主导功能 上的分工,是一种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互相对立、排斥(商品林与公益林), 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林业是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特殊行业,两大 效益的建设有完全不同的经济属性。为了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林业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作用,又对市场机制失灵的方面加以克服,必须实行整个林业的分类经营。

国家体改委和原林业部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正式推出以分类 经营改革为主题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在199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 版的《林业分工论》一书提出一种分类经营的模式――“林业分工论”,即从发展 战略和经营思想出发,接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目的,将林业分成商品林业、公益 林业和兼容性林业三种。认为“林业分工论”是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的分工,是林 业的分工,而不是林种的进一步划分 。

自1995年原林业部颁发《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以来,根据原林业 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林策通字[1996]69号) 精神,各省(区)相继于1996年选择2~4个县(市)开展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工作。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林策发[1999]191 号)和国家林业局《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林策发[2001]88号)文件精神,各省(区) 相继启动了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省(区)已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并将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成果上报到国家林业局。

其间各省林业厅(局) 也同时制定和发布了本省的《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方案》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操 作细则》,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分类区划界定工作。

二、森林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新时期、新形势要求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 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达到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根据森 林的不同功能,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总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分类经营是新 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森林分类经营牵涉到林业发展的方向,牵涉到 林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牵涉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 设和国家财政经济利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保障, 经营体制改革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措施。但目前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中还存在 有如下问题必须研究解决。

2.1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尚未出台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政策,但是我国一直为建 立生态公益补偿机制,这势必导致公益林经营主体不明,或经营主体无力正常地 对其进行经营和管护,甚至会发生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掠夺。经调查分析,我们 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①人们的生态观念不强,对林业的三大效益 认识不到位。虽然我国在历史上就有植树种竹的优良传统,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 森林中的木材、薪材及林副产品等林产品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农业、水利、 旅游等行业长期以来形成认识上的严重偏差,弱视甚至无视林业所带来的各种生 态、社会效益,人们享受这种效益成了理所当然,而补偿却成了盲区。林业部门, 特别是营林业承担了繁重的造林、育林任务,而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经营困难 成为必然。如一些森林公园、水利设施的经营中,森林的管护和抚育等任务属林 业部门的“分内事”,而经营收入却进入了旅游部门、水利部门的账户。这种投入 和产出脱节、剥离的现象应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②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计 算困难。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补偿问题的提出,已为时不短,并早已载入《森 林法》中,但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且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和补偿办法。

HtTp://WWW.gWyoo.com 公益林的补偿问题是制约公益林建设和实行分类经营的关键。长期以来, 因公益林具有效益 外在性和受益对象广泛性的特点,造成公益林“少数人负担, 全社会受益”、“相对不发达地区负担,相对发达地区受益”、“上游负担,下游受益”、“林业部门负担,全社会受益”的不合理局面。再加上其牵涉面广,政策性 强,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未对国家公益林的补偿程序、补偿办法、补偿对象、补 偿标准、筹资渠道等方面制订出明晰的政策。在国家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各 省、地方政府也未对地方公益林制订明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和办法。生态公 益林补偿政策和办法是关系到森林分类经营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发展和林区社会 稳定的关键,实行分类经营,关键看能否建立健全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补偿机制滞后,已成为制约林业分类经营实际运作的瓶颈。

2.2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 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我 国林业几十年来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等 影响,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 。几 十年来,整个林业的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森林采伐工业上,大规模开采国有林区 与天然林区,造成天然林面积的剧减。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但在目前分类经营实践 中尚未有完善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办法,而传统林业经营模式混淆了作为商品产 业的林业和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属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 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利益补偿等方面的差别,而统一于高度集中的计 划管理体制之下,按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模式与方法去经营建设,带来的问题也 很多:(1)大面积的天然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中的原始林被采伐后,被林相单一的 人工林取代,造成生态危机的潜伏。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生物 多样性丰富,具有人工林不可比拟的生态价值 。(2)因缺乏科学的价值利益投入 补偿机制,国有林区和各类防护林经营单位面临沉重的困难。因无林可采,或者 无法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生产经营难以为继。(3)林业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 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让位于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目标。

2.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分类经营实施之初,将现有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主要功 能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商品林则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 的重任。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分布、结构不均衡性及 对天然林过量采伐,在分类经营实施之初所区划的商品林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 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供给;同时,对森林分布较多,并以木材生产为财政和林农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冲击,资源危机和经济危 困已成为制约重点林区尤其是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林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也阻碍了林业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 每年用于治山造林的投资不及水利投资的十分之一,随着两大生态林业工程的相 继提出和推行,林业的地位和投入均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阴影 的影响,更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时至今日,部分行业、部门对狭隘利益的维 护和部分决策者的短期行为,以及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等现状仍令人忧心 忡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因生产周期长、生产力水平不高,生态及社会效 益表现不很直观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在市场中成为一个弱势行业,且国家和地方 在税收及现行的林政管理等方面,扶持发展的力度和营造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市场 环境等方面还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林业分类经营的实际运行和健 康发展。

2.4公益林建设与林农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 国家对重点公益林的区域布局政策及公益林的补偿政策不明确,让一些既 得利益者坐享其成而未付出相应的代价。同时,也使一些地区在森林分类经营区 划过程中埋下伏笔,以便将来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政策上靠。另外,处于山区、重 点林区的公益林,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农的生计问题,。生态公益林建设区大 多为贫困山区,林农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和期望值很高。林农在能源、建房和自用 材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耗森林资源,经济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森林。

政府若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控手段对林农及其利益从根本上给予必要的扶持 和保护,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将很难得到较长期的保证。

2.5林产品税费比例过高 据对部分省(区)调研,林产品税费征收比例占销售价的比例偏大,尤其在 商品材上表现较突出。商品材平均税费比例占商品材销售的40%~50%,特别是 农业特产税在商品材生产和销售环节双重征收8%,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对 商品材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商品林的发展。

2.6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问题 各省在分类经营区划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有许多人工林,这些划入公益林 区域内的人工林除部分为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营造的如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草)等国家生态工程林外,尚有相当部分是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的速生丰产林和群众自 发营造的用材林。据对湖北省调研,湖北省划入天保工程区的人工林面积为106.5 万hm2,加上区划时未成林人工林地3.8万hm2,实际为110.3万hm2,直接划 入禁伐区的人工林成林面积为7.3万hm2。这些已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区的人工林 尤其是世行贷款造的人工林和农民自发营造的用材林全部划入禁伐区势必影响 世行贷款的债权和债务偿还,影响林农的经济利益而挫伤群众造林积极性,除天 保工程外,其他生态公益林区也有类似情况。

三、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有关对策和建议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改革,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对 森林进行简单的划类,而在于围绕分类经营这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进行的从管理体 制、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以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 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1)尽快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管理办法。

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政策、法规还不十分完善,正在积 极探索之中。建议国家林业局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森林分类经营政策 法规,如“公益林管理办法”、“商品林管理办法”、“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森林分类经营的法规法律制订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 策,使森林分类经营的管理和公益林的补偿、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纳入法制化 轨道。

除了国家要增加对公益林的投资外,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公益林 的补偿制度。根据“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生态公益林的服务对象明确的,由 其受益者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由政府补偿。征收的森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 金主要用于公益林培育、经营管理和新的公益林工程建设。我国已有部分省、市 在尝试采用一些方法开展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 州市流溪河流域水源涵养林保护管理的规定》,规定每年筹集1800万元作为流溪 河流域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益补偿费 。各级财政都从年度支出中拿出不少于1% 的费用作为公益林的投入;湖南资兴市按水库灌溉田亩面积每亩每年收取20元人 民币作为生态补偿费;广西金秀县的大瑶山水源林使下游一些县受益,这些县每 年给金秀县的水源林建设补偿费达数百万元 。作为“全国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县” 的河北省平泉县根据补偿要素和实际情况,提出补偿标准,并把补偿渠道分为自 我补偿、外部受益者补偿和国家政府补偿等三个方面 。四川省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难将公益林的经营投资完全交由政府或者社会去承担,但却可以 本着向社会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的思路,对一些事权比较明确的部门和单位,征 收生态林的建设补偿费。只有将这个“瓶颈”尽快打开,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才有 物质基础。

2)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行为范 畴,实行事业化管理, 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国家公 益林建设,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公益 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以免互相重迭,避免重复建设。各省(区)、地(市)、 县根据其生态区位重要性,也应成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本地区的公益 林建设,实行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制。而商品林建设商品林建设 和管理可沿用原来的管理体制和方法进行。推向市场,作为企业行为,在市场上 参与竞争,以适应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也是林 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改进在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 经营方法。公益林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应该根据不同 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营林方式,实行 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合理搭配,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对于商品 林建设,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高投入(包括高 科技的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

尤其要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商品林 发展中应根据本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营造速生 丰产林,发展名、特、优经济果木林。在自然、社会条件好的地方,以工程形式 营造速生丰产林,并根据速生丰产林资源布局,重新调整林产工业布局,形成资 源――产业――效益良性循环。

4)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引导生态公益林区群众在不破坏 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解决林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广节能技术,发展沼 气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开发新的产业,让林农增加收入,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提高的矛盾。5)适度调整林产品税费,让利于民,促进林业发展。林产品尤其是商品木 材在上缴税费方面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省反映比较普遍,特别是商品材在生产和 流通两个环节重复征收两个8%(贵州省为两个8.8%)的税问题,林农和林区干部意 见较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不少,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度调低商品 材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缴比例,废除地方性搭车性收费,让 利于民,促进森林资源发展。

结束语 森林分类经营作为我国林业改革的关键一环,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实行林 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分类经营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建立完 整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是当前工作的重心。林业部门 都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找到适合本 地区林业发展的分类经营办法。森林分类经营实施的关键问题是统筹安排,分门 别类。难点在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关键是要有大量 的资金投入 。而现阶段我国财政状况持续紧张,资金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 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就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