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它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诸多方面的不适 应。因此,如何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传统看法认为,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其实,既 然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的互相连接,那么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年 级教师,对解决好这个问题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高中教师能关注并协助大学 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少走一些弯路,事半 功倍。有专家通过对大学新生情况连续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新生做好入学前准 备,即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和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情 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基础教育向高 等教育的过渡。
二、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即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所学专业的迷茫 学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呈现盲从性特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中 学教育阶段未曾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致使学生因缺乏职业和专业选择意识而迷茫, 不知所措。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主要依赖家长和老师,因此,在入学后对所学 专业认识模糊。例如,历史文物修复专业的新生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考古与文物的 实践修复,古文字学与历史文化等课程于他们无用。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造成 一部分学生所选专业与兴趣相违背。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对专业没有兴趣导 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懈怠。
(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模 式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单纯以分数为标准,教学是以教师为 主导的灌输模式;而大学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其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学以致用、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然而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又没有家长与老师的强制监督, 一下子觉得学习压力小了很多,从心理上逐渐感到学习没劲,动力不足,也就不 再把努力学习作为主要目标了。
从教学方法来看,高中阶段是以教师为主的精讲多练,每节课讲的内容少, 例题多,练习多,在精讲多练中达到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的目的。大学教学是以 学生为主体的广讲博学,学生要想理解课堂上理论性强、容量大的学习内容,必 须大量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和参考资料,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进度,这就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若不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加强 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必然会在学习能力上与他人拉开距离。一 些在高中阶段适应应试教育、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能 很快地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面对来自各地同样优秀的学生,以前的种种优越感 就会逐渐消失,甚至失去继续好好学习的信心。
(三)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中学对学生实行的是严格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学校、 家长关心的焦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也非常细致周到。在中学阶段,班主任 像一个多面手,包揽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一切;家长则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心切,为了孩子的学习,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导致一些孩子只知道学习, 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内有老师的督促,在家有家 长的监管,外力的监督使得学生们不得不集中精力自觉学习。而大学则是相对宽 松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辅导员主要是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指导,专业教师则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 能的培养,较少过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和学生交流过少。因此,大学生获 得了相当的自由度,他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刚刚脱离了中学管 理模式的大学新生由于受习惯性心理定势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 的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多种因素的影 响下,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境殷实的学生不仅日常生活消费 水平较高,而且有实现学习或者生活目标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贫困的学生却只能 满足基本的生活学习需求,其他任何多余的消费都是奢侈的想法。各种各样的差 别存在于学生之间,如处理不当,会使他们产生距离感,导致隔阂,以致出现各 种心理问题。
(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高中生活比较单调,同学之间没有地域差异,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即 使同学之间有矛盾,班主任也能及时发现并调节。而大学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来 自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从个人智力、是非辨别能力 到社会化程度、交际能力、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大学生 社会交往设置了不同的障碍。从生源地来看,城市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小于农村 学生,因为大学一般都设在大中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相对闭塞,视野不 开阔,且城乡生活方式与习惯存在较大的不同,城乡差异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 响,从而导致更多的自我适应、情绪适应等主观方面的适应不良;从性别来看, 女生比男生能更快地适应新集体,因为女生更注重情感上的联系,容易在倾诉中 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和他人进行良好而及时的沟通,因而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好于 男生。
三、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 要解决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需要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密切 配合。
(一)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规范的职业生涯指导 针对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的问题,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年级就应 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规范的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获得职业探 索的绝佳机会,实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学会策划自己的人生,在 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上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培养对未来合理规划的潜在能力。
高中阶段还可以开设选修课或兴趣课,在内容上与大学课程接轨。在高中阶段开 设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的相关学习内容,为他们日后准 确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提供帮助。进入大学后,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系部 领导应对本系部的情况作详细的介绍,要突出专业思想教育;各专业的教师应对 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详细的说明,使新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知识结构有 清晰而慎密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奋斗目标等,明 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可以定期聘请大学教授以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介绍大学的教育教学 特点,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的教学改革动态、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现高中和大学教育的链接。高校教师要参与到中学的教学中来,定期去中学听 课,和高中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将大学提倡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理念等传播到中学 中去,同时将中学里好的学习精神和管理方法带到大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 保定学院每年都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去中学听课交流,每年寒暑假都组织高中各科 骨干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对高中学校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模式等环节上的 改革进行指导。此外,针对大一新生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高校对大一的课程要 安排得紧密些,以后再逐渐减少;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和能 力,让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有个缓冲期,逐渐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
(三)对学生进行大学校园生活的指导 在高中教育阶段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自主生活 能力。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也要适当地放松,要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 和约束能力。大学新生入学的前两个月是习惯培养巩固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让新 生熟悉学校概况,了解本校的历史、建设、发展情况以及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同时, 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分析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摒除不 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如果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能将学习和生活能动地统一, 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人的积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 必将获得一种良性的适应。此外,教师还要帮助新生设计新的合适的目标体系, 获得学习、生活的动力。在新生的适应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老生的传、帮、带作 用,挑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进行培训,让老生担当起知心大哥大姐的角色,担任 入学新生的学生导员,从新生入学开始,从生活到学习,从校内到校外,每一步 都积极协助辅导员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表明,学生导员的传、 帮、带作用显著,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会更加有利于新生快速适应学校环境,能帮 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适应期。
(四)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 高中教育,尤其是在后期阶段,应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学 生对自我和他人都有很好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建立大学中类似成人的人际交往模 式,与周围师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指导,使高中生逐渐摆脱以自 我为中心的缺点,学会尊重、理解、信任,能够容忍他人的过失,尊重不同的观 点,做到宽容豁达,为进入高校后顺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在大学阶 段,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个性化的心理 和性格特征,要想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须遵守集体生活的准则,具有高尚的 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集体活动,协调、统一、锻炼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集体主义行为,让他们认同集体,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针对个别存 在交际障碍的学生,学校应该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 训练,引导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他 们善于发现自我优点和欣赏他人的能力,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关注和帮助其他同 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的提升。
四、结语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尽快地进入角色,开始 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是每一位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而且也影响着他们人生观和择业观的树立。大学教师和高中教师密切联系、互相 配合,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实现高中教育和大学 教育的顺利衔接,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