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论文3000【浅谈有关幸福心理学的结课论文】

浅谈有关幸福心理学的结课论文

浅谈有关幸福心理学的结课论文 幸福心理学的论文篇一:《浅谈如何从幸福心理学角度提升工作幸福 感》 【摘要】幸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幸福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对于提高职场员工工作幸福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 工作幸福感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它与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工作积 极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工作业绩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幸福心理学的 研究为组织和部门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 “强调 自治意识打造自主工作群体、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控制感、改善组织气氛增 加员工的社会支持资源”三方面,阐释了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新思路。

【关键词】幸福心理学,员工,幸福感,工作 幸福心理学是研究幸福心理的一门学问。幸福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 相互联系的,它包含了幸福的感情、需要、认知和行为等诸多因素。当今社会, 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 设的推进,许多人怀有这样的疑问:人们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吗他们这种幸福的程 度有多大于是研究者找出了一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这一疑问的指标 ——工作幸福感。工作幸福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满意感,是指个体对工作领域的 具体认知评价。它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工作要素和不同的维度,因此它涉及员工 对工作或工作环境各个方面的感受。

“工作幸福感是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是心理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 问题。此问题的研究为组织领导者制定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各种制度和 措施提供了支持。组织行为学家、社会学家和企业管理学家都认为,提高员工工 作幸福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绩效。

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工作业绩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内在奖酬引 起的幸福感更多地依赖工作绩效,外在奖酬引起的幸福感影响工作绩效,这种联 系在经理人员中比一般员工中更加突出。同时,工作的挑战性在工作幸福感与作 业之间起着主要的中介作用。对于高挑战性的工作来说,工作幸福感与作业之间 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它与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研究还发现,具有高度 幸福感的员工愿意继续在本企业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那些缺乏幸福 感的员工,当他们认为可能到其他组织工作的话,必然会采取离职行为。因此, 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减少缺勤率。因此,幸福心 理学的研究为组织和企业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调自治意识,打造自主工作群体 幸福心理学研究发现,员工之间的交流不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幸 福感,而且会导致他们之间更多的合作、相互帮助和产生更高的生产力。尤其在 合作水平较高的小团体中,或者在那些员工可以自由安排自己工作的自治工作团 体中,员工的主观幸福感都很高。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团体的社会支持,因为它可 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于是提出了自主工作群体 的概念。

自主工作群体,意即:工作群体可以作出一切必要的决定,如谁来工 作在哪里工作工作时间多长等,上级不再干预群体功能的发挥,而是作为资源提 供者在群体需要时提供帮助,并对工人进行培训。而且,领导由群体选出,必要 时群体可以罢免领导。同时,群体负责制定群体的生产计划,决定他们的成员构 成,甚至可以自行决定成员的报酬。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自主工作群体可以大大增强员工的工作幸福感。

在这样的群体中,生产力和工作满意感都很高。

二、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控制感 工作压力是一个对员工幸福感影响很大的因素。它的涉及范围广泛。

(参见表1)。与工作有关的各种压力源给人的能力带来负担,不但影响员工的工 作幸福感,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了解压力源、缓解压力与增强员工的控制感紧密相联。有学者认为, 工作幸福感依赖于工作需要与控制感的联结。当员工拥有较高的工作需要而其控 制工作的能力却很小时,他的幸福感是较低的,而且其压力也会增大。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感是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同样, 对于员工来说,工作过程中的控制感是他们工作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他 们觉得自己丧失了控制权则可能出现抑郁等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

三. 改善组织气氛,增加员工的社会支持资源 幸福心理学研究发现,组织气氛首先影响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进而影 响他们的工作行为和在组织中的表现,最后影响整个组织的生产效率。这个过程 可以用组织气氛和组织产出的关系模型来说明。(见图1)。

我国学者曾对组织气氛与员工满意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六个组织 气氛纬度与工作满意水平的关系。(见表2)。研究表明:温暖与支持的组织气氛、 公司(厂)的奖惩制度、职工的自主发挥情况、鼓励革新创造的程度、管理效率、 职工参与管理等六个方面均与工作满意水平有显著相关。即:组织气氛的六个方 面均与工作满意水平有显著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对于企业领导者来 说,为员工提供这方面的资源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对心理控制源的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有显著的关联。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的概念反映人们对行为与后来事件之间关系的期望, 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 为本身决定的,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表现在:外控者常 常认为不良生活事件是无法控制的,进而产生抑郁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内控者有 很好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主动去改变情境,而不象外控者那样逃避现实,因此 主观幸福感较高。凡是能应付各种问题的人,其主观幸福感都较高。以上原则均 可用在工作情境中。

另外,应尽量消除不恰当的欲望。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设计了一个快 乐公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即:在物质消费相同的条件下,假如人们的欲 望越大,那么达到的快乐越少;假如人们的欲望越少,那么达到的快乐会越多。

这就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了,幸福感取决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

作为现代组织、企业或部门的管理者,若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运用幸福心理学的理论,管理者就能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 管理和决策,使员工“工作,快乐,并幸福着”,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和整个组织的生产和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1]郑雪等著,《幸福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奚恺元教授谈“幸福学:当代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人民网2005年12月26。

[3]孟华兴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幸福心理学的论文篇二:《人本主义的幸福心理学理论》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关 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 和高峰体验论,构成了系统的幸福心理学体系,为幸福心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启示。

关键词:马斯洛 人本主义 幸福心理学 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 高峰体 验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幸福是个人的一种自我主观体验或主观幸福感。

中西方古代和近代有不少思想家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幸福进行过研究, 其研究方法基本是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而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科学的研究 方法对幸福心理进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Maslow),倡导积极 心理学运动,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 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和高峰 体验论构成了系统的幸福心理学体系,为幸福心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生幸福的层次取决于需要满足的层次,人的幸福本质就是人的自 我实现,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峰体验。

一、幸福的层次――需要层次论 幸福是一个人主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情绪情感的产生有赖于 需要满足与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 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在人类需要问题上,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 需要层次理论。

1.人的需要成等级系统。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 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⑴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⑵安全需要:是 个体希望获得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⑶爱与归属需要:是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⑷尊重需要:是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⑸认识与理解的需要:是满足人 们先天好奇心、了解、解释、理解的需要;⑹美的需要:是包括了对秩序、对称、 闭合、结构以及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美的需要可以滋润人生, 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加乐趣;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成长中对未来最高 目标和境界追求的动机或愿望,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最大限度 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2.人类的两大需要。

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低级需 要(基本需要)和高级需要(成长需要)。⑴低级需要:是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 理和社会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们存在这类需要时,主观上可以体验到某种缺 失感,故又称之为匮乏需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前四个需要,即: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⑵高级需要:指由个体自身健 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是在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 高层次需要,故又称之为超越性需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后三个需要, 即: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指出,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得到更深刻的幸福感,达到精神安宁 和内心充实。低级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消除紧张,降低兴奋,避免疾病,感到 宽慰。而高级需要的满足可提高抱负水平,增加动机强度,导致身心健康,获得 深刻的幸福感。如果说低级需要旨在维持人类生存的话,那么,高级需要则是追 求生存得更好,自我成长和发展得更有意义和价值。高级需要较少依赖环境和他 人的给予,更多靠个人的努力,并在自身成长中逐步得到。受高级需要驱动的人 均采取积极、欢迎和认可的态度,处于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最佳状态,会专心致 志地去解决问题,经常进入执著、入迷和忘我的境界,因而时常会体验到幸福的 快感。

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满意、快乐与幸福。需要满足 的层次论,就是人生幸福的层次论,它揭示了人对幸福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在 连温饱也无法满足的人看来,安全保障、爱情归属、自尊荣誉等都是次要的,他 的快乐与幸福首先在于解决温饱问题。当有了温饱之后,幸福首先在于求得生存 的安全。有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保障,人们才将幸福寄托于爱情、归属与自尊等。正如中国古语“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二、幸福的本质――自我实现 加德纳:“我们更正确的幸福观是指人们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而进行的 艰苦奋斗,这些目标使个人与更广泛更远大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自我实现 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核心,也是人本主义幸福心理学的本质所在。

1.自我实现的含义。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 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他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 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 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自我实现者是:“更 真实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的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 完善的人。” 所以,自我实现的含义有两个核心:一是从正面来说,自我实现就 是将自己先天的秉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成为你自己”;二是从 负面来说,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心理疾病和能力缺陷。

2.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经过广泛的观察和整体分析,马斯洛概括 出自我实现者15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可以归纳在五个方面中:
⑴客观的认知,宽容的心态:①准确和充分的认知现实;②悦纳自己、 他人和周围世界;③超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

⑵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①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②清新 永隽的鉴赏力;③真切的社会情感;④常有高峰体验。

⑶独立自主的人格:①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②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 境的自主性。

⑷广泛的社会支持:①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及伦理观念;②具有哲理气 质及高度幽默感;③具有民主风范,尊重他人意见;④深厚的人际关系。

⑸具有创造力:①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②具有创造力,不墨守 成规。

3.自我实现的途径。为了使自我实现者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马斯洛提出了加强自我修养、完善人格结构的观点,并在研究如何加强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⑴充分生动,无私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 贯注,忘怀一切,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近似于道家的“无为状态”;⑵作出成功 的选择,重视内在的成长;而不是作出退缩的选择和追求于外在的修饰;⑶自我的 存在,表露自我;就是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⑷而坦然,勇于表白自己内心 的感受,表白自己的怀疑,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遮蔽、隐瞒;⑸内在自我的呼 声,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从小事做起;⑹自我不懈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 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⑺自我实现的历程中,重视 “高峰体验”这种特殊的时刻;
⑻先天的本性,使之不断成长。

三、高峰体验――幸福的最高境界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1962年首创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心理学中的一个 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又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 领悟和拥有高峰体验是感悟人生价值、塑造自我心灵和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 又是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最高境界。

1.高峰体验的概念。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 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他说:“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 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 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马斯洛还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具有 如下特点:
⑴产生的突然性。高峰体验都是以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方式产生的, 是喜出望外,人们无法预计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⑵程度的深刻性、强烈性。这种体验压倒一切,既有体验的强度,又 有认知的深度,令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几乎达到忘我与超越的境 界。

⑶感受的完美性。产生这种体验的人会达到个人最佳状态,像突然步 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

⑷存在的普遍性。它比人们预料的要普遍得多,不仅在健康人中产生, 而且在一般常人甚或在心理病态者身上也可出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体验。⑸结构的同一性。这种体验产生的刺激因素各不相同,但主观体验却 彼此相似。

⑹保持的短时性。所有的高峰体验转瞬即逝,并非永存不变,虽然其 影响和作用可能长期存在,但是体验出现的一刹那却是短暂的。

2.高峰体验的价值。

⑴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自我实 现者的重要特征,自我实现者能更多地产生高峰体验;自我实现时刻在一定意义 上讲就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首先,他认为高峰体验是 自我实现的暂时片刻;其次,他认为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止状态,而是一个连续 不断的发展过程,趋向自我实现必须经历无数自我实现片刻。

⑵高峰体验的后效: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者时发现,研究对象普遍 认为高峰体验有许多后效。这些后效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高峰体验具有 心理治疗的作用,能消除神经病症状,有些神秘的或如海洋一样广阔无边的体验 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永远消除了精神病症状;第二,高峰体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第三,高峰体验可以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其具有更 大的创造性、自发性、表达力和独特性。

3.高峰体验的达成。

马斯洛所持的基本观点是:高峰体验是自然产生的。高峰体验“可以 来自爱情、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 顿悟与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甚至可能产生于非常 平凡低下的生活天地里。马斯洛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种体验形成的因素。他认 为:⑴导致高峰体验产生的根源很多;⑵意志不能导致高峰体验的产生,它的产 生是自然的,人不能强迫、控制或支配它;⑶经验是高峰体验产生的重要因素;⑷ 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⑸没有任何一种途径能确保 这种体验产生。

马斯洛对于人类追求幸福持乐观、积极态度。他认为,人人都有自我 实现的潜能,人能在某一点上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获得最高的幸福感。高峰体 验不仅是个人的最高幸福时刻,还能带来个人对存在性价值的领悟和对自我认同 感的发现。他仿佛告诉人们:热爱生活吧,幸福不在天国,它就在你身边;追求幸福吧,它不仅能给你情感上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你发现人生的意义,使你获得 涅磐后的新生。

幸福心理学的论文篇三:《幸福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浅议》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界的对幸福感的一大分支——幸福心理学的角 度,针对现今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并结合大学生辛福渡较低的心理实际,深 入分析造成学生偏离幸福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和 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心理学;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1.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曾指出:“心理学这一 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大家展现了人 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却极少的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所拥 有的某种实际愿望或是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是自愿固步自封的,让自己仅限于 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与心理学这种传统倾向相一致,现实中人们也往往把注 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各种各样的消极心理现象,侧重于对它们 的外在干预和管控,而较少注重或花气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 教育和培养。

这个世界的抑郁症患者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年龄日益年轻化。为此, 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热情,却又不时陷入迷茫,焦 虑的社会群体。诸如研究大学生抑郁、焦虑、自杀、精神紊乱等,研拟和制定相 关的直接干预和管控措施、对策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天 的抑郁症比例是1960年的十倍。我们承认有部分原因是认识水平的提高,让我们 能更准确的判断出抑郁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抑郁症在客观上增加了。

其实,且不说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培育主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远 比就事论事地外在干预和管控更内在、更基础、更有效。我们必须要辩证的看待 这个问题,并不是解决了抑郁、焦虑、精神紊乱,大学生就会感到幸福、快乐和 充满希望。实际上,真正的幸福、快乐和希望是建立在大学生主体的幸福感基础 上的。而大学生主体幸福感的培育,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那些影响他们成长生涯,影响他们人生感悟的积极心理的培育问题。例如,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 面,关注生存质量、幸福生活等,以指导和帮助他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 生活,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群体。

相反,如果我们的社会仍旧像现在这样,过度的专注于高考,好像每 一个孩子经历过高考之后,家长的使命完成了,老师的使命完成了,学校的使命 完成了,政府的使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去解决形形色色的各种成长问 题,直到就业问题出现,我们才又重新去想这样一个群体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去关 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是否真的健康成长,只是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才开始纠结他 们是否能够就业……这样的做法和环境怎么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幸福、健康的 大学生心理呢 2.幸福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幸福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研究幸福心理 的学问。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从而直接推动了 现代幸福心理这一门科学研究的形成与探索热潮。幸福心理学认为,幸福是每个 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权利。在这个现实感不断 增强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奋斗追求幸福。然而,归根结底到底什么是幸 福和幸福感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去 追求幸福并获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的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 理解。但一般说来,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 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因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 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谓幸福 感,就是人们依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肯定性,整体性的评估, 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它各方面的全面主观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 感占优势心理的精神状态。

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幸福心理学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尤其 在中国,可以说它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顺应新时代人们 工作与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在此之前多侧重 于消极心理学,如病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其目的在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 治疗,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但是,没有心 理疾病并不等于心理的完全健康,人类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幸福 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人类的生 存质量,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关注和造就真正健康的人。

3.目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不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当生活保障,生活质量 以及各种各样的客观幸福指数显著增长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的幸福感问 题却愈发明显,这的确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通常人们大多将其归咎于诸如生活 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等, 这些直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本文认为,隐藏在这些心理问题背后的社会和教育 问题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3.1 成长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如果我们去问大学生,上大学究竟有什么用在大学的校园里究竟学什 么每一个正视中国大学问题的老师或是学者或是媒体人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 大学生在大学中学习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因为,这是他们从小的成长环 境所教给他们的。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即使他们并没有搞清楚他们应该学 会什么,甚至都不了解他们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一部分大学生衡量自己在 大学中学习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不挂科;许多学生在近乎绝对自由的大学生涯 中通过游戏,恋爱放纵自己,用来释放和缓解前12年所受到的所有的精神压迫,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从小到大,好的考试成绩就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 仅学生自己养成了这种心理定势,似乎社会、学校和家长也都这样认为。这种成 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下一代,要么是被动接受,读死书的“好学生”;要么是用不读 书进行反抗的“新式”学子。当他们意识到或与真正的社会现实相融合的时候,种 植皇视Α⒈环穸ā⒋煺刍蚴О艿龋  突崾顾  窍萑爰  鹊慕孤恰⑨葆搴妥晕曳穸ǖ 男木持  校  腋8卸偃痪∈А 3.2 就业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几乎成为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标签,这样一种现状 折射到在校大学生当中,是大学生焦虑,迷茫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大学扩招 在使大部分人拥有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直接造成学历贬值;经济不景气, 本专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并向低层次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梯 度攀升;激烈竞争中的不正之风的泛滥等等。当人们去反观这种社会现状时,无不会纠缠于深深思考,大学生究竟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大学中求学就成了困扰学 子们的问题。如果毕业等于失业,如果好工作等于好关系,那大学中的努力奋斗 又是为了什么 3.3 情感困扰对幸福感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生活”, 可见,当代大学生注意的是恋爱的过程本身,对结果则不太在意。这样一个大的 社会背景下,即便两个人投入了无比真挚的感情,但毕业之后,绝大多数还是躲 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恋爱本是人世间纯真美好的事物,大学生在具备了成熟的 恋爱心理之后却难以回避客观现实问题,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恋爱心理都产生不 小的消极影响。但不可否认,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 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 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了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窥阴癖等。

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人生的幸福体验,甚至造成具有长远和广泛影响的心理阴影。

3.4 社会舆论对幸福感的影响 当今多元化甚至是良莠并存的娱乐和舆论背景,使无数大学生在网络, 电视调侃自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消极的定义。舆论告诉我们, 不挂科是王道;舆论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舆论告诉我们,大学谈恋爱, 男的是给别人养媳妇,女的是挥霍青春;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整体能力缺乏;舆 论告诉我们,好大学才有好就业;舆论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上不了自己喜欢的 专业;舆论告诉我们,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基本上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在这样一个 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舆论导向,很直白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从一 开始就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否定。消极的心理伴随着消极却娱乐至死的舆论环境如 影随形,将大学生本就不多的幸福感销毁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我们的舆论 媒体从来都是批判的告诉大学生多么的无能,大学多么的无用,我们如何能指望 一批刚刚自我成长,自我负责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消极批判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紧迫性与具体建议 事实上,当幸福感越低,幸福感教育的紧迫性就越强。按照幸福心理 学的宗旨,幸福感的教育,关键是要跳出对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或环境的一味 的消极的抱怨,侧重从积极的方面发掘和培育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但前我国的 大学生幸福感的教育,关键是要深入思考,面对现实的社会背景或环境,大学生应当保持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做着怎样的一份努力才能算作是成功的那种仅仅用 成绩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做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迎合时弊,让一 个有着理想憧憬而又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去做他们本质上不会有幸福感的事, 又怎么能指望他从中感到快乐,收获成功 我们需要运用幸福心理学的理念去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以使他们即 使在不怎么好的成长环境中,也要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这是社会应该做的,也 是大学的责任。

让大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的心态去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在不断探索的 过程中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幸 福心理教育。从人类的本性出发、因材施教,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理念与我 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创新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这与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理 念看似对立也并不冲突。它是让大学生们积极拼搏。但却是将艰苦的奋斗过程转 化为幸福的终极享受。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对人生发展、对社会认知的 重要时期。大学可塑性是极强的,要使大学生对看问题的视角,生命的理解、幸 福的获取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就要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这种发展的, 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决定他们的一生。当然,幸福教育不是一 朝即成的事情,它有赖于社会制度和学校系统的长期努力。单就大学本身来说, 以下几个方面是大学生幸福教育迫切需要重视的。

4.1 感动教育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幸福观 感动是性本善的一种表现,其实21世纪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是幸福的, 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他们都拥有着。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同样 也是不幸的,因为感受幸福的能力他们缺乏。就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 珍惜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幸福唾手可得。这就需要在各个高校中采用各种形式的教 育,使大学生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目前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在美国已经到了普 及的阶段,约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在我国清华、北大、浙大 等一些大学也逐步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讲座。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 德育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人为本,把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 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这是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4.2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明确生活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学习是始终是大学生的本质工作。事实上,缺乏理 想,信仰,幸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中国学生在经历高考后,普遍就失去 了目标和理想,同时也就失去了幸福感。大学教育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确 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生活信仰,自身愿意从事的、对社会有价值的目标。

在大的目标之外(二三十年或更远),还可以确立一些小的目标,这样每实现一个 小的目标,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离目标靠近的喜悦,使学生们感受到过程的幸福, 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幸福感实现的基本主体条件。

4.3 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习惯,调整健康生活状态 充实丰富、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是构成人们幸福感的重要要素 之一。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不但可以体现一个人积极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标准, 并且还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源泉。因为健康的生活通常表现为拥有积极的、向上的 兴趣和爱好。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大量自由自主的闲暇时间,很多 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考试成绩,便无所事事就是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而对自主教 育缺乏导致的不良结果。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将积极幸福的生活教 育纳入、融入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 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是当前幸福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4.4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拥有幸福的感受可以通过对心理认知水平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情感控 制能力来提高。首先,培养大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排解, 保持平稳健康的情绪和良好向上的心态。然后,指导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了 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性格成熟等各个方面确定 实际合理的期望与目标,做到不盲目,不自卑,不自负,不自暴自弃,这是提高 大学生幸福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