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有关心理学的论文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篇一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 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 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素质;高校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 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 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 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 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 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 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 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 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

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 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 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 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 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 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 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 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 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 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 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 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 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 发展奠定基础。

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 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 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 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 极性。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 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 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 烈、持久。

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 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 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

1.2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 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 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 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 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 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 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 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 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 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

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 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2.1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 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 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 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 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 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 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 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 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 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 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 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2.2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 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 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 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 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 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 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

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 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服务、采 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 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办法并取得了可喜 的成绩。

2.3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 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需求层次越高,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动机就 越强烈。需求按其来源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主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决定性因 素。客观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主观需要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学生,其学习 目标往往定位在“拿文凭”,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不重视,不 感兴趣,而且组织律松散。

目标是一种刺激,心理学称为诱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 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 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 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 能为。

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 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 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员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 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 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 行为三方面入手。

2.4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 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 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 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 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 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 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 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高校已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 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 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 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寻求并理解生 活的意义,学会生活并理解生活的质量。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 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 要内容。融于整个大学学生学习过程的是大学生活,两者在大学教育中其实是一 个有机整体。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 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 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能否有效、 消化、吸收并重组信息,是评判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指标”。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 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 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 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 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 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 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 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篇二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实施教育 教学的重要保障。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中有些是留守孩子,有些是单 亲家庭,很多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给班级常规管理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 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行为比较散漫,由于缺少家长监督,他们上进 心不强,学习不够认真,行为散漫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用一些心理学的 知识来增加班级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特征;形成原因;班级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具有年龄差距较大, 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认识程度存在差异等特点,因此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 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职学生正处于比较敏感的年龄阶段,不但具备该阶段年 轻人的共性,此外由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又具有特殊的心理形态。对于青 少年的心理问题,中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3%,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学与大学生 有心理障碍,表现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与抑郁的约占16%。因心理和行为 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 关注。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开展班级管 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 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 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尝试着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 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应用团体心理学组建好班级 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他们刚刚经历中考的失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 里重新开始自己。而班级作为一个小集体,做好班级体的组建工作就显得至关重 要,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如何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做一些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们在一个新的班级里加强彼此的 沟通与信任,增强团队意识。

例如新生进班后,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两两互相打招呼并介绍自己的姓 名、来自哪里、毕业学校的方式来缓解陌生感。经过几轮的热身后,大家之间都 彼此了解后,这时可以进一步让增加他们之间的亲密感,可以在班级中建立数个 小家庭,选出家长,分别取家庭的名称以及制定家庭的规则和目标,之后让家长 宣读本家庭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而且能够让学生们找到家的感觉, 增进感情,找到归属感,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这种家庭方式还可 以用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把家庭与平时的班级活动和量化考核进行挂钩,这样 可以使每个分散的个体合并成为小家庭,让学生更易融入到集体中来,同时家庭 之间通过良性竞争,从而发挥集体的最大能量。比如,教室定期的黑板报,通常 由宣传委员进行排版策划,但不可能每一期黑板报都十分出彩,如果将它们分配 到家庭中去,集中小家庭各个成员的智慧,不但可以有所创新还能解决指派困难 的问题。

二、全面客观认识学生,避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 征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光环效应”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中,常常表现为教师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差 的唯一标准,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一好遮百丑”;而成绩差的学生,则被看成“一 无是处”,受到嫌弃、厌恶。如果长期以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形成偏见, 既不利于优生及时发现、克服自身的缺点,促进全面发展,更使差生产生自卑心 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中职校的班主任来说,要注意克服“光环效应”的负面效应。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应提前为学生做一个社会亲疏关系图,从这 个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在家庭及社会中的成长情况,分析学生的内心心理活 动,学生有时候表现出的一些行为跟其成长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可以通过 研究学生的过去和社会关系情况,可以更好地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地表扬或一 味地指责。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将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拉的很远, 甚至都没有朋友亲密;还有部分学生就没有亲密关系的人,其原因有很多种,然 而这种学生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会经常出现问题,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 可以参考其社会关系,找出相应的沟通方式,开启学生的内心,在沟通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问题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当然也会发现很多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全面 了解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如果我们没有克服“光环效应”的负面效应,一 味地用“有色眼光”看待问题学生,那么我们永远也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反而不 利于班级的整体进步。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学会赏识教育,它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人 格为前提,以赏识为先导,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被教育者的 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 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 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 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 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 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 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 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 向善向美。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认识,用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不 被表面现象干扰,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能凭主观意识给学生下定论。

三、增加吸引力,预防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 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学生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 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个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 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 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了一 句俄罗斯诗语:“禁果格外甜”。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学生产生“禁果效应”的主要原因除了好奇心的驱 使,更多的还是自尊心受到打击,觉得学校教师对他们不信任,因此反其道而行 之,使“禁果效应”成为一种社会消极心理的产物。专家同时也认为,面对“禁果 效应”,学校、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育方式,疏堵结合才利于学生发展。

“禁果效应”启示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的增加对学 生的吸引力,否则,越禁止的东西学生越想看,越禁止的事学生越想干。

例如有些不健康的书,学生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 是教师禁止,使得他们想看个究竟,平时不爱看的,这时也十分来劲,想一睹为 快。

再如,班主任对早恋问题的过敏和一味制止,反而使男女生之间很平 常的交往涂上一层诱惑的色彩,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早恋。“早恋”我们现在称之为 “青春期恋情”作为班主任在面对待青春期的学生时,我们对男生、女生之间的交 往不能过早的给其定义为早恋,甚至这样的话不应该由我们说出。在青春期的时 候,男生、女生之间有好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尤其在中职的学校是按专业分的 班级,汽修班级都是男生,而会计的班级几乎全是女生,他们在对异性产生好奇 的同时,如果班主任一味的禁止,他们反而会增强这种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吸引 力和爱慕之心。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于学生正确的引导与“谈心式”的交 流,当然也可以与家长有效地去沟通,不是让家长去批评、指责,而是让家长配 合班主任的学生的管理工作,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同时我们可以搞一些团体 活动,让男、女生在一起的活动,让他们消除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