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论文【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一 《浅谈康复心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器 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一的生理功 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了 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对康复心理学教 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临床科学思维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 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人体伤、残、疾病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 轻后遗功能障碍,其内在要求与新医学模式是一致,因为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 由单纯的器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 一的生理功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这就使得在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培 训计划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目前的康复心理 学课程,基本满足了专业培训的要求,提升了学生对现代康复和健康的理解,更为 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技巧,拓展了临床思 维,为将来更好的服务临床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和心理学本身的学 科特点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学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为 了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 对康复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根据康复心理学特点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 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康复对 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力,重新 回归社会,同时,康复心理学还探索残疾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心理与躯体在残疾 时的相互影响[1]。我院现在康复心理学使用的教材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康复心理方面的本科教材,这本教材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 治疗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是包含多个学科,所以突出的特点是学科领域范围广,难 点重点分散,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造成教师无法就难点、重点 问题深入讲授和探讨。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内容上有一定交叉和重复,比如同时安排 有精神病学和康复心理学,据笔者初步调查,不少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也存在类似 状况。从教材内容的重叠到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不同教研室之间经常需要调整、 协调,不能很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 映课时太少,内容太多、太杂,存在重复教学,造成学生记忆、理解困难。理论教学 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和时间,解决问题还是要 立足现有教材,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或者自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所 取舍。同时可以在教学安排上多做工作,由于康复心理学其中的心理学部分是基 础,以往相当多的学时被心理学占用的,而疾病、伤残后以及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变 化和治疗特点,这些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所剩学时少而无法深入讲授,有 些内容只能进行压缩和删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特点,除了加强课堂理 论教学外,还应适当增加学时,同时增加学生的见习、实习课次数,必要时可调整教 学内容,将康复心理学中涉及的医学心理学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并剔除康复心 理学中有关精神病学的内容,从而释放教学时间给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加强心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科历史观,增强学科认同感 从2001年开始,我国将康复治疗学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以来,康复 医学教育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观念的不断深入,社会 心理因素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对非心理专业学生来说,特 别是医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理性思维培训容易造成重实证轻推理与逻辑的思维 模式。心理学是逐渐脱胎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的心理过程又较为复杂,心理 学的许多理论是尚未验证的假设,加之心理学专业概念、术语相对比较抽象,在讲 授过程中同学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对许多学生而言,缺少实证的心理学还很难同 “科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存在轻视本课程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少部分同学 对心理学热情很大,但又难于把握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 与技巧,有时片面夸大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医学的严谨与客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以及历史的角度介绍心理学,注意培养学 生客观的学科历史观,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使得“康复”有了更 高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教材和课时的限制,康复心理学的教学主要 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与心理等方 面,教师讲授的多是心理理论、治疗技巧、实践操作等较微观较具体的问题,教学 大纲也没有心理学发展史方面的要求。这种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对学科的历史发展, 其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心理学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客观的 认识,也无法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个总体和宏观的把握,没有了历史 性思维,学生对学科就缺乏认同,也就容易造成偏见和排斥。具体到临床应用中就 会形成同学只会教条的理解理论,只知道心理学的各个流派,而不知道其背后的历 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加强心理学史内容的讲授,培养 学生正确的学科历史观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3 加强临床实验以及实习、见习学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培养临床技 能和科学思维 康复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 的理论知识,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治疗师的基本素质。思维是人们对实践对象的 能动反映、主体构建和自主反思的心理性操作过程[2],思维或思维方式的品质,决 定着我们认识实践对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是在医学认识 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追寻客观真理,掌握规律,解决疾病和健康之 间联系、变化和发展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培训, 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还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面对患者的各种 心理问题时具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调动和启发他们的能动性,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 务,也成为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由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就对教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客观介绍心理学目前面临的困境,注意培养学生 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既认识到心理对人的作用,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 要看到目前神经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学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社 会心理测试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心理康复 的疗效变化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课以及实习、见习课学习。在实验课中,重点加强 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训练徒手心理测量技巧以及测量结果评估;分组练习心理治疗与咨询技巧;模仿残障患者的特点,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 的亲身体会加深对伤残患者心理状况的理解。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鼓励学生 在老师指导下敢于接触患者,敢于实践,走出教材,最后再对各个病案进行分析讨 论,分析每一个病案的经验得失,以疾病为中心,分析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病” 到“患者”,从生物学到社会心理,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贺丹军.康复心理学.华夏出版社,2005,10. [2] 黄富峰.道德思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 [3] 刘典恩,刘晓芹.医学科学思维与医学道德思维比较研究.中国医学 伦理学,2005,18(4):45-48. 康复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二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摘 要:目的:促进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康复和身心健康。方法:在抑 郁症患者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护理实践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结果:有效地消除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情绪,提高了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结论:缩短了疗程,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与生活质 量,同时也体现了护士不仅是照顾者、管理者、更是教育者的角色。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 心理护理 康复指导 抑郁症患者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为 特点的一类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沮丧忧虑、愁眉不展、坐卧不宁、内感性不适和 睡眠障碍,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孤僻,兴趣缺乏,不与他人交往, 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联想困难,自我评价过低,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严重时 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以求解脱。

我院为精神科专科医院,收住的抑郁症患者一般病情相对较重,多数 患者有自杀倾向,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而忽视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会严重制约疾病的痊愈过程,甚至增加疾病的复发率。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 方法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以改善患者的抑郁心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可培养患者积极的心理对应能力,调整其负性情绪,增强与 疾病斗争的信心。根据抑郁症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善于体会患者的心 境,主动接触患者,照顾生活、饮食,取得信任。

症状活跃期:新入院患者对陌生环境会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应热情 接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与患者建立伙伴式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并 尽快解决患者的合理需求,积极支持,劝慰患者安心住院,接受治疗。将患者安 排在设施安全简单、易于观察的病房,加强安全管理。对有藏药史或拒绝配合治 疗者,服药时做到“送药到口,咽下才走”。多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情绪变化的 规律,不要贸然介入抑郁病因,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要善于识别患者对自杀 的伪装,特别对未经规范治疗而抑郁症状“自然”消失的患者,尤应加强防范,此 类患者很可能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下定死的决心而对一切都显得无所谓。

为睡眠障碍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同时可嘱患者 身心放松,自然入睡,如真难以入睡,会有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当这种焦虑情绪 被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时,很多患者即使不用药物也能拥有较好的睡眠,必要时 可药物帮助。对于拒食患者,首先要耐心劝说,取得信任,让患者认识到饮食的 重要性以及拒食的后果,嘱咐患者多活动,进食不必按时按点,可少量多次,必 要时可以鼻饲。

病情好转期: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所缓解,这时应加 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细致评估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 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与患者交谈时,尽可能让患者 倾诉痛苦和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对患者诉说的痛苦应表示认同和接受,进行 思想、语言交流,针对患者的倾诉,有的方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对因亲人去世或 遭遇罹难等突发事件而悲痛欲绝者,要让患者发泄,不加以劝阻,等患者情绪平 静后再给予疏导,鼓励面对现实,尽快走出阴影,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 气。对有自卑、性格内向者,不暴露内心情感的,可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将心 理矛盾和痛苦宣泄出来,从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来进行心理护理,化解心理冲 突,必要时也可用一些暗示性疗法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有自杀动机行为的患 者,应深入了解病史及心理状况,耐心倾听,诱导患者叙述心中的矛盾,说出自杀的意图,以宣泄情绪,防患于未然,同时做好安全管理,强调护理人员及家属 多给予关爱,积极消除悲观厌世情绪,唤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珍惜生命。

注重健康宣教,采取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形式向患者介绍抑郁症的一般知识、疾 病的治疗过程及转归,用药地目的、作用、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之间进行交流,积极参加病房的工娱活动,如听 音乐、打扑克、下棋、看电视等,以分散其痛苦体验,改善抑郁情绪。

疾病恢复期: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患者自杀行为发生在恢 复期,这期间由于患者自知力恢复,不仅知道自己发病后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 济负担,而且深知自己的生活道路艰难,加上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使患者产 生无奈、无助、无望的悲观情绪,此时患者的心理负担最重。若发现患者一反常 态,病情突然好转,情绪豁然开朗,或突然情绪低沉,闷闷不乐,整理自己的物 品、偷偷哭泣、向病友或亲属交待后事或将物品赠人等现象,都应高度警惕。此 期,要在语言及行动上多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的温暖,用积极向 上的语言感召患者,解除其消极、自卑情绪,鼓励并相信其能够战胜疾病。开展 有意义的康复娱乐活动,陪伴患者散步、打球、做健身操等,丰富住院生活的同 时,培养其主观能动性。耐心给患者讲解抑郁症的有关知识,帮助患者寻找发病 诱因,指导患者客观地认识、评价事物,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不良刺激,努力克 服性格上的缺陷,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帮助患者从烦闷、消极、抑郁或不安的 情绪中解脱出来,引导患者建立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康复指导 康复期间,患者的思想比较复杂,顾虑也很多,怕家人不能接纳自己, 怕遭到社会的歧视。康复指导可以使患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疾病,树立克服困 难,回归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达到痊愈的康复目标。

安全管理:康复期患者已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但仍存在消极言语 和自杀倾向。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严格查收危险物品,做好早 期防范工作。

帮助患者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正确方式宣泄自己 的内心感受、想法及痛苦,如:让患者毫无顾虑地谈出自己的心事或大哭。

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帮助患者克服性格中的缺陷,教会患者大胆 肯定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并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充分肯定自己过去的成功,相信自己能以坚强的信念与毅力战胜烦恼。

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是患者康复的基础。了解患者在病前的 个人特长及爱好,如:唱歌、跳舞、绘画、书法等个人才艺,制定针对性的生活 技能训练计划,做些力所能及地事情,以恢复患者病前的兴趣。

人际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恢复是康复的过程。重点是帮助 患者告别过去,着眼未来,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参加适当 地社会活动,恢复患者在社会中的正常地位,而不至于被社会所遗弃。同时还需 要患者家属、同事等的关心与支持,以改变周围人群对患者的态度。

职业技能的训练:患者职业技能地恢复是康复的最终目的。因为只有 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得到安置,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掌握新技能,重新发挥社会 作用,康复才得以真正实现。所以,康复期护理的重点就是针对社会的偏见、误 解,积极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做好患者家属、同事、朋友的工作,对患者回 归社会至关重要。

指导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了解其 家庭状况,引导家庭成员多给予患者支持、关心、体贴,做到不歧视,不抱怨, 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刺激,少训斥、多鼓励,尊重患者人 格,多安排一些有益的家务劳动和亲朋好友聚会,让患者学会与人交往、共处, 适应社会生活。家属还应督促患者坚持服药,巩固疗效,忌酒,忌浓茶,忌碳酸 饮料等,生活有规律,适时复诊,防止疾病复发。同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 化,重点是睡眠,情感,行为及药物反应等方面变化,遇到心理、社会或其他应 急事件应及时做好防范工作,对表露出的自杀危机应及时进行处置。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分析,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0%, 发病率占各种情感障碍之首,其自杀率可达20%左右,其死亡率高居世界第3位。

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合理运用,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地 依从性,同时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缩短了疗程,更增强了患者战胜疾 病的信心。在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体现了护士不仅是照顾者, 管理者,更是教育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