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科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计思考]传播学

单科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计思考

单科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计思考 单科类院校是指按行业类别设置、以为社会相应对口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为 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狭义的单科类院校是指学校仅设有某一个学科所辖专业的 院校,但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鲜有此类绝对“单科”院校;
广义的单科院校是指办学 历史上曾经以某一单科为主,经过发展学校有了其他学科专业,但传统学科专业 在学校中仍占主体地位的院校。文中的单科类院校属于后者。在我国,传播学专 业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前现有的相关专业包括新闻学、 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等。随着各级院校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相关专业本科 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就业难”成了各级院校,特别是单科类院校面临的主要 问题。抛开一些外在供求因素的影响,与其他高校的相同专业目标定位界限模糊, 相近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自身办学缺乏特色,教研活动在整体上与业界实际 需求脱节等这些内在因素才是我们单科类院校寻求改革的突破口。

一、我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如今,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专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开设在最初的综合性院 校,一些单科类院校,比如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院校也都陆续开 设了传播学专业。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 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是笔者非常关注的 问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理 论知识;
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 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 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

(一)理论层面课程设置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中,并没有成立单独的针对 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关于传播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也没 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笔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收集整理(见 表1)。

1.学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学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 作了统计。从中不难看出,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

“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开设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
另外还 有2门课程,开设比例达到了40%。除此以外,武汉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还开设了“新闻史类”的课程;
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增添了“新媒体类”的课程。

2.术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术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 作了统计,80%的高校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其中包括分开设置“新 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高校);
“传播伦理与法规”和“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设置 情况也超过了半数;
“广告创意及策划”类的课程有40%。

(二)应用层面课程设置 相对于理论层面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同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本科专 业的应用层面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这是由不同高校各自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所决定的。侧重的方向不同,所开设的应用层面的课程自然会大不相同。但是, 笔者通过统计对比,根据其各自侧重的不同方向,各个高校都尽可能地提供了其 专业方向相对完善的课程组合,在这一点上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见表2)。从 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各个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应用层面课程设置中,开设 率较高的集中在以下几门课程:网络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技 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动画制作等。上述课程都可以归纳到两个方向的 范畴中,一个是广播电视方向;
另一个是网络方向。其余的课程设置,则重复性 不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 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 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 专业追求的目标。

二、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广义上的单科类院校,其传播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正式 招生以来,至今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从这4届毕业生的去向来看,每年都会有3‘~ 5人考取研究生,其余的则会就业,就业去向又主要集中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 台、广告公司、企业宣传部门等单位。虽然2006年学校针对课程设置中不尽合理 的地方进行了修订,但整个课程体系仍是以广播电视传播为主要培养方向,修订 也主要集中在课程开设顺序及个别选修课的调整。因此,目前学生的毕业去向选 择面仍过窄,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其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激烈程度, 提高了就业难度。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七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的反馈,我们对 2011年新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f生的改革。

(一)划分专业方向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院校,其传播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要面 面俱到,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形成自身特色是我们一直关注并思考的 问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已日益成为公众的资讯工具,未来即将发展成为 公众主要的资讯工具。因此传播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应关注,甚至专注于新 媒体,这已赢得了很多同仁的共识。因此,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新的课程 体系中设定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广播电视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学生在 大二下学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的模块课程。

(二)完善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的课程为主,并没有涵盖传播学专业应 有的知识范畴,也没有整合和利用农业大学特有的资源。按照上述高年级分设两 个专业发展方向的构想,我们必须精简广播电视的课程,增加网络与新媒体的课 程,加大跨院系的选修课程的数量,并填补一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开阔学生视 野,使其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

1.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5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 播学概论”和“广播电视概论”为原方案中课程予以保留,新增“新媒体概论”“新闻 学史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3门课程。其中“新媒体概论”作为与“广播电视概论” 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发展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参考;
“新闻 学史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具备长远发展的潜质,同时它也是一些高 校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
“传播学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类课 程,也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必需的。另外,传播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 语言与文字功底,原培养方案中我们在低年级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 当代文学”两门课程,由于新方案要在低年级增补一些理论课程,考虑到学时的 限制,我们决定将上述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文学赏析”这一门课程来开设。同时, 为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开设了“农业科技概论”这门课 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专业主干课。我们对原有方案基础课之外的专业课程作了梳理,把一 些术理性课程以及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涉及的应用型课程作为主干课开设。其中, “数码摄影”强调数字化的拍摄和后期处理;
“电视摄像与照明”是原方案“电视摄 像”和“电视照明”两门课程整合后开设的课程;
新添加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课程 旨在加强学生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表达能力;
“媒介经营与管理”也填补了原课程体 系中媒介管理类课程的空白;
其余课程,即平面设计、非线性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与制作、编辑出版、媒体政策与法规则是两个 专业方向都要涉及的原方案课程,予以保留。

3.专业方向选修课。(1)广播电视方向。对于广播电视方向课的设置,相 对较为明确。根据原有方案的实施情况,结合学生的反馈,我们决定在广播电视 方向设置“广播节目制作”(由原方案的“录音技术”和“播音与主持”整合)、“影视后 期包装”(由原方案的“影视合成”和“影视动画”整合)、“农业科教片与专题片创 作”(新增),其余课程为原方案课程,包括影视语言、电视节目制作、影视作品解 析、栏目与节目策划。(2)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对于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国内成 型的课程设置还很难找到,大家还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其实,新媒体 只是一个新的平台,其包含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在,主要包括资讯、娱乐、商务和 社交。从传播学的专业特点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资讯方面的内容。结合现有 的硬件设施和师资状况,并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购买了大量的相关教材, 反复讨论,并逐一落实开课教师,充分兼顾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最终决定在网 络与新媒体方向开设7门选修课程: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 及应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发布、农业新媒体运营。整 个该方向课程中,除“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原方案课程以外,其余课程都是新开设 的。

三、关于单科类院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专业联合培养很多媒体行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更需要传播学之外专 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只有一点,学生的内容制造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我 们不妨尝试在本校非传播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由其入学时的专业 (比如农学等)负责培养学生的内容制造基础能力,由传播学专业培育学生从事媒 体工作所必需的媒体发布和运营能力。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办学特性、 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行业辅助培训深入媒体,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开展确保 质量的毕业生产实习,是传播学培养合格毕业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虽 然各级院校都注意开展学生的教学实习与毕业生产实习,但具体的实习质量、规 模以及整个实习的标准都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科学要求。如果能够通过各地各 级政府部门,筛选指定若干媒体部门作为毕业生入行前的培训机构,而不仅仅是 作为一个不管不问的定点实习单位,按照行业规范对学生实施一年左右的入行培 训,那么对于统一行业人才教育标准,增强各级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都具 有积极的作用。(三)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是多样化评价以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 多种能力的评价,且对不同能力采用最适切的评价方式,开发基于电子作品的评 价平台,追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进行科学的评判。这样,用人单位在接收毕 业生时,依据的便不仅仅是其本人随身携带且经过包装的简历;
也不必再担心成 绩单的科学与客观的程度;
他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调取该生四年本科学习的电子 学档,更加直观地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课程改革需要循序渐 进,顺势而为。贸然进行大幅度删改是不科学的做法,也是专业不成熟的表现。

即便是需要改革,也要在兼顾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深入, 适度调整。

另外,对于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实务操作型师资短缺是各高校都面临 的问题。如何解决实务操作高手没有博士学位难以进入高校以及在岗教师因为需 要科研成果不肯转入实务操作的矛盾,将是长期困扰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方 向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