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传统文化有哪些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存在着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创新 (一)教学总体安排整体性不强。众多课程没有一个总的指导和分工意见, 各门课程和各位老师按自己的理解去讲,传统文化教育看起来比较零散和随意, 对学生来说缺乏体系。

(二)重知识轻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向还是以考试为导 向,关注对传统文化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而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怀, 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内涵的讲解和引导不足。

(三)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方式有待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师资不足, 现有老师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材和教案没有规范的要求 等等。

(四)总体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和思想的 影响,不仅仅学来自校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还需要来自家庭、媒体、舆论、网络、 周围的人群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综合。目前,主要还是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影响 为主,其他综合因素还需要加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传统教育文化需要创新。

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学生的心态特点已发生改变,教育需要进行创新 目前,中国与世界同步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时刻都在发 生着剧变,改变已然发生,改变还在继续。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 势席卷众多传统行业。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将达到总人口的 40%,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30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在发达国家为78%,在 发展中国家仅仅为32%,尚未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9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化的主力地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快速膨胀,接 入设备迅速增加,移动互联网渗透进度加速,网络视频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网购 增速远超线下零售。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将产生500亿的连接。具体到 中国,GSMA数据显示,中国M2M(机对机)连接数已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人手一机的场景将会马上到来,每个人和每部手机, 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不可忽视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间,手机产 生的流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所产生的流量总和。智能手机 将不再被独宠,新热点迭代频出。作为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时代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所谓的95后 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 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 上发布意见。这个群体在消费观上,由于家庭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在物质配备上 也比之前的学生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 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 子独立性较为欠缺。《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你所不知道的“95 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个特征,几乎每个特征都和移动互联时代的成长环 境密切相关,如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奇高;受 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较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和自 我,喜欢发表意见以显得与众不同;生活与网络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 环境带来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的高校传统文化进 行教育教材编写与主导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们的思维 方式去处理的,如果要对“95后”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了解和根据“95 后”心态进行创新,采用他们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影响他们,达 到教育的目的。

三、移动互联网学习与教育方式已经改变,必须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 传统互联网学习方式出现瓶颈,伴随着4G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极速 覆盖,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学校教育 中也在潜滋暗长,学生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全体师生的应用变化,学 生们越来越希望有一个真正的掌上校园,可以随时观看优质教学课程,可以根据 自身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可以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在这种环境下, 传统的学校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缺陷慢慢凸显出来:学习资源不丰富、学习模式单 一、缺乏互动性,独享、被动的教学内容传递模式导致了传统的网络教学与学生 需求的脱节。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术周期,手机、平板等手持移动 终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们学习、交际的距离收窄到手掌 之间,“自主、分享”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学习趋势,开放、互动、多终端共享 的教学平台已经出现。另外,将大数据和教育资源相结合,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带 给教育的新思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某 著名投资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为“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 量将会达到35.2ZB。根据如此海量的数据,处理和提纯数据的效率将成为一种 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曾评价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在当今的信息 社会中,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信息时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资源,把优秀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互联网让大家共享,并且让这种共享成为一 种常态,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开放新的渠道,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带来 更多的资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视频、图片、声音、 数据应用工具、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个平台,除了共享资料,还有参与者共同探 讨和沟通的空间,有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 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网络时代碎片 时间的应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机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让学习者随时 随地运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教育行业需要针对网时代需要 做出的各个方面的调整。

四、传统文化中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在移动互联时代需要注入新的内容,需 要创新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指导自己的道德修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严谨思考和判断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生活 中的判断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数据中。知易行难,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才能够使 学习过程七个阶段在今天仍然适用。第五,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受骗或犯罪增 加,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和育”,还需要“关照心灵”。移动互联时代,学校教 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纠偏模式受到冲击,因为大学生掌握通讯终端, 无法经过家庭和学校过滤后传达,大学生在信息收集、判断、决策行为和过去有 很大差别,很多是在学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会阅历 与鉴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还无法对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与客观的判 断,由此产生了许多因为网络受骗或犯罪的行为。所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 和修养教育,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关心,用传统文化和道德标 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引,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识别和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如 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通过课堂、学校论坛、讲座、班会等形式听 取学生的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先从各个角度的观点进行分析,教师给予恰当 的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 德和道理,学生的一些片面和不正确的思想得以暴露和及时纠正。还可以通过在 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沟通,和学生们进行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使他们逐步搭 建起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开始认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加强对信息的判断能 力,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能够主动选择和辨别,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此外, 学校的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班主任等学生思想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 建立融洽的关系,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学生生活中,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 语言,才能良好地建立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给学生提供的建议和引导,他们才会接受,才能真正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时政新闻,经常性和学生交流,及时 发现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和学生倾向性的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 学生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已经和现实生活高度融合,网 络已经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95后”为主的大学生身 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 的作者庹祖海说的:“要以人为本,讲求引导艺术,研究和尊重网民心理和需要”。

作者:彭嘉玲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