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教学在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作用

纪录片教学在民族文化的作用

纪录片教学在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纪录片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优势 用影像传达文化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其中,纪录片在民族文 化保护和传播中的优势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真实可靠,资料 详实。纪录片不是电视剧,它是现实的纪录。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是赢得观众的 第一法宝。所以,获取真实的材料是纪录片制作的关键。于是搜集资料,采访相关 人员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影像记录显示了很大的优势。以前的 文字笔录速度慢,且边听边记容易出错,尤其是一些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比如史 诗、民歌之类,记录时未必完全领悟,但摄像能够一字不落地将内容先保存下来, 之后再慢慢消化。当然,最重要的是,采访对象以镜头语言的形式出现,会让观众觉 得更加真实和贴切。如主持人崔永元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史》,抗战老 兵们的述说感动了千万观众。第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 说“见什么拍什么,一路摇晃,一路记录,鲜花与牛粪与共,一圈兜下来就是一部作 品”[1]。“记录”与“纪录”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资料的保存,后者着重资料的整理 和分析。之所以叫“纪录片”,是因为要对资料进行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推敲。

也就是说,除了真实外,纪录片还具有审美的品格。首先,是艺术的审美。对于一些 传统文化,比如手工艺、舞蹈之类,仅靠文字描述或照片呈现,无法形象地传达内涵。

但是影像记录不同,有了声像的动态展示,观众就像欣赏一部艺术片一样,在艺术 审美中感受文化精神。同时,纪录片注重艺术形式的探讨,如为了满足观众爱听故 事的心理而将内容情节化。可以说,真实是纪录片的最高原则,用影像语言讲故事 则是纪录片的最高境界。其次,是人文价值的审美。纪录片“真实”的背后往往隐 藏着哲理的思考。正如摄影评论家朱羽君所说,纪录片“着重反映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性格与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其主题往往指向更 为深层和更为永恒的某些方面和层次”[2]。纪录片并不是生活的表象,不是浮光掠 影的东西,而是通过艺术手法揭示生活的本质,给人深刻的启示。第三,传播广泛, 受众参与。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透荧屏、创下收视奇迹,使很多只 看热播剧的观众也开始关注纪录片。这两年,电视纪录片的受众群呈逐渐扩大的 趋势,如《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指出:“电视纪录片收视份额持续扩大,央视纪录频 道为主的收视份额连续两年以55%的速度增长,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日前在河南 郑州成立,联盟透露,中国电视纪录片消费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大众文化的 重要消费样式”[3]。此外,网络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方式,也为纪录片开辟了 新的空间。网络纪录片频道相继出现,如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搜狐高清 纪录片频道、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不受时间限制,网民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纪录片细细品味;在观看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内容,还可以将片子反复来 回播放,直到弄懂为止。同时,网络纪录片频道还提供了观众言论的平台。所有观 众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提供宝贵的意见,有时还能因此形成社 会话题,促进纪录片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纪录片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传播的 范围也比较广泛。这些优势无疑使纪录片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桥梁。

二、当代大学生纪录片创作的现状分析 DV的普及使纪录片创作的门槛降低,许多非影视专业出身的创作者得以 进入到纪录片的影像生产之中。导演吴文光曾说过: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 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4]。可见,DV给创作者带来的便利。所以,大学生 中不乏影像记录的爱好者。笔者以为,当代大学生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如下几个特 点:首先,大学生纪录片交流平台宽广。大学生DV创作群日益庞大,他们之间交流 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如“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广州大学校园原创DV大赛等。2011 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联合举办首届“青春中国―― 大学生纪录片征集计划”活动,于2012年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并且还组织了50名 大学生进行为期2天的纪录片专业指导训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 说:“‘青春中国’活动的目的就是借助纪录片在高校的独特角色和地位,来普及纪 录片文化,推动纪录片的生产,培育纪录片的未来人才,为促进纪录片大发展大繁 荣打下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夯实更深厚的社会土壤。”[5]大学生是纪录片创作的重 要群体,已得到影视界的重视和支持,相信随着平台的扩张,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 纪录片的创作。其次,大学生能够拍好纪录片。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风 华正茂的他们思维活跃,领悟能力较强,容易接受和较快掌握新鲜事物,于是总能 在某一领域脱颖而出。影像记录方面也不例外,大学生的纪录片亦能在国际舞台 上获奖,如单佐龙的《借我一生》入围第10届德国汉诺威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 元;朱宇执导、刘治峰拍摄的《造云的山》获得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 纪录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毫无疑问,只要勤奋努力,大学生完全 有能力创作出色的纪录片。有着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的大学生,要是能将旺盛的 精力投入文化事业中来,一定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最后, 大学生纪录片的选题集中于校园生活、青春情感和边缘人群,对民族文化关注不 够。王艺茜在《我国大学生DV作品题材现状分析与前景思考》中对“科讯杯”2005 年至2011年作品的题材进行统计,按照题材所占比例排列,先后顺序为“青春情感、 校园生活、边缘人群、集体活动记录、边缘人群、自然风光、社会现象、实验题 材、女性题材、集体活动记录、民间艺术、虚构故事、亲情题材、教师题材、少数民族、家庭婚姻、老年题材、知识普及”,其中,前三名占了绝大多数[6]。大学是 人生中的重要时段,校园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许多大学生喜欢用影像记录 校园生活的故事与情感,作为青春的记忆,所以纪录片的主题往往是校园里的人与 事。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走出校园,关注流浪汉、同性恋、残疾人等边缘人群, 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问题是有些学生爱走极端,怀着猎奇心态或叛逆情绪创 作,为了边缘而边缘,从而使作品价值流失。至于民族文化类等其他作品,数量上是 远远少于校园情感类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仍需开拓视野,多挖掘身边可贵的传 统文化,而且注意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化,不能带着个人主观情感造成对文化的误解。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纪录片创作拥有良好的交流平台,也出现了不少佳作,但是 选题较为狭窄,尤其是民族文化类的题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如何在纪录片教学中发挥民族文传承的作用 纪录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渐渐成为国家纪录片生产主力军的 大学生,却对民族文化关注不够。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责无旁贷。那么,高校纪录 片教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呢笔者以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在课堂 上播放民族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只有人民热爱自己 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保护文化。”[7]那么,怎 样才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锡诚说过,“青少年对我们传统文化了解的不够,因此很难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 力……只有了解,才能热爱”[7]。当代大学生过多迷恋于潮流文化、西方文化,对自 己本族文化不够关心,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民族文化不了解。广西民族博 物馆邀请大学生拍摄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首先是向大学生播放了相关的 影片,很多学生看完片子后开始有了文化保护的欲望:原来广西民族文化如此多姿 多彩,以前只知道流行元素的微电影,对此类纪录片关注太少,很希望也能用自己 的DV将家乡的文化记录下来[8]。由此可见,纪录片教学需要让学生接触到有关民 族文化的纪录片,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文化的魅力,有了浓烈的兴趣和感情后 随之产生保护的意识。其二,邀请纪录片导演到校演讲或座谈。邀请名人到校园 开讲座,与学生分享成功的经验,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四川大学侯洪教授《我与 纪录片课》一文论及纪录片的教学方法,其中就强调了请导演走进课堂的重要性。

他说,让学生观摩中国当代纪录片新星――张以庆的《幼儿园》后,还专门邀请了 其光临学校,“那天的演讲会是全场爆满,文新学院,艺术学院,还包括其他高校慕名 而来的专业、非专业的同学,都感到获益匪浅”;四川电视台摄制的《毕业生》获第 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长片)提名奖,又特地邀请该片青年导演到课堂与同 学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与对话,“他们(学生)兴奋地说,这样的教学既学到了纪录片的形式,更领会到了纪录片的精神”[9]。侯老师以切身经验告诉我们,导演的演讲能够 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在讲解如何创作民族文化类的纪录片时,可邀请 相关导演来校讲学。其三,鼓励和组织学生探访民间,让学生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的 魅力,并完成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由广大群众所创造,象牙塔里 大学生应该学会走进社会,这样才能深切领悟文化的内涵。所以,纪录片教学应倡 导学生走进民间。一方面,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田野调查,让学 生与村民互动交流,从中找寻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访剪纸、 刺绣、泥塑、雕刻、皮影、陶瓷等传统文化的艺人。采访艺人并制作纪录片的过 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如大学生沈晶采访著名川剧演员陈智林,并将其真 实经历拍成纪录片《角色》,她说:“我希望观众通过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川剧往事, 看到这群21世纪民族文化守望者们的艰辛与坚韧”[10]。该片荣获2011年第11届四 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大学生“人文类最佳纪录片”奖。其四,建立“民族文化”纪录 片交流网站。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站,将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资料及 相关纪录片放到网上,供学生鉴赏及学习。学生也可将平时创作的纪录片传到网 站,以便于教师指导。网站还应设有留言板,供彼此交流信息,这样就打破了时空的 限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自由互动。网络平台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 的一些学习动态,学生能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于新生来说,网站 更是他们学习的园地,因为可以观看到师兄师姐们的作品,通过借鉴学习寻求进步。

此外,网站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师生,还可以是村民、艺人,从而扩大受众群,提升影 响力。其五,要求学生完成一部纪录片作为期末作业,并以影展的方式评点学生提 交的作品。鲁东大学张成良老师认为:“影视纪录片创作是一个一揽子的教学实践 尝试,创作纪录片,对于学生影片结构、镜头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剪辑都是挑战,能充 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在纪录片的摄制过程中学会成长、学会团队合作,最终才 能有所收获。”[11]的确,纪录片是较好体现影视创作综合能力的片种。因此,课程 的期末作业最好是纪录片的形式。大学生的期末作业一般在学期结束前完成,但 是有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只是给出分数而不加以点评。其实,点评作业是互 动教学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尽管有些学生可能是应付 了事,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认真地对待。学生辛苦完成的作品,当然是希望得到 教师的指点。对于学生提交的纪录片,任课教师可在校园内举办以“民族文化”为 主题的小型影展。邀请当地专家学者或者就本校的教师担任评委,同时请来其他 院校的影协参加讨论,最后对优秀作品颁发荣誉证书。学生通过影展取长补短、 促进成长,而且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当然,影展的规模越大越好,如2012年, 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主办“我眼中的民族文化――上海大学生纪录片大 赛”活动,这就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综上所述,纪录片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尽管热爱拍摄,也能够拍好纪录片,但对民族文化关注不够;
为了更好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高校应该积极发挥纪录片教学的作用,即通过 播放相关影片、邀请导演到校讲学、鼓励学生走进民间、建立交流网站和举办影 展等多种渠道,培养大学生利用影像手段探寻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本文作者:廖华 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