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培育有 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 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对农民的继续教育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 缺的条件和基础。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是青海省经济社会整体、快速、和谐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青海省农牧民继续教育存在引领不足、缺乏针对性、机制 不够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探讨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提高继续 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改革继续教育机制等是解决存在问题、促使农牧民继续教育 健康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青海农牧民继续教育基本现状 青海省的情况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有相似之处,而 有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中除了占有比例较大的农民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牧 民。既有非常辽阔的草原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和纯粹的农业区域。2004年开始, 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科技部等国家多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阳 光工程”,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 和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之后,从2006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主要 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也让很多农牧民群众从中 受益。他们学到了一定的养殖、种植新技术,学到了科学种田的理论,农作物产 量、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可以说,这两项工程给青海省农牧区的老百姓 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因此脱贫致富。最近几年,青海省农牧区 的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动力,后劲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农村科技人才。

虽然对农牧区的教育、科技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相对于农牧区的生产和发展需 要仍显不足,从而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也变得缓慢。另外,对 农牧民继续教育的舆论支持不够,影响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 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涉及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实现中 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牧民继续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需要性。通过 开展农牧民继续教育,能够培养短、平、快的适用型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农 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增加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农牧民人口的整体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农牧区开展继续教育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 的政策指导。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政策指导力度不足。首 先,在有关政策制定方面,没有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时出台新的有关农牧民 培训的文件,过去的一些文件已经不符合当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不能对当下 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牧民培训 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足。(二)农牧民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从全国来看, 农民继续教育存在多种培训模式并存的局面。例如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 涉农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社团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农 民培训等;
从农民继续教育的手段来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 的新型培训模式非常普遍。培训模式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受 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所推动。普遍的培训模式有着更加广泛的培训基础和对象。

从新疆、青海、西藏几个地区来看,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基本上都沿用其他地区的 培训模式,缺乏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从培训效果上来看不是十分理想。因为主体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需要也存在一定差别,直接拿来套用显然存在问 题。(三)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农牧民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 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健全、运行良好、独立设置、效率较高的专门机构, 便无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前,这项工作都是挂靠其他部门,管理和服务水 平都不尽如人意。看似有人有机构,实则是缺乏效率,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培训工 作的开展。(四)用于农牧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青海省承担农牧民继 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青海大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省农科院和一些企 业技术员、全省涌现出的种植养殖能手等。看似组成人员来源渠道广泛,实际上 真正能够随叫随到、并且下得去讲得出、既懂得理论又掌握技术的“双师型”教师 非常缺乏。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最头疼的事情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培训教师和专家 难以到位。(五)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农牧民来说,接受培训的目的 就是希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有 些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当地农牧民的需要,个别培训甚至把 内地和沿海一带的种植、养殖技术作为培训内容,殊不知地域差别之大。(六) 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源在于他们没 有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人通过培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 变了生活现状的实际。试想一下,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 能,因此收入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带动其他农牧民接受培训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调动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三、农牧民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一)建立运转高效、具有长效发展机制的农牧民继续教育体系。由主管 领导牵头,组织有关厅局就该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成立独立运行的组织机 构来负责农牧民继续教育。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三农”有关精神、地方经济特色 等,制定农牧民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考核。(二)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 专业素质过硬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农牧民培训本质上是 国家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培训质量的好 坏,取决于多种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首先, 培训教师和专家团队需要有端正的思想态度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把培训农牧民 的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因为它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一个任务,更是一 份责任和奉献。所以,组织培训教师和专家团队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其 次,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也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再次,做好培训教师和 专家团队的及时充电工作。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知识信息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 即使是行业专家,也需要及时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三)采取 措施调动农牧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牧民继续教育 的宣传力度。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奖励政策的宣传;
还包括对已 经通过培训走上致富之路的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让其他农牧民从中看到希望, 树立信心,增加动力。还可建立点对点的帮扶机制,如乡镇、村干部和村科技能 手与农牧民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文化水平低的农牧民结对子,真正将关心、帮 助和知识技能送到他们眼前。(四)结合农牧区经济发展特色开展针对性继续教 育。1.实用农业科技培训。针对农牧区地域环境和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特色, 有选择地进行诸如科技种田、科学养殖等方面的培训。2.就业能力培训。“阳光 工程”从2004年开始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该工程的实施已经为农村地 区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类劳动力,他们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如今,社 会对劳动力的专业性和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阳光工程”以及 由该工程带动的形式多样、目的明确、管理能力和培训能力更加突出的机构或者 组织来培训新型劳动力,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共享国家发展红利。3.信息技术能 力培训。针对农牧民进行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让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获取与农业、牧业生产有关的科技信息、物流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

作者:吕军莉 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