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人德育培养研究]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字号:    

农村生态文明人德育培养研究

农村生态文明人德育培养研究 论文摘要:健全新型的农村社区社会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农村一项重大的 社会文明建设工程。中国农村环境保护,需要农民社区环境公德意识的培育,需要 在社区机制的影响下,从“私我”向“公德”转变,塑造现代社区人,塑造社区生态文明 人。农村社区现代生态文明人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必须学会适度生产、适 度消费、适度人口、适度开放,二是具备良好的环境公德意识。应从环境公德培 育入手培养社区生态文明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 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双重目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新型的农村社区社会共同体。这是实现农村社区及整个社会融合的需要,也是我 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更是新时期我国农村一项重 大的社会文明建设工程。梁启超曾说过,“吾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长期 以来,小农生活方式造成农村生活的散沙状况,使农村社区农民对公共环境比较漠 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农村社区环境公德意识的培育,需要在社区机制的影响 下,从“私我”向“公德”转变,塑造现代社区人,塑造社区生态文明人。

一、人与生态文明人、生态文明经济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人的事实角度出发,“人是生 态自然的人”是一个基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态自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人具有动物性。

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现在人离不开自然界。人不是来源 于上帝的造物,而是来自于动物,归根到底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 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 来的。”①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的或 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 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 赖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界进化而来,但是人并非是纯粹的“自然人”,人的自然性 并非为人的唯一或根本的特性,人的自然性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性,人不是纯粹 生态的生物而是生态文明的人。文明不在人之外,而在人之内,文明是人的非动物 性组成部分,而人的动物性则是受到文明制约的动物性。人的文明性表现在三个 方面,即人的超生物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人具有超生物性,人的肉体部分的生命 虽然是有限的,但人所创造的文化则是超生命的,人随着人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将以文化的形式永世长存。人的开放性指人能够突破自己的动物性,以独 有的文明去补充,扩展自己的动物机体、品性和能力,使人获得双重自由,“即一方 面从本能的统治下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