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篇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应试 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 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 原因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还有现今应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大学生 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学家曾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青年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要素 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 改革和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现状 心理素质百指人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 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 要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的推理;
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 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四是要有正确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的人友好 相处,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 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在当代社会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很少,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若不注意排除,就可能形成心理障 碍,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目前,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并不完全美妙,他 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一项以全国12.6万多大学生为对象 的调查显示: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间题。南开大学工处曾连续两次对人学 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 理障碍。据权威部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 已经占总休、退学人数的比例近50 %。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的学 生因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而被淘汰。在石家庄某高校,近几年休、退学的 30几名学生中,48.65%是由于患某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变革和独生子女的大批 涌人高校,近几年来,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心 理调查显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父母 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心及学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密 切的关系。

(一)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始作佣者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经济上无私 奉献,智力上高度重视,但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据调查,我国城市家庭 独生子女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32min,不及美国孩子的1/6,而家庭学习时间 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矫宠放纵与教育的严 厉要求下,孩子的学业有可能很出色。但如果他们一离开父母,自身的那种依赖 性、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执型心理就暴露无遗,无法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再加上 有些父母对子女有惩罚、归罪羞辱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和行为,很容易使子女产生 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害怕失败的被拒绝。同时表现 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容易记仇报复。这些子女将来很 有可能成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家庭教育的失 误后遗症。

(二)家庭环境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北京医科大学曾对某一重点理工大学全体一年级2205名新入学的学 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 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 的5.9倍。

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婚会使女子有残缺感,容易导致敏感多疑、 自卑、敌意、偏执、焦虑,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心理 障碍。家庭收人过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 式,从而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相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如不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不仅会妨碍其学业的 顺利完成,而且还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这样, 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要求,恐怕在社 会上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都会消失。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 乃至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 手来预防和矫治: (一)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 种磋商行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数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和 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矫正。

大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改善和矫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 根本上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克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温馨、良好的 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 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的健康发展,从源头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隐患。鉴于 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有关社会 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和父母离层的家庭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 持和社会关爱。

(三)优化社会大环境和高校育人环境 首先要克服各种社会弊端,加强廉政建设,摒弃腐败现象,严厉打击 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整顿社会秩序,创造一个能够鼓励大学生公平 竞争、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环境。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绿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进一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学 生在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更多的正面激励和良好氛围的熏陶,增强心理 承受能力,促进心理世界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篇二 《大学生人际沟通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研究》 摘要: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 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 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来明显的人际 交往障碍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克服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 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 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 着交往障碍。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 交往特点所决定的。其一,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 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 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 知已,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其二,是以自我 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 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 交往原则,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情 绪和情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满意、喜爱、快乐、自豪等;
另一种是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愤怒、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等。这些情感成 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 中的情感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绪与情感障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愤怒造成的沟通障碍 在生活中,当事与愿违,某种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一再受到挫折之时, 愤怒自然产生。根据程度不同,愤怒可以表现为不满、生气、激愤和暴怒。愤怒 时,人体内会调动所有的能量储备,迸发出比平时大得多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并 且常用侵犯性语言或行为宣泄出来。在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 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降低,常作出不明智的举动。

2.恐惧导致的沟通障碍 恐惧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不安、担心、惧怕等。现代人的恐惧不仅仅 是身体方面的,如受伤或死亡,更常见的事心理和社会方面,如害怕考试不及格, 担心绩效评估不佳,担心自己的能力、体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 不良的心理反应,使人丧失某些原则,甚至用对人作假或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消 除自身的不安。这就拉大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造成沟通的障碍。

3.嫉妒与自卑造成的沟通障碍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 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 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自卑是一过低的自我评价。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种心境 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 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 会导致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正确理解 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的差异,有助于理解许多误解和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客 服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人格因素引起的障碍有两个方面:1.气质不同产生的障碍。

2.性格差异产生的障碍。

二、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尽管在人际沟 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只要人们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采取科学的 沟通渠道和方法,就能够客服沟通中的障碍,实现有效沟通。具体来说,客服人 际沟通障碍的策略与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态度要积极 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同样是上司交给的一项 任务,员工甲与上司积极沟通,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加上他本人态度认真而且充 满热情,他就会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而员工乙做事一贯懒散,对什么事都认为无 所谓,凡是都消极被动,他就不会主动去与上司进行沟通,工作效率自然也受影 响。因此,在人际沟通中要尽可能地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消极悲 观的态度,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够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

(二)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我们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 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 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 接受。特别是处开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 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欣赏对方。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真诚地给 予赞赏,显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进一步交往铺平了道路。

(三)充分实践,改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示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 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同时,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 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 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 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 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 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感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 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 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四)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使友谊地 久天长。

2.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 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 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 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 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

4.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 容,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 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 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 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 品质。

(五)正确地运用语言 人际够哦能够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若一个人驾驭语言的 能力强,谈吐自如,能根据不同的人、事、环境等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充分显 示自己说话、办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就能够保证人际沟通获得更大的成功。如 果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甚至颠三倒四,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而且还可 能造成冲突。要想在人际沟通中正确地运用语言,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词 造句要准确恰当,中心要鲜明突出,思维逻辑要严密:二是语言要流畅,语气声 调要依人依事来选择,使之恰到好处。(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