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篇一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 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 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 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 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 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 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 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 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 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 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 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 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 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 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 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 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 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 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 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 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 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 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 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 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 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 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 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 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 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 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 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 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 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 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 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 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 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 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 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 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 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 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 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 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 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 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 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我国16%~25.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 象屡见不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16%~25.4%的大学生有 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1]。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 受到国家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 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 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心理与行为的训练辅导,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 提高[3]。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 人才选拔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人才的市场化机制趋向成熟[4]。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给大学毕业 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 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当前政府机构裁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减 员增效、下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下[4]。

2.家庭因素。不当的家庭教育是滋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温床,例如:
(1)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 呵护子女,使得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 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2)父母对 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 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5]。

3.学习因素。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面对大学的学习满怀向往与憧憬, 希望能继续保持高中时的学习优势,一路领先,做学习中的佼佼者[6]。但是大 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很多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和学业受挫时不能正确面对和接受,逃避和否认现实, 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6]。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学课程与心理讲座。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 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 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十分有益[7]。

2.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 除定时值班咨询外,还要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咨询电话,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遇到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绪、人格、性、择业、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或心理 障碍时能及时得到咨询老师的帮助,避免心理困扰的产生或心理障碍的加重[8]。

3.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 于教育队伍的质量,因此,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 职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 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9]。

4.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德育工作之中。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坚持以往的 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集 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个性心理特 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 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 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10]。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 文化环境,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 学习竞赛、名家讲坛等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 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让学生在一种健 康、融洽的关系中生活、学习和发展[11]。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向社 会、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人民,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的理想主义和浪 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有助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