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中国近代史期末参考论文
大一中国近代史期末参考论文 大一中国近代史期末参考论文篇一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摘要: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 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既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 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状况,而且队此后中国的政治与学术有巨大的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会的灵魂人物之一, 因而,研究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于转变,对认识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 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和了解五四时期只是分子的道路选择均有一定的意 义。关键词:近代史 李大钊 少年中国 五四运动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在中国传 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我党早起的卓越领 导人之一;他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 也是个名重当时的具有发哦上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李大钊最先接 受了 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 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在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与王光祈、曾琦、陈愚 生、张梦九、周太玄、雷眉生6人共同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
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能不能创造成立,全看我们的少年运动如何 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改造的运动,是灵肉 一致改造的运动,是打破知识阶级的运动,是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是以村落为 基础建立小组织的运动,是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的运动 少年中国的少年呵!少年中国的运动,就是世界改造的运动,少年中 国的少年,都应该是我们世界的少年这是李大钊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的一次演讲中的开头与结尾。
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李大钊提出来一个实现少年中国的方案——少 年运动,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改造。他把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精神改造与创 造一种“劳工神圣”组织为手段的物质改造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心与物”,“灵 与肉”;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造的主张。
在他的描绘下,少年中国理想社会的模 型不仅具有了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人劳动,相亲相爱的人情味,还具有返回大 自然的田园美。此时的“少年中国”理想,是社会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泛劳 动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混合体,但是对于这种脱离社会实际 的理想主义方案,恩格斯早已给出了结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以开始就要注 定成为空想的,他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陷入纯粹的幻想。” 而正如恩格斯预料的那样,这种以理想主义为根据的少年中国的理想, 不久便随着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的失败而破灭了。
五四运动时期,正是李大钊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重 要时期,对于此时他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的看法在了解李大钊早期的思想 变化中也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一个人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他原有的思想戛然而止。思想 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决定性的质变发生之后,仍然有待于量变 的继续和部分质变的发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能 保证他的思想立即一切更张。而且,当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很肤浅 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混杂在一起,想要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而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对于谁都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接受空想社会主义 思想的影响,他不仅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所共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我国早期 共产主义者所共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实现世界观转变的过 渡。李大钊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方面反应了他当时还处在空想社会主 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也清晰的反应了他在思想转变过 程中的进步。他的进步性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以唯物论代替了过去的唯心论。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尝试着从经济原因上去阐明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而且他已经认识到文化结构的力量是远远比不上经济结 构的力量的。他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上否定了他早年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过分强调和夸大精神价值作用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倾向。
二,肯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李大钊举例“人类在马克思所谓史前期间”,把物质改造与精神改造割 裂开来所造成的恶果指出:精神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改造一起进行。不改造经 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 织,也怕不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三,注意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异,看清了中国的国情。
他构想的“少年中国”模式带有与欧洲国家明显不同的中国特色,“我 们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是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 不解放。
四,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相结合的必要性。
他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实际,特别是到山林村落里与农民共同 劳作生活,开发他们,慰安他们才会有所作为。他说;“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 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只要农村的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 有进步了。”貌似幼稚的看法却反应了李大钊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社 会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他不久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 的前提条件。
当然,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理想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从本质上看,仍 然是“乌托邦”:
一,回避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脱离城市社会,另去造个山村社 会,用新鲜的空气,高旷的地点去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基地,渐渐扩充——以创造 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的标本来推动全社会的改造。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恩格斯 在批评空想社会主义时曾说;“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 中,所以只有从大脑中生出来。” 二,提倡通过“物心两面”改造方案实现“少年中国”理想的李大钊,尽管 这时候有了唯物论的思想,但此时,他头脑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还 不是那种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三,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以村落为基地,以农村自然经济为 基础,把“社会主义”与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均平思想相 混同,希望是在某种虽然不富裕单确实平均的生活水平中,获得地位的平等,财 产的平均和人际关系的和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年中国”的理想是《天朝田亩 制度》所反映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的复归。从它选择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具 有合理性,但是这种回归,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意味着一种退步。
总之,从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社会蜕变过程中提出的“少年中国”的理想 中可以看出,他在五四前后实行思想转变的初期,头脑中存留的无政府主义以及 其他的非科学,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是比较多的,对这些思想的清算也比对“问 题与主义”的认识更晚一些。但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一个热切探索真理的战士,李大钊在研究理论和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 断的清算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断的由理论接近现实,在现实中不断的为理想开辟 道路。比较早的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大一中国近代史期末参考论文篇二 《论“华北治安战”》 姓 名: 黄筠涵 学院班级:
设计七班 学 号:
1420107011 《华北治安战》,是1982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为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 研修所战史室编写。是描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华北的作战史。
包括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所采取的各种 战略、战术,及其遭到强烈抵抗的情况。该书系由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分上、中、下三卷。根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 史料汇编。虽然这是一部出版于20多年前的著作并且在进行编译时,删减了对于 日本官方记录的许多史料,但无论对研究日本作战方法来说,还是对研究抗日时 期中共和国军作战结构的变动来说,《华北治安战》都是值得一读的著作。
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华北形势(1937年7月7日前) 日本自承认伪满洲国并与当地中国军缔结了《塘沽协定》,便抓紧时间进一步使中国华北“合 法化”和“公开化”。《华北治安战》也进一步指出了“抓紧时间”的理由。
其理由之一是,全面担任了防苏重点的满洲国的国防,且在此时更需 充实 国防力量使其空前强大。
其理由之二是,受华北匪力的影响,对苏联的战备延后。
其理由之三是,自满洲事变后,民众的民族情绪、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迫切希望全国统一的愿望强烈。以至于扰乱停战地区治安,破坏日军所建设施。
导致关东军对于当地的恢复工作受到阻碍。
而且,与平时阅读的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料书籍不同的是, 这本《华北治安战》是以日本官方的角度来看待中日之间的战争。且各自的价值 观、看待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都不尽同。这就给予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来源始 末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方面,在全面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仍然是 中共与国军之间的矛盾。此时共军采取的是回避战术,日本与共军就此进入停滞 状态。共军积极欲与国军国内抗日势力有条件的合作,但蒋介石此时仍把抗日当 作是反蒋的从属问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第五次剿共作战。学术界把蒋介石的这 次主张称为不抵抗政策,即为“不反抗、不酿造事端、不挑衅。”蒋介石这次推行 的不抵抗政策基本也是由其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阶级本性决定。事实上, 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华北治安战》给予了明确理由,即蒋介石 提出的另一个主张“安内攘外,肃清中共这一‘心腹内患’”,此举颇有些“引狼入室” 了。而在中共内部,左翼宗派主义倾向的发生,以至于削弱了中共的力量。正因 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对此,蒋介石在1934年又开始了对日 的绥靖政策。
虽然学术界极力讽刺与大笔描写蒋介石屈于求和、妥协的主张政策。
而在《华北治安战》中,对于蒋介石对日采用的绥靖政策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来 记录。相反,对于指导性纲要工作,日本官方着重详细地进行内容性概括。在此 之中,被提到最多的仍是关于华北的“自治”问题。在《华北治安战》中能寻究得 的到的不仅是关于日方的军事行动的详细介绍,还有关于双方之间对战的记述,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某项战争的始末。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 虽然《华北治安战》重点提到了一个转折时刻:1936年的西安事变。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 这两个事件,接下来的许多事情都是由此基础发展下来的。
上一点就应该说过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的:“安内攘外,肃清 中共这一‘心腹内患’”幻想就此以妥协政策来换取中日问题的解决,但是,日本军 国主义显然是不可能就此止步。
后来出现的“广田三原则”。使蒋介石不得不放弃“绥远政策”,因为接 受日本的要求,中国就得走向灭亡。在蒋介石倚靠的苏联要求下,打通共产党关 系。中国共产党方面,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发出《停 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放弃反蒋口号,一致抗日。但不得不说的是,蒋介 石的猜疑心很重,以武力强行解决,仍是他认为的“上上策”。而在这时,《华北 治安战》重点说到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虽然中共和国军矛盾积累已久,但蒋介石内部矛盾也已达瓶颈。西安 事变由于中共的调解,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得到谅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正是由于这次事件,在客观形势渐次成熟的时候起了促进作用。使蒋介石认为的 可能性成功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在《华北治安战》里面也充分体现出“西安事变”的重要性。日本 把它看作是“亲日派的失势已明显可见”。由此可见,西安事变的性质是正义的, 进步的,革命的。为此中共在1937年2月10日提出了为实现国共合作抗日的五项 要求和四项保证。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出现了一 个新局面。
三、“七七事变”前后始末 卢沟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得不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标志着中华民 族的全面抗战,是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是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此事件的始末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事变发生前,另一个则是 时间发生后。《华北治安战》所说的事变总结起来,大致可以进行如下概括:日本 从6月下旬,开始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射击演练。7月7日夜,像往常一样进行军事 演练时,遭到了龙王庙附近阵地中国军队的射击,并以此为开端,8日晨中日两 军在卢沟桥附近终进入交战状态。
仔细翻阅了关于其他介绍“七七事变”的书籍,对于日本方面出版的, 也是说到了当晚演练科目为“利用薄暮接近主战阵地及黎明攻击”的演习,不论是 双方开战的原因,或是因中国军队突然射击的说辞都大致相同。而中国方面出版 的书籍中,大多也把这次事变归结为日本先行挑衅的结果。虽然不知道其真相到 底如何都在“证明”自己的“清白”。《华北治安战》在归咎原因时,并没有一味指 责某某一方,书中有这样说到:“最初的射击是偶然发生,还是别有阴谋有的说 是日军对中国的暗中挑衅,有的则说是中共系统或激进抗日分子挑衅的”。“总之, 问题并不在于是何人和如何打的枪,最重要的是查明其后使事件连锁扩大的政治 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七七事变”,没有急于“摆脱”责任,也没有急于“维护” 己方的清白。《华北治安战》在叙述“七七事变”中的态度是严谨的、也是比较客 观的。在评判对错时,并没有一味偏袒哪方,或是维护哪方。
无论如何,日本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与中国军队开火是真,使这 一事件演变为全国的战火,这点毋庸置疑。并以此为导火索,进一步扩大入侵。
四、 游击战 以前阅读历史书籍,经常会在某本刊物里看到关于“游击战”的讨论和 介绍。虽然经常被提起,但大多数人对于“游击战”的概念依旧很模糊。不仅是因 为对于具体作战过程了解的少,而且也不是很清楚人民游击战争的实质。在《华 北治安战》里面,日本官方就详细地记载了人民游击战争的组织结构。也指出了 敌后人民游击战争的全民性质。中共的军队之所以被大众称之为“人民军”,顾名 思义也就是以群众为基础的军队。不得不提在抗战中起重要作用的“民众自卫队”, 也可以称之为“农民自卫队”。“自卫队”分为3个主要部队:县总队部、区大队部、 中心村或大村中队部。而县总队部下,分队长、军事干事、政治工作员各一名;
区大队部分大队长,政治指导员,军事、政治干事,政治工作员各一名,中心村 分中队长、政治工作员、军事干事各一名。
自卫队的人数即达人口的 十分之一,而这并不包括中心村分支下的5 个妇女、儿童、老年队。孩童时期看到的《地道战》也仅是游击战战术的一种。此外还有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伏击战等。正如《华北治安战》所写,游击 战首先是组织人民、武装人民,初期的抗战在战术方面却没有过多重视。由此可 见,无论是战斗、战术,还是建设都离不开“群众”这一基础,在这点上,跟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用户是离不开的,也正印证了那句“只有广泛开展群众路线, 共产党才能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之所以能获得最终的抗战胜利,是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共患难。在《华北治安战》里也经常提及共产党与 老百姓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在叙述关于村长的基本任务时,《华北治安战》 这样写到:“中共掌握农民大众的方法极为巧妙,已在华北各地施行。此点,日 本望尘莫及。”以此就可看出后来的各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都是在此基础上得 以成功。
五、 百团大战 对于百团大战的描述,《华北治安战》足足记述17页之长,以此足以 看出该书对于百团大战的重视,也体现出百团大战在中共抗战历史上的重要性。
中共之所以能在此次战斗中取得胜利。始终离不开“奇袭”两字。“奇 袭”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军国对中共事先侦查、移动和集结兵力 这类行为并未看作发动攻势的前兆从而引起重视,且对中共军事方面的情报收集 不充分。二是中共对此次行动作了充分准备,对行动中的细节及目的、意图都加 以保密,以至于日军未能预料到,对行动分析欠缺考虑。
虽然这次战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击毙日伪军25800人,缴获枪 支5800余支,收复各大各小的县城26座,破坏敌方铁路、毁坦克、汽车,缴获大 量军用物资。且使华北日军交通一度全部陷于瘫痪状态。更粉碎了日军压迫华北 各抗日根据的“囚笼政策”和“堡垒主义”。日军的华北大后方的整个交通网络遭到 严重的破坏。这次战役大大的提高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的地位,对当时整个中 国战局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在全世界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意义自然是重要的,但此次战争也确实存在不足之处。按理来说彭德 怀之于百团大战的意义不可谓不重要,但是百团大战却又是他的一条罪状。在《华 北治安战》中,日方就这样写道:百团大战是共军高估自身实力,而过早发动的 一场大战。它的范围之广,战线之长,人数之众,相持阶段战役规模过大。从该 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战斗中,中共把囤积三年前前后后的战争中缴获的物资器材消耗殆尽,以至于在后面的战斗中出现士兵军粮难以为继的状况。虽然是 105个团的参战兵力。但是军官士兵的素质却是良莠不齐。《华北治安战》中呈 现的缴获的中共文件里就有对于百团大战战争失败的经验总结,大部分是基本的 军事常识。又说回来,彭德怀是指导此次战争的,虽然百团大战“好评”无数,但 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彭德怀发动战争的时间是不合时宜的,军备武器损耗过大, 战后缴获的枪械根本不足以弥补这次战争带来的损耗。所以中共对外是“庆贺”, 对内却是“批评”和“处罚”。且百团打战导致的人员伤亡惨重,所以这场战争说是 “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它为以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但回顾历史,这场战争却是无法避免的。可以说前有日本军国这一大 敌,又有家门口国军这一“猛虎”。这样两面夹击的形式对中共来说是大大不利的。
所以在这样形势危急却又尴尬的境地时,主动迎击敌人是目前战局的“不二之选”。
论军备实力,“闭关锁国”背景之下的中国远比不上实力、思想日益先进的日本, 所以只有集群众之力量,团结为一体,激发之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决心,鼓舞沦 陷区的人民不屈,使之看到中国胜利的希望。
六、 中共战术 《华北治安战》多次有提到中共在战斗中的“消极避战”,什么是“消 极避战”,就是敌人来了就跑,敌人不来原地等待。该书一直在强调中共的消极 避战,但是仔细看的话便可知,日本军国指的是中共和日军在交战中,不与日军 硬碰硬,而是采用游击战的方法予以敌方回击。日军气的“牙痒痒”,“赌气”般的 也只好写是消极避战了。所以在很多抗日大小战役中,中共采用的战术往往对于 敌军以致命打击。
1、水上游击战。顾名思义,在水上进行的游击作战。这种战术主要 在华中水网地带进行。不仅是中共士兵,还充分利用了本地居民联合运用小木船 出没自如的便利,在河湖港汊等复杂水域狠狠打击敌人。陆上经典游击战,因为 比较尽为人知,所以该书的大篇幅都有在报道这个让他们甚为焦头烂额的战术。
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本土化和地区的配合。讲究伏击、且随意性较大。对于装备 远不及日军的中共,这样的战术易于隐蔽和偷袭,是非常有利的。
2、退避战术,采用回避交战的方法。一边保存己方的战斗力,一边 在存有一定战斗力的同时援助中共的民众。拥有高度的警惕性和巧妙传递情报的 能力。在掌握了这些优势之后,日军想要歼灭,就是难上加难了。3、利用高地险峻的地形,在四周埋下伏兵,易守难攻。敌人要想夺 回高地,但被紧紧控制,即使对方有坦克大炮,但对于崎岖复杂的山路,显然不 能发挥作用,这种战术对于敌众我寡的形势非常有用。
4、雷种的研究对于对付敌兵也起到了有效的打击。例如“丁子雷”、“水 雷”、“梅花雷”等30余种雷,是民兵们经过不断实践制造的,大多数是在第一代 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这些雷可以说是让日军防不胜防,山岭、平地、庄稼地屡 遭雷炸,有些敌军想把雷挖回去,加以研究。由于有些雷为专门制作的“慢雷”, 还没等挖出来,地雷就已经爆炸,而里面的敌人早已被炸成渣滓。给野心狂妄的 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总结:
虽然国内关于研究中日战史的著书多不胜数,但是其角度大多大同小 异。为了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前后始末及相关记载。就此研读了此书。目的是 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重新探究历史的真相。虽然其中有删节且无法研读的部分, 有部分不可信的地方。但大方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偶然想起一句话:最了解你 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日军对抗日人民游击战争的切身之痛尤为深刻。
《华北治安战》能让我们仔细咀嚼的内容还有很多,但历史的长流是我们永远无 法追随完毕的。只能日复一日,逐步揭开“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