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领域_中国电影需国际化新领域

中国电影需国际化新领域

中国电影需国际化新领域 电影是一种文化、艺术、技术的结合体。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 演员与导演,而这两个因素的主要社交场所就是在各国举办的电影节和电影奖, 为此,国际电影的社交场所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主要挑战和障碍。电影之于受众 的意义,是要求得在艺术共鸣的基础上产生文化接受。因此,在电影传播链条中, 票房和荣誉往往作为评判依据,因为它代表了认同和接受。但是在某种程度上, 观众只注重最后的视觉产品,往往忽视掉了先于与同于电影生产进程的后台努力。

现今,好莱坞电影成为了公认的国际化电影的代名词,其业已形成的电影产业模 式与艺术策略也成了世界各地区与国际接轨的参照。那么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究 竟是要继续深陷对好莱坞产业模式的学习复制之中,还是要放在将中国元素与美 国文化杂糅并生的探索中?或许这些实现的进路都弱化不了电影制作班底的后 台努力。

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社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推动电影的国际 化做幕后准备。导演―――走出去的先导在中国,导演居于电影拍摄制作的核心 地位。从剧本的选择,到演员的确定,再到后期的宣传,导演都处于主导地位, 这与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迥然不同。因此,电影电影社交也自然要由导演首 先发力,且不能以“纯粹”导演的身份介入,更应注意到自己的综合运作角色。

事实上,从第五代电影导演开始就已经在进行了走向国际化的探索,并以 获得国际奖项为判断依据。张艺谋《红高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电影占据了 国际影坛的席位,《菊豆》《英雄》等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提名的殊荣。同属于第 五代领军人物的李安,以其西方化的视角不断的夺得电影界的瞩目,《理智与情 感》、《卧虎藏龙》、《断臂山》三部影片获得奥斯卡相关奖项。李安曾被称为 “越来越好莱坞化”,除了他的美国生活经历,将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之外,我们 不得不钦佩他对社交的重视。他曾获得过“小可爱”(ANGESTER,李安的英文名 叫ANG)的绰号,是因为他会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对评委施加游说,比如他可以 用一个个下午茶会帮助他们理解《卧虎藏龙》中的东方情感。虽然这种片方搞酒 会茶会的活动已经被命令禁止,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电影社交对于电影影响力产 生的巨大作用。

演员―――个体爆发力掀起全员社交巨星阵容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征, 国际化影片中的大牌不单纯是吸引注意力的噱头,更是夺得认同的亮点所在。中 国电影在不断的国际化过程中打造出新星,如早期的巩俐,李小龙、成龙,到现在的章子怡、吴彦祖。可喜的是,一些国际演员并没有局限于被动的“推”的层次, 也在进行着个人的努力,扩大交际圈,进军国外影界。2008年就有报道称,章子 怡合伙米高梅老板娘成立电影制作公司,她还利用参加超级富豪派对的机会认识 了包括“股神”巴菲特,迪斯尼、时代华纳和环球电影公司各自的主席兼CEO,以 及雅虎前主席特里赛梅尔等名流,往好莱坞权力中心靠近。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 导演奖的美国大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与中国内地女演员范冰冰携手登 上了《iLOOK世界都市》杂志2月刊的封面,这是中国女演员首度与好莱坞殿堂 级的导演“亲密接触”。还有一种形式,即外国导演的主动学习和借鉴,如《功夫 熊猫》之父约翰史蒂文森在完成电影的过程中,请成龙看样片进行动作指导,向 成龙、周星驰电影学东西。演员个体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它会潜移默化的扩大中 国影视人物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会传递出某种讯息,即喻示着有可能展开下一步 的合作。

跨国制作―――借鉴始于资源配置共享好莱坞作为电影产业化的基地,使 得全球化的资本积聚在其核心腹地。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的影视制作要素也 相应的汇聚于此。顺应发展的趋势,本土化没有成为电影界保持自己品格、遏制 商业化的手段,相反,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合作共生的巧妙的方式为发展开辟了 更广阔的路径。而跨国制作便是一个主打策略。2004年10月28日,国家广播电影 电视总局、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 暂行规定》,规定从2004年11月28日开始,外资能够和中国的电视及电影制作公 司成立合资企业,联合出品、联合制作便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如《十面埋伏》为 新画面公司和香港精英集团联合出品,《可可西里》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与 哥伦比亚合拍。事实上,合资影片的制作中,“跨国公司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管理资源、市场资源成为支持、控制这些影片的重要要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试水外资的不成熟阶段,我们不能停留在仅仅享受资源配置共享的层次上,而 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管理运作等等一些好莱坞的优点都可以成 为我们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参照。在此意义上,社交仍然不可缺少。

在早前,“哥伦比亚、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三大电影公司高层人士曾于 2004年联袂访华,用4天时间考察中国部分传媒业和相关市场、发行公司,并展 开了几轮接触性谈判”。据称,他们是为怀揣的5亿美元来寻找合作对象的。在刚 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季50亿元的成交项目中,有80%为中外合拍。外资电影公 司高层的考察与主动的市场接触证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成为好莱坞市场 的扩展点,因此中国顺应形势开展策略接触变更理性与有效。在社交圈得营建上, 应尽努力接触到几大主要的的影视制作公司,打入好莱坞影业圈层核心。这不仅仅可以接触到好莱坞电影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就历年奥斯卡评委观摩的系 列影片看,首批放映的都是好莱坞各大制片商发行商推选的认为能代表本公司一 年来最高艺术水准的影片。而利用电影节等活动,与意向合作方举办交流会,进 行经验的互动,也是社交接触的一个契机。如柯达公司旗下英国Cinesite公司总 裁科林布朗先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就特意安排过《哈里波特》等电影后期 制作、部分后期制作外包中国合作可能性的交流会活动。

发行关系网―――电影营销的短板好莱坞采用“行销大于影片”的发行理 念和大预算、大发行网络回收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其电影帝国的扩张。电影在创 作开始就以企划市场为主,配合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有条不紊的推出影片,并最 终全方位的收取票房收入和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收入。而与此相比,中国还没有完 全进入到市场化操作层面,尤其在影片的宣传和营销方面存在劣势,影片的生产 与发行处于脱节状态。因为缺少好莱坞的发行体制,因此中国制片和导演的功夫 应该花在营建海外网络上。事实上,这方面的社交努力还没有引起重视。国际电 影销售公司弗铁西摩联合总裁麦克华纳曾表示,中国电影人往往拎着片子跑遍三 大电影节后又来询问能否做其海外发行。法国MK2公司副总裁劳伦杜特龙也透露, 他曾经看中王超的《安阳婴儿》,但苦于根本无法找到负责人联系发行,只能放 弃。中外合资片可以借助于投资方之便获得发行的优势,而针对于国产影片来说, 没有庞大的网络作为发行依托,就意味着缺少进入国际的机会。反观好莱坞的全 球化,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新的思路。二战爆发之后,好莱坞受到了摧毁,他们转 向了去其他国家开设公司,形成当地一个本土化的电影制作公司。它借助于当地 的地理、人才、经济等诸多资源,开拓当地的目标市场。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公 司可以整合利用当地的一些组织机构、经济力量、甚至一些发行公司,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嵌入式的人际交往圈。通过频繁接触好莱坞的 一些大牌明星以及顶级的制片人,使得当地的公司与好莱坞中心建立起联系。他 们也通过发展项目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名流创造社交机会,也通过一些演 员业已建立的关系网扩大交往的层次与级别。因此,发行关系网不仅要包括电影 节活动,合作的机会,更要延伸到属于日常工作范围之内的各个方面,这样才可 以为电影营销做好先期准备。

中国电影走出去应采用何种方式中国电影走出去从阶段上来说已经走到 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事实上折射的是中国文化以 及中国国际影响力对外传播的要求,而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事实上也可以促进中国 文化的对外发展。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从内容来说中国 电影要增加国际影响力在内容上和渠道上来着眼。从内容上来说,中国走出去的电影要更加注重人的故事。讲出人的故事是电影的需要,对于期望走出的中国电 影来说其实更是如此。从中国电影对外的输出来看,虽然不缺乏《英雄》这样的 帝王霸业,但是缺乏的是如《钢的琴》一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而后者其实 是恰恰是外国人想了解到的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的真情实感。此外,对外输 出的电影不建议追求过高的大投入,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否定大片,大腕的地位, 只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电影对谁都是公平的,面对着一个崭新的海外 市场事实上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巨大的投入,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和对中国文化 尤其是现代中国的真实展现。从渠道上说,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运营还是属于包 办制,单一的出口也难以满足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因此,建立起有效,长期,稳 定,多样的电影发行渠道以及延伸电影的产业链也是当务之急。对于中国电影来 说,从内容到渠道面临的都是一种来自于文化的挑战,而这种文化的挑战的出路 则来自于文化的对接以及渠道的多样。

中国电影在不断的探索实现国际化,电影社交,看似欠缺一种正式与高端 的意味,但事实上它的作用不会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中国 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人际交往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在西方社会中,这样的社交 更是社会互动、文化共融的一个重要仪式。中西方式的碰撞让这种有意识的努力 与无意识的渗透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嵌入式策略,相信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具有重 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