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一、信念与文化的深刻联系 1、信念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人类认识可以分为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

人类对已知世界的知识,称为理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等;
而对于未知世界或未知领域,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同样积累了大量有关这一 领域的观念性知识,这就是所谓的信念和信仰。

信念,是社会的人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一种思想预期和美好 憧憬。信念,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重要的意识现象和一种最普遍的思维观念, 它是指人类当时具体的认识能力范围与未知世界、彼岸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形 态,这就是认识论意义上信念的定义。简而言之,信念就是界于已知世界与未知 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体系。

信念既受到已知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又是通向未知的精神王国、彼岸 世界的一道桥梁。信念与信仰的区别是,信念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随着人类思 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有可能实现,但信仰基本上完全没有可实现性。

信念既能制约在它后面的科学,又能兼顾在它前面的信仰。研究信念 观,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硬道理,那就是,信念有可能统一,信仰则无法统一。

2、中国传统文化以信念观为主干 笔者认为,中华文化两大学术成就——儒家和道家人文学说,都是以 信念观为主干的。

儒家文化,“克己”、“礼让”、“中庸”、“学而知之”等等文化观念,都 可以纳入信念的范畴。在信仰观上,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他似乎没有重视、甚至是不屑于去考究“终极信仰”的问题。孔子的信 仰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信念观。他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人的信 念意识、信念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子、庄子等道家的思想先驱,则 描绘了一个对社会、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信念境界,即,道德至上的信念社会。这些信念意识都是通过教育和主体精神的能动发挥,而有可能实现的文化信条。

东方人“无事不求神”,西方人“上帝与我同在”、“上帝是万神之神”。

从信念和信仰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信念意识,明显区别于西方人 对“宇宙本体” 、“绝对理念”或“客观精神”的终极信仰的倾向。

除了儒、道两大学术体系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其它有影响力的学 说。但总体而言,从学术研究的对象特征来看,中国文化重人文、轻数理,在文 化形成的鼎盛时期,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受科学观的影响少,受基于“客观精 神”的信仰观的影响弱,所以,比较早地形成了分化信仰和信念,文化与信念合 流的趋势。

我们古老而伟大祖国,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的地理优势,人民群 众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善良,为中华文化的起源时期,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 条件,并且很快形成了泱泱大国、儒雅大气的文化信念风范。

二、信念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1、历史的回顾 信念文化和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信仰文化一样,都是先进的 文化形式,都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做出过积极贡献。

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信念文化”特征。一个具有中国文化 信念的人,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信念,还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信念, 同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相比,在人权上,是完全平等的;在人格魅力和灵魂境 界方面,则是同样高尚和崇高的。信念和信仰一样,都是人类智慧强大的精神动 力和精神支柱。

封建时期的中国,从统治者,到士大夫,再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有着 非常强大的文化信念基础。“忠”、“孝”、“仁”、“义”、“礼”、“修身”、“齐家”等 等,代表了这一历史环境中主流的文化信念。例如“修身”、“齐家”, 是指锤炼 个人的品德修为,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承担养家糊口的义务和担负起兴家、兴 业的重任。“修身”、“齐家”是由儒家文化推出的教条,也是信念。人们之所以恪 守、深信、坚信这一教条,就是因为它是文化,没有别的更深刻的原因。这一文 化信条是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美好的、预期的境界。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人文信念,其实质,都是文化与信念高度融合的精 神追求,是一种可能实现的完美境界。文化与信念高度融合,就是文化信念;这 种深层的、完美的融汇,更加放射出智慧的光华,照亮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在古老的年代,就呈现了许多辉煌的创举。例如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古老的“丝绸之路”商业文明,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等等。

当美国宇航员登上月亮时,他仍然能用肉眼看得见我们的万里长城。任何人用自 己的头脑思考,都不得不赞美中华文化的伟大。在2000多年前,人类许多民族还 过着茹毛饮血、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我们的先辈们,就能够举全民族之力量,创 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长城,这背后需要多么伟大的文化动力和信念的力量 来支撑。

中国历史,所呈现出的信念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信念文化的楷模和英 雄人物。例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再例如唐太宗、魏征;再例如康熙、乾隆、成吉思 汗等等;再例如孔、孟、老、庄,屈原、李白、杜甫、朱熹等等;再如关羽、岳飞、 文天祥等等;女英雄花木兰、穆桂英等等,医学家华佗、李时珍等等,近代的孙 中山、鲁迅、李大钊等等,以及彭德怀、方志敏、叶挺、雷锋等等,等等。这些 信念文化社会中的古圣先贤,他们可歌可泣的信念操守和信念风范,同西方信仰 社会的历史伟人相比,没有丝毫的逊色。

2、新文化运动与共产主义信念的融合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们推广白话文, 引进西方的民主信念、法制信念和科学精神,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 的批判。这就是近代史一场具有空前伟大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文化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为中国 传统的文化信念同西方正统的哲学理念的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

二十世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借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及 时地引入人类的文化导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信念学说,开创了一个以共产主 义文化信念作为精神追求目标的伟大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非常完美地演绎 了信念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是中、西方文化在信念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的交流 和实践,是文化信念“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中华民族在经历10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民族噩梦之后,告别了那段科技落后、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开始驶入文化发展的快车道。古老的中国, 开始了伟大的复兴。

共产主义信念,是一个对全人类社会的美好而理论化的预期,它既是 社会学、更是文化学的现象和理论。

3、西方社会的信仰文化特征 从起源上看,基督教的信仰文化,在古老的冲突中诞生。2000年前,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在耶路撒冷,到处是烽火 狼烟。在那里,是一片信仰的战场。信仰文化观已经发展了2000多年,但古老的 冲突并没有因为2000多年来文化观的发展、变革,而有所消解的迹象。至今,在 那个地区,仍然弥漫着的恐怖主义行径,与这种信仰文化在文化学起源之初的冲 突,有着很深层的联系。如果没有起源时的信仰文化冲突,自杀性的恐怖攻击是 不可想象发生的。而令人欣慰的是,咱们中国的信念文化,是在一种相对比较富 庶、宽松的古代文明的社会环境里诞生。

在欧洲近代史上,从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信仰文化和哲学 理念并驾齐驱的历史时期。但是,就社会公众的信仰意识来说,仍然是深深地打 下了追求“至高理念”的信仰文化的历史烙印。

应该充分肯定,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所取得的成就,是依托 于一种先进的文化基础的。就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言,它非常伟大的一面, 是迅速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能力,发展了人的实践创造力,造就一个史 无前例的物质文明时代。如果分析这种文化的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 染、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冲突扩大化,文化扩张引起的同其它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 尖锐化。

以美国文化为例,它表现出极强的占有资源,占有物质财富、最大化 的满足社会物质生活欲望的特征。本文姑且称之为“物欲文化”,也被描述为“雄 性文化”。从文化渊源来解释,这种追求物欲满足的极大化,同信仰文化具有的 信仰观念上追求极大化(无限化、极端化)的倾向,是一脉相承的。信念文化则不 同,在人们的信念世界中,只是将个人的信念目标定位为追求有限的(有可能实 现的)预期值。从学理上来说,西方发达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既不是哲学造就 的,也不是文化学造就的,而是人文精神偏重于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文化和发展 制度文化所造就的。文化观不仅仅是信仰观或信念观,但是如果离开了信仰观、信念观来 思考文化现象,很难想象文化将会被带向何方。信仰和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现实社会理性与信仰和信念的结合,就是文化。

信念文化的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文化可以充当信念,从而建构起一个 以信念为主体的信念文化时代;然而,在信仰文化方面,可以建构起一个以信仰 为主体的信仰文化时代,但是文化本身不能够充当信仰。

也许,21世纪的我们,是处在一个文化形态对话与交流的特定历史时 段;说得夸张严重一点,是所谓文化征服的时代。那么中国,作者认为,应该是 属于一个信念文化的东方大国。

三、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内涵 经过了以上讨论,本文再回到信念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主题上来。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的信念文化,是历史与逻辑的 内在统一,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先进形态和一种 必然结果。

上个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一个正在 进程中的伟大时代,同时也必将孕育出一种新的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文化”。由于 文化现象和理论的复杂性、重要性,加之本文作者学识肤浅,对这一论题的研究 也是非常肤浅和有限的。现提出一些思考性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其中错误之处 在所难免,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前辈学者,以及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1、信念文化符合中国国情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东曹州府的德国天主教堂与义和团发生 冲突,当地群众将两名德国传教士打死,这便是近代史上的“曹州教案”。随后, 义和团运动同西洋教会的冲突愈演愈烈。1900年,义和团民杀死德国公使,八国 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政府被迫签定了《辛丑条约》, 向侵略者赔款4.5亿两白银。

回首历史,可以发现,八国联军在100年前上演的那一段血淋淋的历 史,其直接的、重要的起因,是中国信念文化与西方信仰文化相冲突。历史记录着,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信仰文化的一方,作为征服者, 最后的“谢幕表演”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行径不象是教徒所为,而更 象是强盗所作。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国土上两股伟大的文化信念潮流,是“三民主 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共产主义信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 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了一个信念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

在中国,共产主义信念的成功,是历史使然。为什么中国会历史而必 然地选择了共产主义信念呢这其中一定有着深刻的缘由。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只用三年时间,就战胜了远比自己强大的 国民党军队。作者认为,这种战争奇迹的发生,其实是受到信念文化的原理决定或 制约的。从红军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在连队以上建制设立党支部,这就为军 队奠定了坚实的信念文化基础。国民党军队则没有这样一个信念指标体系。由此 可见,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最根本的优势之一,是共产党人所拥有的牢固的、坚 实的信念基础。

二十世纪后半叶,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来考察,中国社会,主流的 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文化,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国式现代信念文化。

台、港、澳文化,概括起来说,是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物。其核 心,仍然是信念文化,而不属于西方的信仰文化体系。

近代颇有影响的“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说明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仍 然无法割断与中国历史长河中主导地位的信念文化的深刻渊源。中国文化既需要 与时俱进,又需要回归历史、传承历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所积淀的信念文化,底蕴深厚。尽管经 历了那一场血与火的战争,西方信仰文化、基督教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国情和主 流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

以上是作者对上个世纪中国信念思潮发展轨迹的一个简单观察。

2、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和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信念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大社会主义的”概念与范畴。十三亿人口的伟大祖国,其庞大的超社会结构,空前规模的社会生产 力,以及改革开放后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 法预见得到的。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后党的经验教 训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的论断,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的文化之路,指明了社会 主义的前进方向。

上个世纪末,当代共产主义信念的教师爷——苏联,发生了历史性的 巨变。如果从文化与信仰的角度,来看待东欧巨变,作者感觉到,整个东欧、俄 罗斯,又必然地回归了历史,复归到了欧洲传统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之中。

人类伟大的文化导师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曾经在《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全面的”复归;共产主义是向着“人本主 义”和“自然主义”的复归。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作为文化现象的共产主义,其 本质内容的“复归论断”,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学研究来说,有着重 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考察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大致可以 将文化的层次划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当然,这种划分,是非常粗线条的。

(1)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工业社会前期,文化巨匠马克 思和恩格斯,怀着一股强烈的文化正义感,对资本主义早期剥削制度作了无情的 鞭打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他们崇高的友谊和毕生心血,创立共产主义信念 学说,书写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不朽的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共产主义信念,只是一种文化的预言和 理论形式。随后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将这种信念文化载入了史册。

共产主义,作为信念观和文化观,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精神瑰宝。

(2)毛泽东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以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信念文化 为主体。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创造性地 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结合农民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的中 国国情,书写了建党、建军、建国的一段光辉历史,并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光辉著作留给了后人。(3)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时代:时代在前进,文化也在发展和前进。当 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了的社会主义时代,也将是一个创新的、更加先进的社会主 义信念文化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 成就。这个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将跨过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信 息化社会等等重要的社会形态,同时也呼唤着创新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潮流,呼 唤着一种前沿性的“社会主义信念文化”。

党的十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中央集体领导的智慧结晶。

“三个代表”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学、文化学和社会学领域的 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刻领会,勤勉探索,创新发挥。作者认为,从 文化学的角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指导“社 会主义信念文化”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有着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或“逻辑出发点”,就是 “爱社会”。这个“爱社会”,实质是,爱社会主义的现实的中国。这是一种“信念 之爱”,也是“文化之爱”。爱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爱社会主义的制度,而且包括 爱社会主义的文化。

所谓文化关怀,就是中国人民信念文化的共识,就是本文所说的“文 化之爱”。

爱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信念文化的逻辑基础,所需要的爱,是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是我们十三亿公民的社会,是我们生存、安定、统一、 团结和繁荣发展的逻辑前提;这既是一种理性形态的爱,又是一种信念形态和文 化形态的爱。

社会主义信念文化的内涵,属于 “大文化”、“大社会主义”的探索思 路和探索方向,是一个庞大的学术性、理论性课题。本文作者联系学习“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在此略谈一二,不对之处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这个重要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 党理论与文化信念理论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仁爱社会”的信念。中国特色的信念文化,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仁爱社会。在儒家文化中,深深蕴涵着我们炎黄子孙的思想智慧、道德风范和精 神宿求。社会主义与儒家信念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包容的。社会主义的 理论魅力,正将体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作为民族智慧精髓的儒文化,主 要包括经典思想家儒家学说,汉代儒家学说,以及近现代新儒家学说。世界上其 他许多开放民族、先进社会和先进文化,都在积极对儒家思想进行学习、研究。

我们社会主义的大文化,完全有优势、有机遇,将中华本原的儒文化发扬光大。

当然,孔孟之道也存在着些许糟粕,责任不在孔孟,而主要在封建的帝王将相统 治者。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社会主义信念文 化的包容性,需要遵循的原理。

——“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信念。发展物质文明,为中国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先进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发展科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信念。科技为 人所用,造福人类。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控制环境污染。在环保领域,中华信念 文化完全有能力为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做出表率。

本文通过以上的论述,试图推演和得出如下论题:
——信念与信仰,各有其本原的优势和不足。

——信念和信仰,必将同样是人类智慧最美的境界。

——也许有一个信念文化的时代。信念的真谛在于,你愿意思考并相 信这个目标,就是因为它有着可实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