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摘要:完善大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 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采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培育学生党员的积极人格,增加 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党建组织文化,有助于推动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创新;
高校;
学生党建;
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职能是汇聚 优秀青年学生,在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随 着时代变迁,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端 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等。党的十七 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积极借鉴并运用心理 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水平。积极心理 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借鉴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 新的视角和实践助力高校学生党建应对挑战,有利于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积极 心理学的本质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虽然积 极心理学历史较短,但是它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积 极心理学在我国正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非常 关注,研究者都普遍感受到这是一门幸福学科,它本土化的过程正是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心理学主张关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 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角度入手,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 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发挥人的潜在动力,塑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围 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组 织系统为支撑点。关于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现在的 快乐和充盈、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关于积极人 格品质方面,提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以及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 人格品质;
关于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构 建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有利于养成人的积极心理品质[1]。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发掘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眼光 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含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的潜在力量 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 追求幸福生活[2]。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理念是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党的事业 接班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党 建工作理念更加积极,工作机制更加人性,组织文化更加优越。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运行中,理应加强学 生党员的政治觉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 党员,健康的心理是基础,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其发展的潜在动力,完善 学生人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应将组织目标与 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 党员的入党动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有积极品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要 提供形式多样的主流政治文化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行为 表现,进而教育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政治认知,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对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个性张扬、追求 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党建工作常采用理论培训、说服教育和灌输道理 等方式,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人发现 自身潜力,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中获取正向能量,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提倡采用尊 重、接纳、理解、赞美、共情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赢得学生党员的心理和 情感认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实践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 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 组织系统是构成人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 源[4]。广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很高,党建组织机构具有吸引学生为入党而 努力奋斗的积极力量。但传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导致组织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中常常是“团学工作轰轰烈烈,党建工作无声无 息”,学生党员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造成学生组织归属感淡薄,党组织的优越 性不明显。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强调党组织的团队建设和学生 党员的主体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活动形式,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 化,增强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一)培育积极的工作队伍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创新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学生党建工作 队伍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开展中运用积极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党 建工作者首先要经过专题培训、专著阅读、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等了解积极心理 学的核心思想,具备积极教育基本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
其次要将积 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党建理论相融合,比如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相结合,主观层次的幸福感研究与追求中国梦 相结合等,善于在党的主流价值体系指引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
最后要 将积极理念嵌入日常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情绪和方法开展各项事务,向学生 党员传授积极的生活理念、方法和技巧。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 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力量在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格中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 极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 卓越,具体包括创造性、兴趣、宽恕、爱学习、感激、勇敢等24种性格类积极力 量[5]。遵循上述内涵,学生党建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中,研 究青年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挖掘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 点,对其加以赞赏、支持和激励,使他们不断完善仁爱、勇敢、爱学习、创新等 优秀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量。同时要了解学生党员消极表现背后的心理 需求,通过积极的工作方式逐步调整学生不合理认知,激励学生发挥积极人格力 量克服存在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三)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量变促成质变,由变动的积极情绪长 期积累可以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力量。学生入党过程就是一次感受成就、荣誉、公正等积极情绪的体验,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是“入党前努力奋斗,入党后轻 轻松松”。因此激发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教育学生思想上、行动上 和组织上同步入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作实践来看,要增加学生入党后的积 极情绪体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学生入党动机 大多来自外在力量的驱使,比如家庭期望、同学影响、现实所需等等,学生入党 以后,必须指导他们对党的历史沿革、理论精髓、形势政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树立学生党员的自 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情绪,组织学生走访革命圣地、观看党史 展览、聆听优秀党员讲述等,真实体会地感受党的奋斗历史,引导学生从个人成 长经历中体会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变化,感悟党执政理念和政策的优越性和先进 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中积累的积极情绪体验,会泛化至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提 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更能潜移默化地将积极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

(四)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党建组织因其性质的特殊性,组织系统的设计要保持严谨性、公正性和优 越性。但是由活跃、个性、有创意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党建组织,在坚守党建 工作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在环境设置、制度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迎合“90 后”的喜好。在党员之家的环境布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漫画等 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主题,同时既提倡学生在实体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也提倡 学生在微信、微博、QQ群等虚拟环境中交流党建思想;
在制度设计中,发挥学 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身所长践 行党的宗旨,只要学生尽自己所能贡献积极力量,党组织都应给予个性化的肯定 和激励;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为每位学生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 在学生每年入党的时间送上组织祝福,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党员的 实际困难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感受来自党组织的独特关怀。营造温馨、和谐、 积极的党组织文化,学生党员身处其中,能体会到快乐、成就和幸福,增强“我 是一名党员”的归属意识。

作者:项瑜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