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 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 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 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 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 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 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 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 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 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 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 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 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 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 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 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 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 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 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 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 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 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 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 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 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 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 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 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 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 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 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 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 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 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 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
总结一 次讨论的结果;
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 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 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 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 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 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 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 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 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 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 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 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 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 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 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 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 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 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 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 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 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 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 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 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 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 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 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 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 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 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 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 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 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 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 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 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 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 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 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 加以爱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