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术史论文
近代美术史论文 近代美术史论文范文一: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 摘要:本论文针对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整个社会文化 风气和学术流派演变对书法风格及书体发展趋势的影响作出分析与探究。在这两 个时代由于分别处于史学上的“乱世”和“治世”,人民生活条件与社会政治经济方 面产生了极为剧烈的变化,加之学术思想、士族阶层的兴起也在随民族迁移、战 争等因素不断地变化与产生、消亡。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书法 在形式内容、题材、艺术性、文学性、独立性、综合性方面有了很显著的提升和 进步。地域和时代的书风差别也同样较为明显。因此本人认为对这一时期中国书 法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关键词: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书法变革 1 前言 中国书法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影响正在一天天的扩大,书法艺术 的魅力也逐渐引起了世界艺坛的兴趣,原因何在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汉字的特色,二是 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
我中华民族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已开始创建自己的文字工具。既 非依据外人摹仿,也非在别人已有的文字基础上加以改造。乃完全独立依靠自身 民族智慧,创本民族文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造字法则——六书。以指事、象形、 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方法来创造新字。在不断发展之中,中国文字也渐渐形 成以形表意的特点,这便于将不同语种不同方言的各民族统一起来。中国幅员辽 阔,民族众多,本身语言相对复杂。然而政令通讯却畅通无阻,中国字在此作用 功不可没。最关键一点,将本民族文字发展成为一本独立高雅之艺术者,为中国 所独具。中国书法由日用文字引导出来,经千年的发展变化,内涵与特色极为丰 富。
除了上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所铸成的汉字特色而外,我国汉字还具备 实用和欣赏的两重性。既是纪事的工具,同时带有装饰美、艺术美的成分。此种 功能是其他字种所不具备或很少具备的。然则中华书法艺术其本质是什么 根据名家归纳总结,大致看来有这样的几点:
1.方块字的形式美——“外松内紧”和“内松外紧”两大类型与六种结构 模式对方快性的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概括性的意象美——经过漫长的岁月,早期汉字不断趋向简化,于 先民的智慧勤劳中,删繁就简,概括为一些简练的形符。使书法也成为了一门抽 象性的表现艺术。
3.笔法的节奏美——有弹性的兽毛笔书写汉字,能够从运笔的过程中, 显示出节奏美。赋予笔触以不同质感和笔意。夹以技法与墨色变化,便可表现出 多种内涵,使每一笔具有生命力,而且令观者体验出动感甚至弦外之音! 既然已说到书法艺术的众多关键性的理论细节,那么不得不提出这个 问题 1 前言 书法艺术到底于何时产生又于何时产生了各门书体书风在历史上经 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这门艺术在未来还将会怎样持续下去 这就不能不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待,自殷商时期开甲骨文 之先河,历春秋秦汉而变大小篆、隶,至魏晋而真草隶篆皆备,隋唐时五大书体 均已成熟,书法在历史高度上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名家名作辈出,后代无不推崇 备至。以后宋元明清虽有不少继承发展,但已逐渐走向衰退。及至近现代,书法 地位被重新提上民族艺术的道路,今后的发展正向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攀登。
而对于书法史上,不能不提到至关重要的两个时代——魏晋和隋唐。
不论是对于书体变革还是笔法提炼,抑或是书法家与书法作品的流传,这二朝均 是首屈一指的。历代书法大家和书法理论家,都相当看重这两个时期。不用多说, 原因就是有太多的碑帖可供临摹,有太多的理趣可以从中体会揣摩,有太多的神 秘可以等待后世去发掘 那究竟这两个时期产生了何种变化导致了书法艺术如此剧烈的革命 这个书法史上辉煌灿烂的巅峰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究竟带给后世以怎样深远的 影响这些问题,我将做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帮您解答,2 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转变 2 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 2.1 魏晋风韵与北魏朴质 2.1.1相似的时代及玄学清谈之发展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极其相似的时代:战国后经秦统一而汉朝得一个较 长时的长治久安;汉末经隋统一使唐朝又得一较长时间的长治久安。秦统一混战 多年的春秋战国近10余年,为汉王朝所代替。此间书法发生了隶变,结束了约1000 多年的篆书,而以隶为通用的标准字体。
汉末王室失驭,军阀混战,形成三国鼎立。跟着便是两晋南北朝,中 间出现了玄学与清谈新思潮,约40年时间,隋朝统一约30年后,为唐王朝所替代 而稳定下来。书法上从隶书经真书形成唐楷。
稍加比较即可发现,这两个时期是多么的近似。大汉与大唐之间,间 隔着魏晋、南北朝,有似一个哑铃形。汉唐疆域辽阔,国威远扬,科技、文学及 艺术三者都是彪炳辉煌。反之,魏晋、南北朝则疆土缩小,国力不振。但其科技 文学与艺术方面却并不逊于汉唐,尤其是书法艺术更有其独到之处。然其原因何 在 一.老庄之学乘虚而入 汉末王权旁落,老庄之学乃乘虚而入,出现了玄学和清谈两个特有的 意识形态,并风靡一时。
老庄之学乘虚而入的原因,约有四点:
a. 秦始皇焚书坑儒,书籍残缺,于是而有章句、训诂之学,读书人 死啃书本,皓首穷经,在纸堆里讨生活,不断地重复着老一套,成为了死水一潭。
b.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人的思想圈在了儒家思想 里,进一步禁锢了学术发展。
c. 新莽篡位,大搞复古活动,毫无新意。d. 东汉时刘秀虽是中兴之主,却迷信名教之说,进一步加强人的思 想僵化。
由于上述四点原因,人们思想僵化,知识范围狭隘。士大夫觉得老庄 中所谈乃是另一个天地,主要探讨宇宙奥妙与人生观求索,不涉及一般的世教。
故不拘常理,一任本性之自足;注重精神意志的自在,与天地精神往来,外生死、 齐 2 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转变 万物等观点;重性灵美,而轻外相,重虚而轻实,即遗形骸而重性灵;
说真心话,有真感情,不搞虚伪。
二.由玄学发展为清谈的概况 曹魏的正始年间,何晏、夏侯玄和王弼三位学者对《易经》、《老子》 和《庄子》三书,都有深厚的研究。以往人们这三本书本有“玄学”之称,有了王 弼的新注解后,士大夫争相阅读、讨论,蔚然成风。引起的玄学讨论,鉴于汉末 党锢之祸,乃只谈哲学问题。意旨玄远而立意新颖,探究宇宙之奥妙及人生观等。
西晋后,陷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晋室只得偏安于江左的建康。
士族阶层更觉失落潦倒,玄学也逐渐发展为清谈。老庄仍为主旨,唯内容已大有 改变。概括为唯美主义或唯情主义。偏重于情感,多谈人的仪容、举止和服饰方 面。及至南北朝,因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零、人民苦难。清谈之风虽存在,但 已缺乏内容,成了形式,流为笑谑。
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集中表现在士大夫阶层。他们都是高 级知识分子,在文学艺术上大都有一技之长。于是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将老庄之虚 玄澹远之风带入了文学艺术之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江左 风流”。
除吸收了老庄思想而外,也融入了荆楚文化。因荆楚文化是重情主义 而具有浪漫色彩的,这与江左的名士风流是密切相关的,也必然要影响到这些清 谈之士。
2.1.2 南北书风与书法艺术的独立 书法,自从秦汉之际的隶变后,东汉后期趋于衰落,逐渐向新兴的真 书过渡。这一改变在三国时魏与吴有明显的表现,而偏远的蜀汉找不到实物的证据。
曹魏的真书以钟繇的“五表”(《宣誓表》、《贺捷表》、《荐季直表》、 《调元表》和《力命表》)最具代表性。其后便有卫铄、王羲之父子等。东吴故 地出土的《谷朗碑》和《葛府君碑》,都是很好的真书。北魏可说是集真书之大 成,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东北的高句丽有《好大王碑》,云南有“云南四 古石”之瑰宝。
一.魏晋书法的韵致美 一般书法史及通常说法,只提魏晋书风或晋代书风,而且常说晋书之 “韵”。如果不加说明,则有失粗略,并遗漏了延续时间长和范围广的北方地区。
人们常说书法之“晋韵”主要是指西晋和东晋的150年间。“晋韵”不论是真书还是 草书,皆有书法艺术的明显特色,它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又一高峰。晋韵的特点是 笔 法的从容不迫,结构上疏朗宽博,形有尽而意无穷,笔与笔之间的牵 连顾盼,部首与部首的映带超脱以及波磔等摇曳多姿,显示出一种难以言表之气 象,有天然雅澹之致,这就是晋书的韵致之美。
我国书法艺术在近代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 主要有两点:
一是老庄思想的渗入和清谈的影响。此派之人往往养成一种举止安详, 辞让有节,雍容不迫的行止区处之度,而表现在书法的行笔布局上,为具有特致 的“韵”。
二是书法本身的笔法有了新发展。隶变之后,制笔技艺上大为改进, 隶之体式与篆相比在用笔上很不相同,破弧曲为方折,以基本笔画代替形符,某 些笔画出现了挑势,故笔法上与篆书很不一样。魏晋以来,制笔技艺又有新的成 就,有些书家本身就能制笔,相应的笔法也有了新的内容。
隶笔一般在一笔之内粗细是一致的,只某些笔画如悬针竖及有雁尾的 和长竖出现了提按有别。现在真书在一个笔画之内有提按的不同,可以先提后按, 或先按后提,甚至两头按中间提等等。各画之间也可有提按的不同。
经上两大因素促成了魏晋书法艺术出现了独具风格的韵致美。但时间出现得较短,仅150年。
二.北方书法的朴质美 西北的拓跋氏向中原内移后接触到了华夏文化,但还未染上那种士大 夫之习,仍保持了西北大草原的风度。所谓江左风流,以及玄学、清谈等,由于 历史地理、人文及政治的不同,,未能把这股腐靡之气吹到北地。故北方文化基 本仍保持着比较古朴的风气。书法上虽也遵守从隶向真转变的轨迹,只不过在风 格上,与江左大异其趣,表现为一种宽博雄浑之气,又具有朴质稚拙之真纯。在 阳刚的豁达中,却透露出几分天然之稚气。当时之所以能取得这种真趣,大致原 因有:
a. 中原的文化影响。
b. 五胡未染中原的不良腐习,仍具北地犷悍之气,刚毅豁达。
c. 二者结合,遂得凝成既刚毅,又天真淳朴,于是表现为书法上的 朴质美。
三.书法艺术独立成为一门学科 在摆脱了汉代经院式的陈陈相因和正统伦常束缚之后,书法艺术得以 老庄思想为指导,超脱于世俗,崇尚自然,保持个人精神自在。这超脱是一种崇 高的闲情逸致和与之相适应的美的追求。这是书法艺术真正超然独立,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表现。
2.2 唐楷整饬与狂草意象 从李唐开国之初,其书法艺术本应表现为阳刚之美,具雄强之势的。
但在初唐所见,却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我们应知道,书法艺术,要形成一种风格,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象,绝 不是在一个短的时间里所能办得到的。它必然经过一定时间,使生活在本时期内 的人们,特别是从事于书法的人,有充分的时间接触、认识、消化之后,才能表 现于书写而形成当时的风格。
李世民上台后,他清楚当务之急是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经过400年 的劫乱,人都是久乱思安,所以他采取措施,让人心安定下来。可当时的书法,新的还没有,只好将前朝留下的善书者请出来。初唐四家就是这样成了典型人物。
欧、虞、褚、薛都是经历过陈、隋之人,又都走的是钟、王一路。而李世民又特 别推崇王羲之,大树其书圣之形象。书法理论方面也基本是张扬魏晋之风韵。
唐代是以楷书为标准书体,其他四体也都在应用,且都有能手,篆有 李阳冰及韩择木,隶书则有蔡有邻及唐玄宗,草书有张旭、怀素及高闲上人。行 书则有李邕和颜真卿,楷书就更多,初唐四家,中晚唐有颜、柳等。
唐楷是在真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而形成的。初唐几位大家仍保 存有真书的意味,欧、虞、褚、薛诸人之作,看起来都有飘逸潇洒之感,丝毫也 不觉板涩,只见气度雍容,有温文尔雅之慨。中唐后颜、柳之作就很不相同,志 在革新,富阳刚之气。却使人觉得有板实塞逼之感,而无活泼之意,法度多而生 气少,丝毫看不见有奇致跌宕之趣。一般常说的唐人尚“法”,主要是指楷书,而 草书、行书、都没有那么多的“法”。由于“法”一多,框框条条从各方面来把人的 手眼限制得死死的,会显得毫无生气。
不过,唐代仍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阳刚之美,书作都表现了雄浑奔放、 劲健飞动的审美风采。唯有时过于重于形式而遗神情。
颜真卿、张旭、怀素、李邕在楷、草、行三种不同书体领域表现了唐 代的阳刚之美。他们都挣脱二王之羁绊,减少传统影响,成为独辟蹊径的革新人 物。和韩愈一样,他们都是“起”往代之“衰”的命世大才。
颜真卿的楷书,笔力雄强浑厚、壮丽沉穆。他摆脱二王之藩篱,另辟 蹊径,自成一格,世以为法。阳刚之气,凛然不可干犯之像,具有旺盛勃郁的精 神力量。唐楷是颜真卿所开拓出来的一代新风。他那种横轻直重,循规蹈矩,可 谓是整饬美。
张旭与怀素在草书方面表现了时代的新风貌,一变自魏晋以来那种娴 雅恬澹、雍容尔雅之风,重在阳刚之美,奔放豪迈,富于动感。他们创为狂草, 较为张芝、二王又有发展。在书法上怀素能“以狂继癫”,以更为迅疾继之笔意字 势,达唐代狂草的极致。与张旭相较,他更突出行笔之速度,“迅疾骇人”的程度。
他们的狂放,从总体上看,并未超越书法形式美的范畴,而又具意象 之美,体现的是情感力度和强盛德阳刚之气。
李邕和颜真卿的行书,放弃了魏晋以来二王的规范,另自冶铸而成,李邕从北魏的碑意,取其浑厚强劲,顿挫起伏,转折提按分明,大胆取侧势为险 绝胜。其风格对宋代苏、黄、米及以后之书家,都产生过深厚的影响。
唐之行书,李、颜二家皆不依傍前人,自铸器识,摆脱了数百年之积 习,独辟蹊径,为后世立法,这种革新与开拓之精神,实足为我们学习的良好典 范。
3 结语 可以看出,我国在这几百年的时间内书法艺术经过了极为丰富的神奇 变化,使得书法真正得以独立于中国的艺术之林,而成为东方文化中一道灿烂辉 煌的艺术胜境。魏晋至隋唐的历史与政治变化,造就了成就非凡的书法与其他文 学艺术。
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是由各个时期各民族的互相融合交 流之后,逐步形成而来。在中国美术发展上,先民创造出伟大的独有的中国书法,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今后的中国艺术将如何去走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对于绘画 界、书法界来说,将中国特色的艺术之路怎样传承发扬,创出有民族特点的时代 风格,仍是任重道远。
或许,历史的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困惑与迷茫指出一点传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