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儿童_有关聋哑儿童教育的论文

有关聋哑儿童教育的论文

有关聋哑儿童教育的论文 有关聋哑儿童教育的论文篇一 《浅谈如何进行聋哑儿童特殊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宣传、 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 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 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聋哑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心理素质的发展 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聋哑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聋哑学生的心理异常 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从 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 聋哑儿童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情况复 杂。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 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6.34%。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 童139.5万,其中听力残疾的有15.8万。

从残疾状况和致残原因来看,先天性聋哑的儿童将比后天性聋哑的儿 童数量多、比重大。造成先天聋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遗传疾病、近亲结婚、妊 娠期疾病以及某些地方病等。

这些聋哑儿童先天的或在婴幼儿时期便无法和周边世界进行正常的 交流,由于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机会,社交活动的减少、 生理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因此他 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全的同龄儿童相比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聋哑学生孤独倾向 强于一般学生,便与他们的自身特点有关。

除了聋哑儿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还有很多 外在因素。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 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 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 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 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 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 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 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坐等老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完成学 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 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二、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多数聋哑学生都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 身体多病,服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注射各种有 损听觉的针药导致。生理上的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 因听觉受损,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无教育现象。大多残疾儿童要么闲散于社会、 整天无所事、到处闲逛、自生自灭,要么被锁在家中,与外界隔离,更有少数残 疾少儿整天跟着父母出入庙宇,求神拜佛,听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黄,神丹妙药, 延误学习的时机。二是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 但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残疾少儿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 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求,不能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对孩子百般呵护,要什么给什么或者悲观失望,对孩子 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 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小学,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 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不顾孩子 的生理条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能和健全人一 样生活,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 常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方面 1.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 负责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对学生,尤其是 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 生造成心理伤害。

2.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对自身 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率,盼望个个学生取得好成绩,由于一味地 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如对常受到教师表扬的聋生,一 旦受到教师的过重批评,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4.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 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级的个别 同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哭闹、拒食甚至告诉老师:“我不 想上学了,我要回家!”低年级的个别学生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盲 目效从。

(三)社会方面 1.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不 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植涣挤缙  挠跋欤  挂恍┝  蒲   杂诘赖虑楦泻兔栏杏胁徽  返睦斫狻K  歉  资艿桨萁鹬饕 謇顺钡某寤鳎  つ孔非蟾咚  降奈镏氏硎埽  坛ぷ运阶岳  ⒑靡荻窭偷认捌 2.受成人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社会上一些成人的举 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成人抽烟、酗酒、赌博、染发等,他们也会效仿。

3.社会偏见与认识不足。社会上对残疾少儿存在偏见,视残疾人为“残 废”人,对他们冷漠、疏远,对残疾人的教育、发展没有正确认识,就连有的普 校、幼儿园的教师都把残疾少儿拒之门外,这些导致了聋哑少儿产生心理异常。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构建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 大的工程,单靠哪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得,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 力协作。

首先、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是聋哑儿童 除了学校接触最多的外界环境。学校需要加大同家长的沟通,召开家长座谈会、 开展咨询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更新认识,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聋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摆正育人观念。对聋哑儿童来说,影响最 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培养教师树立正 确的育人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掌握残疾儿童心理学,针对每个聋哑儿童的 不同心理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聋哑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 偿和矫正。同时,教会聋哑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纠正错误心 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最后,还要让聋哑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学校教给聋哑学生必备 的生活技能,使其可以走上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正确的人事社会,适应 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于封闭而产生的心理误区,消除自卑感,积极健康的融入 到社会生活中。

总之,针对聋哑儿童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全面地人 文关怀精神。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差异,因 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注意引导聋哑儿童去努力塑造完美、成 功的自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歧视、挖苦或漏掉一位学生,这对于身有残疾的 学生尤其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受挫折和磨练,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下页更多有关聋哑儿童教育的论文↓↓↓↓↓有关聋哑儿童教育的论文篇二 《对聋哑学生的德育教育》 【摘要】道德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道德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五者缺一不可,而德的教 育位于首位,是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往往忽略德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方面。

特殊教育工作者也经常忽略这一点。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人们对聋 儿道德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道德教育;重视;全面发展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 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 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 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现代国学大 师钱穆先生解释: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 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德的教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德智体美劳”,道德教育位 于这五个方面的第一位,是重中之重。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 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科之中。因此加 强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看过许多聋哑学生因为对道 德的不了解而犯下的错误,甚至是法律上的刑事案件。这对我来说是最痛心疾首 的事情了。多年的培育,成长因为道德的缺失而中断,走进无尽的深渊,每日在高墙 之下度日,让人感慨万千。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顺利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 的影响。与正常的学生相对比,聋哑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停在表象思维上,对抽象 的概念难以理解,道德水平判断也非常低,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而聋校的道德教育将弥补这一缺失,对聋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这一问题,下面我提出一 下自己的看法: 1.重视聋哑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在聋校,许多老师习惯性的认为品德的教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的 教师根本不用去探讨,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是普遍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由 于对学生品德教育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聋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的道 德观念,而老师对待学生犯得错误,只是简单的进行体罚,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教育。

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聋生靠直观形象来认识事物,形成模糊的道德观,认识不 到自己的错误。

要让聋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就必须从他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告 诉他们对错是非,美丑善恶,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逐渐形成真确的人生观。

新形势下,国家也提出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004.3.12国务院提出 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 过程………. 这足以体现国家的重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全面实施这个政策, 树立新的教育观,适应社会的发展。

2.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教师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确保学生在课堂之外不受不良风气的 影响。聋生身上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都和家长有关,这是因为他们因其残疾而备 受家长的呵护,过分受宠,或受父母的冷落而造成的。对此,我们要及时和聋生的父母沟通,对其做好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 特殊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给聋生在家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行动时无声的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在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 的行为也是学生们学习的规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身的 行动教化学生。

其次,教师要把德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在发 挥课堂教育的同时,重视课外活动教育,坚持以愉快教育为主,寓教于乐,多组织一 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景,把德育教育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激起学 生自身需要。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由于聋生的自身缺陷,导致他们对正常人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甚至有偏 激的情感,再加上对道德认识的不足,常常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 最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自律性,通过教育使他们拥有正确的道德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遵 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基本待人做事的价值 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由于聋儿的价值观,人生观较同龄儿童有一定的差距,难辨是非自我约 束能力差。这就造成他们离开学校后,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腐蚀,成为社会的不安 定因素。到处行窃。

因此,在聋儿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他们的 主动能力。通过参加活动让他们分清是非善恶,自觉抑制那些不正当的行为。

根据聋儿年龄、智力、身心发展的程度制定不同的策略,做到因材施 教。利用图片、故事、社会实例等形式,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道 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荣辱 观。

4.加强法制观念 因为知识层面和听力的限制,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甚至不懂法。所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法制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案例录像,用犯罪的案例进行反面教育,组织学生 观看犯罪的宣判会,让他们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以之示警,起到教化的作用。综 合各方面的力量,是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加强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 他们融入到社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