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的传承毕业论文
音乐文化的传承毕业论文 音乐文化的传承毕业论文篇一 《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学的探索 》 摘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保护和 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活态文化 的重要体现,构建地域性特色音乐教学,将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 中是实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关键词:本土;非遗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 音乐类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一 个特定文化艺术形式。但是现今许多高等院校,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或是开设了 音乐专业的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非遗音乐教学的引入,特别是对本土非遗民 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学中的教学课程设置很欠缺。
很多高校的公选课中有开设与音乐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开设与本地 区、本民族相联系的音乐类非遗课程的公选课却少之又少。高校对本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作用。因此这种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地 方非遗音乐教育的开展,正好顺应了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提倡的重视创新教育在 教学过程中的发展与运用。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 从上个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开始,西方的习俗、文化、宗教、 音乐等传入中国,中国在音乐教育教学上受其影响已近一个世纪之久。许多高校 开设的音乐课程都是借鉴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国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在这些课 程中国除了极少的音乐理论内容外,基本上就是音乐赏析课,更别说融入本土音 乐类非遗内容,甚至许多专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具备演绎本地区本民族音乐 的能力。
当前许多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也尝试了许多改革与创新,包括专业音 乐院校在内,都提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但是至今成效甚微。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今许多国内的家长在培养子 女学习乐器时都大多倾向于选择钢琴或是小提琴这类西方乐器,从而使得很多民 族乐器特别是地方的民族乐器的演奏逐渐失传。
虽然现在许多的传统音乐的老艺术家们正试图积极的改变这一现象, 但在现今的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仍处于较薄弱的环节,大 多数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很少,更难使他们从事相关行业,对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
(二)课程设置 现在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非常提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在借鉴和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现在大部 分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从我国各大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的毕业生,有的甚至是从西 方音乐院校学习归来的毕业生。但是在目前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上看,还 是建立在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一套体系上的,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上也基本上是 以西方音乐院校的音乐体系作为基础而设立的,所以在各大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 师也大都是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教育中学成毕业的。
虽然在国内许多专业院校中也开设了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 乐相关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对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民族民间音 乐、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的学习都是粗略概括,而不是全面的系统的学习。
更别说开设本土非遗音乐类课程了。在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学成的毕业生再到 全国各个高校甚至是中小学任教,他们没有经过民族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想让 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相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创新教学,突出地域性特点 现在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然而这样的 课程的学习讲解都较为广泛,没有针对性。对于在高校开设非遗音乐文化相关课 程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和传承,就必须激发大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 热爱和学习热情。
因此突出地域的特殊性,让大学生从认识自己家乡、就读学校所在地 的音乐文化开始,将地方本土的非遗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过程中,是实现民族 音乐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良好开端。音乐赏析类课程是大多高校在音乐类公修课中常见的一门课程,但是在许多高校中对于开设本土非遗音乐文化的鉴赏及相关 理论课程的却少之又少,包括设有音乐专业的的高等院校。
其次开设关于该区域非遗民歌的合唱课也是让大学生对该地区民族 民间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开设这类型的合唱课还能激发学生 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合唱课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类课程,相对理论类课程来说就 相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而将本地区的民间歌曲作为学唱内容,让学生用当 地方言演唱作品,这更能激起大学生们的歌唱兴趣。
此外,设有音乐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突出地域优势开展实地采风进 行音乐创作,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深入民间挖掘和提炼该地的非遗音乐文化,并 以尊重传统、保持原貌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们在对该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感知、了 解、研究后主动进行分析和音乐创作,让它们得以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 好形态。再次还可将采风收集的各类音乐资料,通过教师的研究、分析、讨论、 创作后将内容编入学生的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合唱等多门专业课程中。
三、加强高校融入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 多姿多彩、魅力无限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五千年 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精神与灵魂的体现;是历史的活态文化写照。
祖辈留给我们这些辉煌灿烂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支持中华民族思想、经济、社会、 文化、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促使在高校融入非遗音乐文化教育是必不 可少的。首先,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中体现 文化,文化中包含音乐”这是音乐家洛秦先生的一句话。
一个地方的音乐是该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该地方人民 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人文情怀以及文化积淀与内涵。一个地方的音乐文化是 基于本土居民祖祖辈辈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不断挖掘、实践、创造和孕育出 来的,它是这个地方活态文化的重要体现。
自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逐渐渗透着人们的音乐生活, 尤其是年轻人,再加之国内各地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的传播 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民接受甚至崇尚西方音乐,逐渐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 的深层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深入,外来音乐文化、网络音乐、流行音乐 等诸多方面的不断冲击和影响,给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高 校挖掘、研究、发扬和继承地方非遗音乐文化也是对中国本民族音乐发展、传承的一份责任与义务。
因为只有当地人民了解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 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其次,重视民族本位,加强民族凝聚力。大学生对本土 非遗音乐文化学习与研究后,毕业去往国家不同城市与地区,甚至是国外学习深 造或是就业,通过这种流动形式加强了音乐文化的流动性,增强了国民的民族凝 聚力,也达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再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 人才。
既可从事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事业,又能力从事区域文化艺术工 作和实践的高素质特色人才。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办学要 特色鲜明。各大高校无疑可以通立足各地区域文化,突出当地特色,在各地高校 特别是音乐专业开设关于本区域非遗音乐类的课程,将区域特色文化艺术引入到 高校艺术教育,让高校能够承担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的任务,并做出优秀成果。
作者:易柯宇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