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布鞋与旅游文化论述】 手工布鞋

手工布鞋与旅游文化论述

手工布鞋与旅游文化论述 一、手工布鞋与关中民俗文化 装饰手工布鞋的织绣手工技艺流传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女性的生活轨迹和 内容,出嫁前主要受母亲及娘家妇女的影响,出嫁后则主要受婆婆、婆家家族乃 至整个村子妇女的影响。婚姻带来女性生息地的迁移,也带动手工技艺的流动, 随着在生产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也使妇女之间的感情有所增进,农闲时所进行的 协作性手工劳动,既提高了技艺本身,也起到了娱情和交往的作用。儿女远行, 母亲总要备上新鞋和鞋垫。“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诗句表达了两代 人之间通过手工传递情感的深厚意蕴。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讲,馈赠手工鞋也有 “走正路,快回家”的一种心理期盼,每天看到鞋子,就会自然产生对家庭的深刻 牵挂。小孩的一岁生日,是两代人最高兴的时候,亲友会给孩子早早准备手工物 品,其中就有精美的鞋子,在那个年代这也是人们的一大看点,通过这些小型的 展览,妇女们便可以开阔眼界,提升自身的手艺。手艺不精,对乡民来讲是件不 光彩的事情。

再等到子女出嫁成婚时,原本的媳妇已成了有相当手艺的中年妇女。子女 的婚嫁用品成了她精湛技艺的展示场地。手工嫁妆的准备期很长,从种棉、织布、 裁剪、缝绣有时要持续二到三年的时间。手艺不精者,就会请手艺高的妇女作技 术指导来应对这次大的考验。八十年代末,手工嫁妆在关中地区退居次要位置, 只有被子和鞋仍然依赖手工缝制,其余全依靠机器缝绣,再加上现代化家用电器 的普及,人们的看点已经从手工技艺的精湛程度转化到经济实力的比拼上了。关 中地区为老人祝寿时,心灵手巧的女子就要亲手为老人制作手工礼物,给老人做 上一双合脚的布鞋,会使两代人的情感关系更加和睦融洽。

农村老人年近六十岁时就要准备后事了,衣物鞋帽的缝制是必备的,人们 称其为“老衣”。一般以莲花作为鞋底的装饰,鞋面为黑色,比平常的鞋子要大, 但要轻巧。人们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就蕴藏于手工制作的温情之中,日常的手艺不 仅是一种生活的技术需求,也是民众之间情感传递的一种方式。手工是人类适应 地球生存方式、改造自然的初始方式。在物化形态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历史赋予 了手工劳动更多的人文因素,手工劳动不仅成为人类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手段, 也成为文化过程的精神构成。手工艺设计首先是人影响了物的存在,手艺和物的 磨合,也带了人类情感的沉淀,它明显区别于现代工业文明中人对物的感情,这 种感情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规范,并影响着我们具体的生活细节。二、手工布鞋的制作和分类 手工劳动的突出特点是周期长,工序与工序的环节间隔大。因为手工艺材 料的准备具有季节性特点,有些手工物品的制作又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投 入长期和大量的农闲时间。手工布鞋的制作过程主要有“抹褙子”、“纳鞋底”、绣 鞋面、“鞋帮制作”、绱鞋等。

每年四、五月份,农妇们开始“抹褙子”,即把先前积攒下来的布头和旧衣 裳洗净裁好,在事先备好的门板或苇席上,用自制的浆子多层反复粘裱后,将其 置于通风处干透,以备后用。晾干的“褙子”厚的叫“硬褙子”,用以做秋、冬季的 鞋子,可以防寒。薄的叫“软褙子”,做春、夏季的鞋子,易于透气。裱糊好以后, 褙子既可做鞋帮,也可以做鞋底。鞋底则要用多层褙子黏合,再用重物压实,使 其平整。秋后小麦播种完毕,是妇女们纳鞋底的好时间。用备好的麻线,(把麻 皮理顺,用线锤捻成结实的线绳。因为麻绳比较涩,需要不断地抹上黄蜡才能穿 过厚厚的鞋底。因而后来就逐渐被机械纺的线绳取代了)。鞋底上绳子打结的方 法很有讲究,通过多次打结,可使线绳形似一朵朵的小花,并注意其排列的秩序, 组成好看的图案,既体现了女人的手艺,又起到了防滑的作用,秦始皇兵俑的鞋 底上多变的针脚纹样就是这一技艺的远古明证。

记忆中每户农家基本上都有保存的鞋样子,分为鞋底、鞋帮和花样图案三 种样式。鞋样在村妇手中流动、复制。聪明手巧的女人也根据穿者的脚型改正和 美化鞋样。选定鞋样后,用复写纸过到硬白纸上,刻下形状,然后附在褙子上用 针线固定,再剪出鞋帮的形制。鞋帮还要粘一层新的布料做外皮,需要绣花的鞋 子要事先将花绣好。然后用白布条将鞋帮的边沿包裹,以求美观。刺绣前要进行 配线,也就是拿出各色的丝线来配色,有的妇女则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指导,色配 不好,图案依然起不到好的美化效果。绣花是技术性很强的工序,手巧的妇女往 往受到众人的羡慕。农闲时,关系亲近的几个人便聚在一处,交流手工技艺。小 孩的鞋一般装饰较多,要运用布雕、布贴、刺绣相结合的装饰手法,有些部件要 先行裁剪、粘贴、绕扎好基本形状,然后用线缝制在鞋子上,以起到立体的装饰 作用。

棉鞋制作时,鞋面一般用较厚的黑绒布,与里衬之间均匀地填充进棉花, 分左右两页鞋帮,用黑布条粘好边沿后缝合即可。鞋帮制作完好,就剩最后一道 工序――绱鞋了。这也是很费气力的一道环节,要辅助以顶针和锥子进行。手劲 儿弱的女子还要使用一种木制的固定鞋的器具――夹板,先要把鞋帮的前后左右 用线固定在鞋底上,然后再一点点缝合。此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如果差之毫厘,鞋面就不平、不美观、也不合脚。许多妇女经常因此要而返工修正。

布鞋分为童鞋、成年男、女鞋和老鞋(也称寿鞋,与寿衣一起作丧葬之用)。童 鞋的形制最多,装饰最繁,有凉鞋、单鞋和棉鞋之分,未能行走的婴孩,鞋子要 做得很柔软,不伤孩子的肌肤,所以鞋底和鞋面都很薄。有的老人采用绸缎作鞋 面,效果更好。孩子长到三、四岁,随着户外活动的增加,不同场合、不同季节、 不同寓意的鞋子就出现了,鞋底也开始增厚,装饰手法也趋于多样,有各种动物 的形象如猪、虎、狮等,以寓意孩子健康成长。但其中很多都是为男孩设计制作 的,女孩的鞋子要简单许多,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也是乡村手工艺设计中 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手工布鞋的旅游价值 在现代文明快节奏的逼迫下,人们常常通过旅游赶走“快”“速”带来的压力 和疲劳,去追逐心灵曾经的悠然闲适。在这一情态下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得到精神 和身心上的满足和享受。作为精神消费的方式之一,旅游工艺品作为文化经济产 品,人们对其在心理上非物质性构成的取向会有相当的偏向,比如是否形成情感 的偏爱、能否带来美好的回忆、能否形成特殊的文化体验等,即“旅游审美”与“文 化体验”。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的例证和物化,是旅游历程的记忆载体,应同时 具备“旅游审美”与“文化体验”双重内涵。旅游工艺品应与旅游群体的“观光”“体 验”行为目标心理同步,满足其期待新奇、好感的单纯目标。因此,它应与一定 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有密切关联。应具有比较明确的、便于识别的流传的 区域性文化主题。在陕西,除了凤翔泥塑、陇县社火脸谱、千阳剪纸、华阴皮影 等传统的旅游工艺品之外,手工布鞋也是这一旅游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载体。

当秦始皇兵俑踩着鞋底上多变的针脚纹样向现代文明大步而来,向我们讲述手工 布鞋的悠远历史时,让身陷现代工业文明的我们以一双经历双手摩梭的手工布鞋 感念“吃爹饭,穿娘衣”“男耕女织”手工时代的独特情怀。

作者:张小军 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