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教育模式研究】 精准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教育模式研究

精准扶贫教育模式研究 一、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一)教育扶贫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匮乏。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支 出调查发现,相对于重庆市整体经济而言,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教育投入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支出不足。政府需重视教育扶贫在渝东南民 族地区扶贫中的地位,教育扶贫是基础。精准扶贫供给与教育产出之间存在一定 的错位。由于教育扶贫投入资金分配制度缺失,教学设备和互联网教学资源落后, 校级实验室和实训室建设未得到重视。渝东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设备急需更新 换代,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缺乏,是人才培养的阻力之一,教育扶贫资金不到位, 影响了国家扶贫的效果。(二)教育的发展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渝东南地区生 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人才稀缺。

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近几年以10%的速度增长,同比其他地区差距缩 小。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发展 落后于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数量少,学生就业能 力不够。渝东南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的待遇 低,岗位职员幸福感低。(三)教育扶贫管理体制不健全,扶贫开发效率低。渝 东南地区居民住宅楼修建较好,学校设施简陋,扶贫资金不到位,学生数量少, 教育落后,出现了“民富校穷”的现象。“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以镇、 村为单位的学校教育,降低了镇、村教育责任意识和升学率。教育经费管理混乱, 资金使用情况不够透明,经费监督机制缺乏。扶贫开发缺乏统一管理,村、镇乡 村中小学人数不能组建班级,农村教育扶贫力度较小,效率较低。

二、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构建 (一)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设。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 应打破传统的资金链条,逐步建立起由社会帮扶资金、财政资金等多元支撑的教 育扶贫资金机制,使教育扶贫步入规范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道路。善于利用 国家资金扶助的教育项目,使教育扶贫攻坚项目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设立教育扶 贫基金,在使用方面重点支持留守儿童学校扩建教学、生活设施。(二)构建民 族文化教育教学机制。精准扶贫资金需增加民族文化保护板块,优化民族文化课 堂教学机制,将课堂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建立民族文化教育 实践基地,如黔江区民族博物馆、修缮花灯博物馆等,提升民族教育的知识性。

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进一步挖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扶贫需带动民族文化教育发展,促进经济与民族文化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深化教育模式措施 (一)增加教育扶贫攻坚资金,拓宽资金渠道。要改变渝东南民族地区的 教育基础,需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按照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的原则,对渝东南地区 贫困家庭建立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库,录入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实行 动态管理。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和互联网投入,实现贫困学校通网络,逐步实现教 育现代化。(二)加快教育发展速度,增强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的发展需 跟随经济发展脚步,人才的培养需顺应市场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环节的重要部 分,是保证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健康的关键。精准扶贫政策下,应加大对教 师外出学习的扶贫力度,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实践能力;
加强师风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基本工作条件,增 加福利等,以稳定教师队伍,减少教师流失比例。(三)关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 教育。渝东南地区外出打工中青年较多,家长应选择合适监护人,学校教师也应 给予关心和帮助,学校尽可能地成立专门负责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咨询 和教育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当地政府应严厉打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 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相结合,扶贫帮扶应重点关注留 守儿童家庭。学校与家长不定时多沟通,共同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对留守 儿童的隔代监护人进行有效培训,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培养他们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总之,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模式还需不断探索,政府、 学者以及家长需共同努力,在现有扶贫政策下,找出合适的办学模式和扶贫机制, 提高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水平。

作者:贺海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