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过程观刍议
现代德育过程观刍议 正文: 德育过程是德育学或德育原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德育过程论是德育学中 的基本理论,对德育过程作理论上的探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德育工作过程, 作为德育学研究对象的德育并不同于我们一般日常意义上的德育,而是更概括、 更抽象。由于德育过程涉及到诸如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作为研 究对象的德育也涉及到这些问题、因此德育过程观实质上也就是德育观,但两者 在理论探讨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德育过程是把德育作为一种活动,在展开意义 上探讨的,显然只是德育理论的一个层次,由于这一层次对德育实践具有直接的 指导意义,因此也是广大实践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般的德育学著作都在德育过 程理论中涉及到德育原则,即是从指导具体德育实践而言的。学术界对现代德育、现代德育过程概念的阐释还不多,由于现代德育实质 是培养现代人的德育,我们当今对德育理论的探讨实质上也就是在不同层次探讨 现代德育本质,只是这种探讨尚需系统化、科学化。只有在此基础上,现代德育 学体系才能形成,现代德育过程也是如此。
所谓实践过程,包括两个含义。其一,必须以实践观点审视德育过程;
其 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以往,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等基本原理简单 化、概念化,把德育看作是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片面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从 某种意义上说,以往的德育过程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 德育的目标、内容、功能、本质、途径上都强调社会政治的需要,随着思想解放 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的主体性问题得到了重视,现代德育过程不仅要强调其受 社会制约的一面,还要强调其能动性、创造性的一面。不仅有服务性功能,还有 其对人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功能,这两个方面在实践上得到统一,实践是人的 本质和活动方式,是物质存在和意识的中介,也即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感性存在 和精神活动具体地统一起来。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 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现代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教育者、教育 内容方法、受教育者,在实践或活动中相互作用,构成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
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个体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身上的自然 投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品德的形成不是思想与知识的直接结果,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一个人可能有知识、会工作,但同时 在道德方面又可能缺乏修养,因此必须强调在行为活动中培养、考察学生的品德, 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使认识、体验、践行结 合。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自主和创造的内在 特性,它体现在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体现在人对真、善、美等价值 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道德作为人的关系、人的活动、人的价值追求的一个重要方 面,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现代社会赋予并要求人们具有高度发达的主体性, 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的教育实践在人的主体性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主体 性原则是现代德有的根本原则。所谓现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具体说包括西方 面:一 是教育者的主体性;
二是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过程不仅要为包括人的 道德主体在内的一般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成 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自觉的道德主体。
传统德育过程根本抹煞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不顾受教育者已有 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脱离我国人民的整体需要,要求学生都成为“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新人;
在德育内容上,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对立起来片面强调集体利益本位,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统制;
在德育方法上,强调 说教和灌输,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接受某些道德规范。结果造成受教育者盲目接 受道德信条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接受一些“高而大”的道德规范而连基本的 社会道德准则都没有掌握;
个人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大大削弱,在复杂的社会实 际面前,要么谨小慎微,循规蹈距,要么无善恶原则,随波逐流;
要么道貌岸然, 心灵阴暗;
要么对已有的道德信条怀疑、抗拒、叛逆。
现代德育过程造就道德主体。在德育目标上,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道德主 体意识和坚定的信念,使其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实践的独立的道德主体,成 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能维护社会基本伦理原则的公民。在德育内 容上,在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同时,提倡自信、自尊、自立、 自强,提倡人的价值、尊严、利益、需要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培养。在 德育方法上,讲求平等对话、说服疏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现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德育过程在总体运作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所谓能动性,即不仅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还要强调个人追 求人生价值、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内在需要,在具体道德教育情境中要激发学 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所谓自主性即遵守自律性,这就要求强调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水平,把道德教育的主动权逐步让给 学生,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一个有根高的道德教育能力的人, 能不断更新道德观念,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所谓创造性,是指道德是随着 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应教育学生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具有变革更新道德观念的能 力。
与实践性和主体性相联系,现代德育过程还具有系统性,它也包括两层含 义。其一,德育过程必须接受系统原理的审视;
其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系 统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其产生使人们对社 会历史的认识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但是唯物辩证法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人类认识 方法发展进程的结束。随着现代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得到改变。众所周知,系统思想植根于唯物 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就是系统内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现代德育过程必须遵循系统辩证 思想。
以往的德育理论对德育过程不作结构的分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上,只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突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
对德育的外部环境关注甚少,或者简单地认识到德育环境如家庭、社会的影 响,没有分析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现代德育过程以系统辩证法作为指导,不仅对世界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划分, 而且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事物的结构要素;
不仅强调矛盾、斗争,还强调系统各 要素的“协同”,强调“协同”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不仅强调内因,外因只有 通过内因起作用,还强调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强调系统只有在开放中才具有生命 力。对现代德育过程作结构的分析就是一种系统思维,无论其构成要素或成分有 多少,是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然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现代德育过程运作的基本媒介,现代德育过程强调双 方共同参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是矛盾对立的,而且是相互作用,双向影响 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讲求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即主体性发挥, 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大小应当体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上。现代德育过 程不是泛泛地研究作为德育环境的家庭、社会。一方面,德育环境被分得更细, 如同辈团体、社区、校园文化等得到关注,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信息相互交织,先进的传媒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国界、域界,使得德育 环境日趋复杂。另一方面,强调学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既看到两者相一致的一 面,把环境作为一 种德育资源加以利用,又看到两者不相一致的一面,讲求学 校德育对环境的改善;
既看到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又看到学校对环境的影响,展 示着一个更为复杂的运行关系。
在德育过程的本质探讨上,不仅强调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还包含着社会要 适应满足个体需要,个体与社会之间是双向适应和改造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