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关怀1: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关怀1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关怀1 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心理急剧变化,我校传统的以理工 科为主的院校本就缺乏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随着现代化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需 要,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我校必要的和迫切的任务。我校构建人文精神应遵循如 下原则:要处理好物质满足与价值追求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以及处理好培育人文精神与传授人文知识、技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 校构建人文精神的若干可行性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年及迁校50年来,学科门类齐全,发展迅速。校园文化 底蕴深厚,形成了的勤奋刻苦、真抓实干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重实践,讲实 效,饮水思源,追求真理等优良传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校不可避免的要向现代化、综合性、世界性高水平的大学 迈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我校既有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需 要构建更加适应现代化办学理念的新的校园文化,从而推动我校在新的形势下与 时俱进,开拓创新。其中之一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我校人文精 神的培育。

那么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 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 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自觉地坚持和弘扬人的精神主体性, 尊重人格和人性,肯定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品位,进行对人之为人和人生终极意义 的思考,凝聚了几千年来人类已有的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精髓与主旋律。人文精神 的培育与塑造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之一。

(一)我校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紧迫性: 1,社会分工、转型导致学生个体人格、心理急剧变化。现阶段,随着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结构 急剧变化,导致学生的个体人格分裂、心理急剧变化。学生传统家庭氛围、家长 观念的变化,学生家庭贫富差距的影响,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业压力的影响,社 会重学历、文凭,轻能力的观念,以及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 影响,使得我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心理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部分学生表现为功利性强、消费走入误区、攀比成风、人际关系冷漠、心理脆弱, 承受挫折能力不够,容易悲观失望,消极逃避,甚至不认真对待学业,考试作弊,论文 作弊,学术浮躁等,他们迷茫困惑,找不准人生的坐标,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最终追求的正确航向。这就需要我校学生在人生重要的大学阶段,努力养成良好的人格 品质和价值追求,而学校在育人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我校是以传统的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这就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多年来我 校不乏科学精神,钻研、探索精神、重实效,讲实际、学以致用的精神。自然科学 在我校得到了传承应用繁荣发展,相比之下,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薄弱,我校要建 设综合性高水平世界知名大学,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文精神 的培育。长期以来,我校学生学风扎实,精勤求学,在知识的拥有和获取上是值得肯 定的,但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具备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 准备,具备并时常巩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爱国主义、责任感、道义感、 3,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 三个层次:分别相对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来说的人 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 系、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 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 发展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阐述了人在获得物质、生理需要的满足及安全、 社会归属感的满足后,需要获得人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我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指导下,应该进一步强化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在校园基础设施建 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努力营造为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主、客观环境。事实证明,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当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这也必将成为我校繁荣 发展的必要的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构建我校人文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1,处理好物质满足与价值追求的关系。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物质性需 求与满足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的其他的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实 现。但物质性的需求与满足决不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存与发展 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基于物质基础上的价值追求。然而,当前人类在物质满足与 价值追求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上都遭遇着空前的危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不健康人生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侵蚀着人类社会的机体, 致使人们在极度依赖物质、贪恋于感性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却了一个 人之所以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另一半:至真、至善、至美——精神的追求。这种社 会状况也蔓延到了我校,侵蚀着我校学生的思想机体和生活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使我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生命内涵的 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物化了的工具,就是当前我校教育迫切而至关重要的实践课题。

为此,我校应树立一种超越于经济利润之上的教育理念:既强调包容性,又拒绝知识简单的功利性;既强调大学的清流化、中立化,去除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与政府代 言人的角色形象;又注重高等教育的综合性,在文理并重的氛围下加强知识的融合, 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人们对人的价值与 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为此,必须坚持高举科学民主与客观的旗帜,积极倡导 与推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当作“人 力”来“生产”。

2,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大学教育 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涵盖了一个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全 部,人文和科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自然科学的价值在于教 人求真,在于给人类以做某事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运用既可以有益于社会也可 以有害于社会。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着 使用说明书。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教人求善,在于教人直面现实,过上人之为 人的和谐幸福生活。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等于有了正确 的前进方向。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关系就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正是 有见于此,中国古代大学和现代西方大学都十分强调人文精神。《大学》开篇所 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当中就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完整的个人来说,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实践基础。只有养成 良好的人文素质,其科学精神才能发挥正面作用。没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为基础 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会像一叶无根的浮萍,甚至可能将科学精神引向邪路。在 此意义上,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作为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人文精神的养成也离不开科学 精神的支持,但针对我校以理工科为主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应该将人文精神 的培 育提到一定高度给予重视。3,处理好培育人文精神与传授人文知识、技能的关系。

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 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 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 出有意义的自我选 (三)我校目前构建人文精神的若干可行性途径: 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智力上的丰富与发 达,而且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心灵上的成熟,使他 们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能够体悟学习的真谛何为,能够找出日常生活的正确指向,能够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每一次颤抖,并真正景仰超越性的人生风范。

首先,全体教师要注重加强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 生活中通过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地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结 合起来,以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为己任。

其次,加大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力度,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凸现教育的 人文情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加强宿舍文化、食 堂文化、教室文化和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塑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对 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认同,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风貌。

再次,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化大 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第一次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 是通过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展大学生的精神 视野,激发大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空间,使大学生实现素质与能力、知识与技能、 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创造型人格,深化大学生的 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在以人为核心,以人文精 神为建构指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思想指引下,以尊重、关心大学生的 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塑造大学生的独立 人格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大学生的伦理情操、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
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位、丰富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大 学生的终极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