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精神【试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论文】

试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论文

试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论文 试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全文如下:
【摘 要】职业道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必须把职业道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职业道德精神是教师最需要涵养的一种“能 力”,这是时代发展、教师进步、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主要包括:
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勤业精神、创业精神。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不能一蹴而 就,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的长期努力。

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职业道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建设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须把职业道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2008年,国家教育部 及相关部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应具 备的职业道德。领会其内涵,可以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归纳概括为以下四点:
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勤业精神、创业精神。

一、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比校集中,使教师 职业道德而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期待和社会现实之间,原有的师德规范和师德 要求对教师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学校中的不道德现象逐渐增多,培育教师职业道 德精神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其次,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 培育提出新挑战。在而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时,教师需要在职业道德精神的指 引下正确把握自己的方向,并且引导学生把握有效信息的价值方向。同时,在网 络环境下,教师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关注并产生影响,比如“范跑跑”和“最美教师 张丽莉”的案例都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使教师的道德现状受到全社会的关 注和讨论。最后,当代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更有力的师德建设。素质教育和新课改 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的支持和参与程度,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在 于师德。作为人民教师,只有从崇高的教育理想出发,从对学生的责任出发,在 教育过程中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才能充分发挥师德的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 不断向前发展。

(二)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是教师进步的需要首先,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师职业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所以师德同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性。充分理解教师 职业道德精神并白觉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及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践行职业 道德规范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其次,是正确构建教师职业形象 的要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构建需要教师职业不断建立白己的规范和教师个体白觉 地建构,培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是构建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 师专业化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最后,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马 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①教师承担着多重的社会关系,扮演多重的社会角色,这往往容 易产生角色心理冲突。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地位,会产生较高的社会威望和影 响力,对教师白身的道德修养也能产生极大的约束力和感染力。

(三)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首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教师在 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而貌、教学态度、道德品行和性格气质都会对学生起 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对学 生的人格塑造过程,这种强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刻注意白己的形象和严格要求 白己。其次,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学生不仅是父母 的希望和寄托,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让每一位孩子都成人成才的重托,也是活 生生的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渴望得到教师人生的引导和知识、技能的传授。

教师要很好完成这些重任,不仅需要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良 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最后,教育的普及化、全民化要求教师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教育全民化、普及化要求教师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所有 的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全而发展,而不只是关心少数的优秀学生。教师如何一 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些都对教师的 职业道德提出新的挑战。

二、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精神 (一)敬业精神:热爱教育,志存高远 热爱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教育作为白己奉献一生的“事业”,不仅将 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还融进白己的理想和信念,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对 学生充满爱心,在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热爱教育是教师职业 道德精神的起点。这是因为:首先,热爱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并积极献身,才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热爱教育的教 师,才能不计较金钱和名利,甘为人梯;才能在讲台上数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
才能将白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照亮别人。最后,热爱教育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发挥 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存高远就是教师树立长期的职业目标,追求远大的职业理 想。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白己的终身事业时,就不会仅仅满足作一个“教书匠”, 他会追求白己职业上的成功,事业上的进步。这里的成功主要包括两个方而:一 是成就学生,让学生在知识上和品行上都取得进步,让学生成才;二是成就白己, 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成名成家,著书立说。热爱学生,诲人 不倦是指人民教师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在这种感情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海, 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 的尺度。

(三)勤业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就是说教师应该严格的要求和约束自己,以崇高 的人格,精湛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对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在做人、做事、 做学问方而的榜样。以身作则是教师应有的“德行”,是教师职业道德精神中的重 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师道德规范的重要特征。为什么从古至今都这么强调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教师的重要性呢这是因为:首先,教育对象的“向师性” 决定了教育者的“师表性”。“其次,教师劳动的目标决定其表率性。最后,教师 威信的重要性决定其榜样性。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威信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正 比关系。

(四)创业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信息与日俱增、科技突飞猛进。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既是教师敬业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具体表 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即不断更新白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接受新知 识的出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将创业精神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主要 内容,主要是因为“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因为人永远是发展中的、 未完成的人,教育应在人的变化和发展中延伸。教师要用终身教育的观念看待学 生均衡的、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要适应时代的发 展,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有以下二条可行的路径:其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其二,共 进――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共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互相促进, 共同成长和发展。二,合作一一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成长。

三、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途径(一)提高认识,自我教育,注重实践 传统的教师道德建设把教师自身置于被动服从地位,这往往使师德建 设无法取得共识和实质性突破。必须要求教师唤醒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改造、自 我修炼,使教师职业道德精神转化为个人稳定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 赖于教师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读书、写反思日记、拜师等具体方 法来进行自我教育。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追求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 养成,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是做好本职工 作,坚守岗位,在教育生涯中坚定白己的事业心。二是在社会生活中,抓住每一 个锻炼的机会,积极参加相关活动,使白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升华。总之,教师要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二)加强培训,树立榜样,隐性教育 学校是教师活动、工作的场所。学校环境对教师的道德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能使教师集体产生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因此, 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从多方而着手培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

首先,学校应重视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加强教师的道德培训。

加强培训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要坚持立足实际,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 践。一方而,学校要注重职前培养,要对师范生开设合理有效的教师道德修养的 课程,让师范生有正确的师德认识和足够的师德修养。另一方而,要改革职后培 训,改变传统的师德培训模式,克服形式主义。其次,学校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在实践中树立师德榜样,宣传师德典型。最后,学校要加强学校环境建设,这其 中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二个层而。

(三)营造氛围,制度建设,法律制约 在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浪潮中,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 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过去的教师道德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师 德仅仅为一种软约束,缺乏强制力。因此,要改变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虚化的 现象,必须寻求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例如,加强师德规范建设、构建可行的师德 评价与监督体系、坚持依法执教,加强法律建设等。培育教师职业道德精神不仅 需要制度建设,更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教师全而的支持可 以从以下二方而努力:首先,提高教师待遇。既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工资水平真 正达到公务员水平,又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各项保障制度。其次,政府应发挥媒体 宣传教师形象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树立教师的崇高形象,规范媒体传 播教师正能量,使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再次,教育管理部门应实行民 主管理,让一线教师能充分享有参与学校和整个教育事业管理和建设的权利,充 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坚决制止侮辱教师人格、依法惩处侵害教 师权益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