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分析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分析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分析 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准则以当时普遍接受的成本会计实务中最好的实务为基础并将其编撰进 去,这一过程也使基本成本惯例更加清晰。委员会的成员不仅研究美国、英国、 德国和其他地区的成本会计体系,而且还在日本制造业进行调研,并且通过来自 于三番钢厂、三菱电器、住友化学、富士纺织等企业的合作来研究实践中的成本 会计体系。准则的观念与195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AA)的成本概念和标准委员会 报告相比,更接近于德国1939年的成本会计一般原则。日本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 目的不仅是为了规定普遍遵守的成本会计原则,也是为了使准则作为会计核算体 系一部分的成本会计的核算基础。二、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和特点 (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和内容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价格制定、准备财务报表、成本管理、预算 和预算控制、制定基本计划和做决策。但是,准则没有定义或描述成本管理、编 制预算和预算控制,以及制定基础计划和决策的具体方法。准则的内容主要包 括:第一章,成本会计目标和基本准则;
第二章,实际成本会计;
第三章,标准 成本会计;
第四章,会计和成本差异分析;
第五章,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
(二)成本会计准则的特点 在日本,准则是传播和普及成本会计知识的规范。准则是指导性的,不是 强制性的,不是靠法律强制执行,企业违反准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准则 也对日本企业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成为每一个公司成本会计的基础。成本会 计准则为日本成本会计实务提供了清晰的基本框架,企业可以在准则之下执行他 们自己的成本会计实务。准则应用于日本所有的企业,但是应用的具体准则依赖 于工业类型、行业状况和公司大小(1958年小企业成本会计委员会)。而且,一些 工业团体有他们自己的成本会计指南或成本会计程序手册。例如,军工行业有采 购手册(军事设备协会,1989),预防性维修业有成本会计手册(建筑部部长秘书政 府建筑室1991)。但是,这些手册和指南都以成本会计准则为基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现了日本独特的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在日本, 两个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类型——分批法和分步法也被包括在准则中,其构成了日 本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分类法在日本普遍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 商抢先占领了经济生产发展中的主要地位,制造商不希望为每一产品设立单独的 生产线而耗费资金,因而他们使用共同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生产弹性成为制造 商追求的主要目标。准则的另一个特点是确定了工时在企业成本会计体系中的基 础地位。日本的工时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进行一项工作的工作时间。其包括加工 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所有主要环节耗用的时间,并且一般以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时间 或以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各要素的机器设备时间来计算。因此,一套完整的工时 就代表了企业发生的所有加工和服务活动的详细记录。因而,工时可以作为生产 过程、工作单元、机器和服务职能,例如维修和材料管理的基础。在日本,工时 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他们的设计和使用在教科书中被普遍论述。工时制不 仅为管理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而且为成本管理的主要领域奠定了基础,其在控制 成本、制定价格及制定预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关键的 决策帮助。工时是产品成本会计制度的基础。准则中成本会计记录的类型也分为 两个,一个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成本记录类型,另一个是以管理目标为基础的 成本记录类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成本记录与西方的相似,但是以管理目标为 基础的成本记录与西方不同。
三、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作用及评价 (一)普遍执行的成本会计准则符合日本文化特点 企业成本实务纷繁复杂,成本核算需要依企业类型、规模大小、生产方式 等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企业具体成本核算方法需要因地制 宜、依产品特点而定。由于成本会计实务本身所具有的这一特点,即使是政府颁 布的成本会计准则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成本核算情况,因此,准 则只能是指导性的,而不能是强制性的。日本的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 集体的服从,因此,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即使是非强制性的成本会计准则,日 本企业也会服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主动执行准则,从而使成本会计准则成为 日本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执行,确立了准则在日本企业成 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二)成本会计准则的执行促进了日本成本管理的发展 从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来看,准则的目的是引进并向日本企业介绍先进的成本会计核算思想。并使之成为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从而促进日 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型的国家,政府把振兴经济的方法放在 有效使用有限的资源上,在会计上重视成本节约,希望通过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 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因而准则的制定目标从最初的控制产品价格转变为提高日本 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 先进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例如规定的标准成本法就来自于美国,但是在会计 制度上,日本更接近于德国;
另一方面,对日本大型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经验 进行广泛调研,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日本企业成本实务相结合,创造了日本特色 的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在内容上,准则将成本管理的思想写入其中,促进了 日本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及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成本 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日本的制造商以较少的工人和较低的存货水平,生 产出了高质量的、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竞争力远远超过美国,使日本企业 的成本管理方法为世界所关注。
(三)成本会计准则为日本企业确定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 在对日本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 日本企业在成本核算上仍然采用标准成本法,工时制仍然是日本企业核算的基础。
日本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创新很少,创新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例 如,目标成本法、适时制、弹性生产等,这与准则的影响不无关系。准则中对工 时制、分批法和分步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将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化,置于与实际成 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因此,很少有企业会在成本 核算方法上进行创新。而准则对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没有详细规定,鼓励企业在 成本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就成为日本企业探索的主要方面,促使日本企 业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四)以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双重目标 从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实务发展过程 中演变出的主要职能有两个:一个是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另一个是为管理会计 提供信息。日本成本会计准则以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双重目标,成本记录类型 分为两种,财务报告成本记录类型和管理成本记录类型,记录类型虽然分为两种, 但两者结合在同一成本核算体系之下。准则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成本会计的两 大职能,也促进了成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
四、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对我国成本会计实务的启示从对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规定了日 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为日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将成本 管理写入准则中,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 高。我国在1984年制定了分行业的成本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 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财务会计的不断变迁,原有的成本管理条例已经不能满足企 业核算和管理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不一,成本核算方法比较落 后,许多企业仍然沿用旧制度中的核算方法,而且成本开支混乱,许多企业存在 乱挤费用的现象。企业对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视不够,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 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逐渐与世界接轨,会计国际 化水平越来越高,应该对成本会计进行改革。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成本核算和管理 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成本会计实践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合我国成本实务的成 本会计制度。
日本的成本会计准则为我国制定成本会计制度提供了充分的、可借鉴的经 验。首先,成本会计准则应该是指导性的,由于成本实务本身的特点。有关成本 会计的规定很难是强制性的,尤其是成本核算方法方面,因此成本会计制度应该 以介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思想为主,并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法,由企业根据 生产经营的特点进行选择,也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的核算方法作为企业核算的基础 方法,例如,标准成本法。从其他国家的成本实务来看,标准成本法仍然是比较 普遍和适用的方法,例如,美国在针对政府采购的成本会计准则中也规定,政府 采购承包商在进行合同标的的成本会计处理时应该采用标准成本法。其次,成本 会计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应该由政府来执行。、制度虽然是指导性的,但要形成制 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约束力,必须由政府来颁布和推行。政府的制定和推行 有利于成本会计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执行,并使成本会计制度成为企业成 本核算与管理的基础,建立一个广泛遵守的成本会计框架,促进产品成本在计量、 分配和归集上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及全社会整体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再 次,注意成本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财务会计致力于一个企业在特定 时期的全部经营,而成本核算强调企业全部费用中的一部分向特定产品或服务的 分配,两者之间虽然目标不同,但处于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之下,而且成本会计为 财务会计提供有关企业存货成本和计算期间损益的信息。因此成本会计制度应该 与财务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最后,可以借鉴和采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在成本管理规 定方面的经验,将成本管理思想写入成本会计准则中,促进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紧密结合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和普及,会为企业建立一个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基础框 架,会增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竞 争力的提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