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4800字_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吗

论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4800字

论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4800字 论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 摘要:人工智能从其产生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人类科学 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开拓了解放人类智能的道路。但与人类 智能相比,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只有在人类智能的配合下,它才能真正发挥预 先设定的功能。不论从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以及能动与被动的关系看,还 是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看,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甚至统治人类智能都是不可 能的。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2-0137-04 当我们对智能机器作分析时,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否则,对人 工智能这门新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还有待智能 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现在距离真正的智能系统尚很远,尽管就其潜力而言, 人工智能是2l世纪的科学。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是相对人类智能而言的,它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 类的某些智能,也称“机器智能”或“智能模拟”。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有两条 途径:一是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和仿生学方法,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模拟人脑的智能 活动,即结构模拟;
二是以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取黑箱的方法,用电 子从功能或行为方面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即功能模拟。

人工智能作为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科范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广的内容。它 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集约论、电子学、仿生学、心、语言学、机器人学、数 理、模糊、神经生理学等多学科横断跨界、交融结合的产物,其包罗各门学科的 广泛性,可以说除哲学之外,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与之相比。概括地说,人工智能是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和思维科学技术三大领域有机综合的产物,其 诞生和发展将促使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及主体自身升华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 度。

虽然人工智能这个控制论的分支,从产生到现在还只有很短的历史,但无论 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已取得很大成绩。

二、人工智能的优越性 人工智能作为本世纪中叶新崛起的、综合性最强的新兴前沿科学,它涉及非 常广泛的学科领域,它也可以同各门科技成果相结合,形成独立的综合性智能科 学体系。在当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中,它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具 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1.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必要补充。人工智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 人们创造了各种复杂的机器设备,大大延伸和扩展了自己的手脚功能,迫切需要 相应地延伸思维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情况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机器进化 的结果,也是人类智能的物质化。它和人脑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人类的 认识范围不断地向微观和宏观两极扩展,使人能通过间接方式达到对事物更深层 次的本质的认识,使意识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增长。它已成为人类科学认识和 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技术“助手”。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在机器证明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他在这个领域内找到了一个快速判定过程,将几何问题表示为代数问题,于1977 年证明了初等几何主要一类定理证明可以机械化。后又于1978年证明了初等微分 几何中主要一类定理证明可以机械化,而且找到了实现机械化证明切实可行的方 法。1980年,他只用了几十个小时就在一台微型机上得出一个不算简单的新定理。

吴文俊的工作对人工智能有两点启发:一是强调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从机器模拟人 的求解目的转向讨论机器求解问题的方法;
二是使人们重新注意定理证明技术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在实现信息检索机械化中的重要作用。

2.人工智能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道路。人工智能预示着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到来,成为改变社会生活面 貌的巨大杠杆。现在,自动化技术不仅渗透到工业、农业、建筑、交通、 航天和武器等生产和领域,例如,现代军事技术的重要分支——战术模拟技术, 就是用“蒙特一卡洛法”的处理随机因素的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完整地模拟包 含在战斗过程中可能出现成百上千的偶然性因素,并使过程多次重复,从而模拟 出可能出现的战斗结局;
而且渗透到产品订货、自动售货以及分配等流通领域;

还渗透到等金融领域,管理、情报资料检索,电化以及通信等信息领域;
甚至在 家庭里面,也出现了各种自动化家用电器。有人把这些自动化叫做四“A”革命 或者五“A”革命,即四个或五个方面的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信 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或家庭自动化。

三、人212智能的局限性 同人的智能比较,人工智能有若干局限性。人工智能是利用了人和机器的共 性——两者都是一个信息转换系统,而抛开了人和机器的区别。但实际上这种区 别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不等于人的智能,而是人的 智能的物化,它既有可能性,又有局限性。

人脑与这种信息转换器不同,它不仅是加工厂,而且是信息源。虽然人的认 识过程也需要信息处理,但更需要对所理解的信息进行思维,加以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以控制论的观点来分析,那么所 谓能动性,就是人的大脑在获取外界各种信息后,自动地进行分析、综合而作出反映;
同时,又与原来储存的信息进行比较、概括,最后作出控制客观对象的决 策,付诸具体的行动。在整个过程中,相对于主观来说,认识和 改造的客观对 象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智能机可以模拟人的思维,甚至可以部分地超过人的思维功能,但在人事先 没有给它安排好程序的情况下,它不能主动地提出任何一个问题,更不能有目的 地改造客观世界。就是说,它没有人和人脑那样的能动性。相对于人来说,它只 能是被动的。由此可见,信息处理与认识活动之不同,就在于机器只“理解”信 息的形式,进行符号加工;
人脑却能理解信息的内容,进行能动思维。

3.人工智能只有在自然智能密切配合之下,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人 工智能和自然智能之间存在自然而合理的分工,决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取代,而 是要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援,并合理地组织优化相互间的关系。对这两个系统而言, 人是主要的。人工智能应处处为人工作,适应并满足人的需要。人和自然智能不 仅是人工智能的建立者和使用者,而且是人工智能的唯一掌握者。

四、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智能 随着控制论研究的深入和智能机器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计算机的关系问题, 包括机器能否思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无界限,机器能否超过人、统治人等。

对于人和(人工)智能机器的关系问题,应该进行辩证的考察,既要看到两者的联 系,又要看到两者的区别;
既不能把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界限绝对化,又不能 抹煞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就人类的总体而言,智能机的应用,只能保证人类思维的发展,决不会取消 或减弱人的思维活动。

1.从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看,机器超过人、统治人是不可能的。人 的自然智能,就是指人的智慧和能力。它与人的知识不同。如果说,人的知识是对客观外界规律性的认识,那么智能则是运用这种对客观外界规律性的认识来解 决矛盾,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知识主要指一个人 有目的地以某种很好的方式使用这些有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知识是 智能的基础,智能是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人工智能则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完成一部分原来需要人的大 脑担负的工作。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用机器模拟人脑的功能,是人脑的延长。人工 智能只是人脑智能的放大和延伸,它是由人创造的。机器智能所具有的“思维” 能力,不过是人的思维能力在机器上的投影,是模拟人的思维的结果。人工智能 仅仅是对输入的信息根据指令进行归纳和选择,它决没有自身的目的性,不会产 生自觉的目标。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智能的本质特征。人工智能只能在原有的知识中进行排 比、筛选,而不能产生创造的灵感。人脑的思维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 式,直接越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次序,可以不拘泥于原来脑中储存的信息辨认客 体。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的不同还在于,人工智能不能模拟人类思维的社会本质。

由于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它永远也不能成为独立的思维主体。

2.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看,机器超过人、统治人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的 本质是用机器模拟人的思维功 t> 能。因为作为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可以认识的,是有一定的物 质基础的,因此人们可以制造出特定的机器来模拟思维的一定方面和特性。机器 模拟思维的前提是对思维的认识,其中包括对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规律以及思 维功能的认识。然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认识的客体决 定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先于认识的主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总是受客体发展 程度的制约。作为认识客体和模拟对象的认识在后,只有随着人脑及其思维能力 的发展,人对大脑及其思维能力的认识才能发展,从而机器模拟大脑及其思维能 力的活动才能深入。因此,人工智能只能理解信息的形式,而人却能理解信息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