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
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幼儿园管理专业特性, 提出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分析目标与对象、选择 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入手,同时在建立课程资源意识、应用延展性意识、问 题反思意识、职业意识、知识整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不断 丰富和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手段,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堂 效率和学生兴趣。关键词:普通心理学;
教学方法;
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 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 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 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 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 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 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 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 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 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 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 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 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 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 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 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 础。
2、把握教学对象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 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 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 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 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 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 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 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
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
二是普 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
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 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 童发展特点的讨论;
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 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 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 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
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在以往的授课 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 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 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 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 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 评价有了依据;
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 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 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 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
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 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 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 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 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 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 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 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 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 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 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 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 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 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 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 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 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 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 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 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 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 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 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 趣与关注度。
作者:田婧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注释: [1]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