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性政府下教育服务性探究论文
服务性政府下教育服务性探究论文 [摘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性日益凸显。教 育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事项,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教育本 身具有服务性,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为学习服务。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 功利性的,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利他主义的。教育本身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所以 教育的公共服务必须坚持教育的公共利益性,坚持教育的公共福利性,坚持教育 的公正公平性。[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教育服务性;
教育公益性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国家及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逐步成为现代 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掀起政府行政改革的浪 潮,“福利型国家”“服务型政府”等相继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于是教育事业 的公共服务性也随之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把 教育事业列为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习服务,这一理 念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大有必要加以重申、阐发和实践,因此我们应当 提出“服务型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 近年来,随着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强调了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定位,而且强调了转变政府 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要求,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等方面。正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实践中, 教育事业被视为政府向人民群众承办的公共服务事项,从而凸显教育事业的公共 服务属性。
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性呢因为服务型政 府比起以往政府类型更加强调“主权在民”的本质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与人 民群众之间的“仆一主”关系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作为公共利益“服务者”的 角色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定位。目前,学术界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看法是: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政府;
是坚 持依法执政的法治政府;
是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的透明政府;
是实行“问责制” 的责任政府;
是坚持灵活、精简、效率等原则的有效政府;
等等。鉴于此,把教育事业当作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事项,自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 之义。
在历史上,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传统,古今中外的政府有 着各自特殊的职权、职责和职能定位,但是又普遍地具有社会统治、社会管理和 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统治职能是政府按照社会统治集团的理想和意志,建构政 治共同体的制度和秩序的行为;
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行为;
服务职能是政府作为社会 利益的代表者,向社会委托者提供各种利益报偿的行为。从历史上看,古代政府 突出其统治职能,近代政府强调其管理职能,而当代政府则日益表现出强化服务 职能的趋势。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各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
是当代政府公共 服务取向改革的产物。
自从人类创立学校组织以来,教育事业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 之间建立了密切的社会联系。同时,政府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也历史 性地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和职能事项,从而对教育事业施加影响和干预。
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普遍影响和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不仅具有促进 个体学习、身心发展、就业谋生、社会交往、精神享受等个体功能,而且具有促 进文化传承、政治建设、经济增长、人口优化、生态改善等社会功能。由于这一 点,历史上的政府总是从统治、管理、服务等职能需要出发,影响和干预教育事 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往往被政府赋予统治、管理、服务等相关社会 内涵及其属性。
从历史上看,古代政府属于“统治型”政府,以发挥统治职能为主,所以古 代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统治”属性。东西方古代教育大体上都如此。近代政府 具有“管理型”特征,比较重视社会管理职能,所以近代教育也往往承载着“社会 管理”的使命。义务教育就是近代国家为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构建起来的新 型教育制度。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世界各国热衷于建设“福利型国家”和“服务型 政府”等,追求政府的公共服务价值。与此同时,各国也竞相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和学习化社会,以向公众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在当代,虽然教育事业仍 具有统治和管理的社会属性及特征,但是更鲜明地表现出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取向。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属性,这是符合当代世界 以“服务”为取向的政府改革潮流的,同时也是符合当代世界“学习本位”的教育改 革趋势的。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教育视作 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型教育”,这不仅是一个富有教育正义内涵的教育伦理命题,而且是一个富有 社会正义内涵的政治伦理命题。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习者服务,这样的教育必然 是以人为本的。同时,教育的本质在于为所有的学习者服务,这样的教育必然是 以民为本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以民为本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服务性的。
服务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向,而且需要“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支 持。总之。“服务型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需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 程中不断加以展开、阐发和深化。
二、服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使教育事业凸显了公共服务属性。但是, 我们不应忘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当然,这种 服务不仅仅是经济学上讲的那种有使用价值的“劳务”,更重要的是基于某种道义 而承担的责任或义务。后者恰恰是教育“服务”的精神实质,也是服务型政府对教 育服务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应当重申教育的服务本质,坚持教育的服务取向, 以此引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不可否认,教育也属于经济学上所讲的有使用价值的“劳务”。在经济学上, 一般将人类生产劳动成果概括为“产品”和“服务”两种形式,服务是不以实物形式 而以活动形式满足他人或团体需要的劳务。从经济学上分析,教育是教育者为学 习者提供的、有益于他们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劳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付出了 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学习者则消费了教育者所提供的这种脑力和体力。另外,这 种教育劳务既可以无偿提供(如慈善捐助的学校),也可以有偿提供,即使后者也 有直接的有偿提供(如私立学校)和间接的有偿提供(如公立学校)等情况。因此, 教育也和其他文化、科研、商业等一起,被经济学家统称为服务业亦即第三产业。
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教育又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或劳务,它有着 比商业服务更为特殊的关系及内容。简言之,教育是基于社会正义、伦理原则和 道德理想等,由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服务。一般说来,服务关系有三种情 况:一是服务的提供者与受益者以平等互惠的关系进行服务交易,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商业服务大抵归于此类。二是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自身的某种优势地位,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强制对象接受服务,这是传统政治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表现。三 是服务的提供者基于某种文化、宗教、伦理等道义责任,向服务对象提供无偿而 合宜的帮助,这属于慈善事业中的义务奉献之类。显而易见,教育在其根本性质 上属于第三种服务关系,即基于某种道义责任,无偿而合宜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
这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教育关系,是教育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人类教育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并且有着不同的民族形态。
然而,教育之为教育就在于:它不是按照经济逻辑或政治逻辑办事,而是遵循社 会道义逻辑开展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样的教育自然假定“人是可教的”,亦即人性 是有“善端”的,从而对每个学习者寄予充分的信任和希望。为此,要求教育者善 待学习者,尊重学习者,理解学习者,鼓励学习者,启发学习者,引导学习者, 成全学习者。教育过程就是“与人为善”的过程,就是“成人之美”的过程。这样的 教育观势必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服务观,也势必反对强制主义的教育服务观,而 主张利他主义的教育服务观。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观不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 主义色彩,但是彪炳人类教育史册的不正是这种“乌托邦”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吗 事实上,教育对于学习者只能是一种服务,教育不可能替代学习者的学习 和发展。如果说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成就人,那么教育就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 自觉、自动、自主的基础上。相对于学习者来说,教育只是一种外部因素,这种 外因只有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动力之后才能奏效。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 德曾把教育比作农耕或园艺,把教师比作农民或园丁,称教育是一种合作的艺术。
把教育者比作农夫或园丁,这不是对教育服务最好的诠释吗把教育定义为学习服 务,这丝毫不意味着教育是无足轻重的。恰恰相反,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善意 的、合作的服务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弥足珍贵的。应当说,人的学习永 远需要充满善意和爱心的教育服务,永远需要富有智慧和创造的教育服务!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太缺乏道义服务的内涵及其品质了! 学校教育的行政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种种倾向,已经和人们心目中的“真教育” 渐行渐远了。行政化使我们的教育不会尊重人,产业化使我们的教育失去理想, 科学化使我们的教育缺少同情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学校,无论对于年轻的 学习者还是对于提供学习服务的教育者来说,都永远需要成为一块充满道义、责 任、理想、神圣的精神家园。教育必须学会尊重人,必须学会帮助人,必须学会 成就人,亦即必须真诚地为学习服务,这才是教育的天职和本份!值此我国建设 服务型政府之际,我们大有必要倡导“服务型教育”,大有必要弘扬教育的道义服 务精神。为学习服务,这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公益,教育服务的行动准则 以上我们分别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教育服务的道义性质两方面分析 了教育的服务性内涵,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服务不仅是社会道义性的, 而且是社会公益性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这就是 说,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教育事业在社会利益和效益上最本质的表现,这就是说教育事业在本质上是超个人需求的,是超个人功利的, 是超个人现实的。一部人类教育发展史就是如何以超个人功利方式发展教育事业 的历史。在当代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功利意识不断张扬,如何建 设和发展这种公益性的教育事业,仍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说到教育公益性,不能不提到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这一理论对 于解释和说明教育的公益性是很有价值的。经济学认为,教育劳动所提供的产品 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提供的服务或劳务。这种服务具有经济学上所讲的“公 共物品”属性,如产品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技术上的非排他性、 效益上的外部经济性等。当然,教育事业本身又是分门别类的,有许多层次、类 型、形式等。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术教育;
或者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或者理论教育、实用教育;
等等。在这些教育类别中,有的接近于“纯公共物品”, 有的接近于“私人物品”。所以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准公共物品”。应当指出, 经济学对教育公益性的实证性分析,对于理解教育公益性是很有帮助的。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就要把教育事业(首先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当 作人民群众的公共福利来看待。在一个时期里,我们较多地从“人力资本”视角看 待教育,因此突出了教育的效率价值和经济功能,但却忽视了教育的道义价值和 文化内涵。实际上,现代教育在发展中越来越表现为公共福利的性质,是政府为 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平取向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越来越依靠政府 提供的公共服务生存发展,现代教育就是政府为本国公民提供的具有普遍性、公 平性和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福利取向的教育观对于教育实践 是根本方向性的,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道义价值和人文精神,而效率取向的教育 观则容易把教育事业引入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误区。因此,我们需 要强调教育的公共福科性。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就要把教育事业当作政府及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的 公共服务来对待。在当前条件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多方面的,如公共卫生、 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一般公共服务等,其中 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这些公共服务都是由政 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但是教育这种公共服务更强调文化性、道义性、 精神性、关爱性等,因此提供教育这种公共服务更要强调教育自身的特点。提供 教育公共服务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必须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全面性 发展。“服务型教育”是社会合作和人际合作的事业,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合作的事业,是学校与家庭合作的事业,是学校与社会合作的事业,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 事业。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就要遵循公正、公平原则发展教育事业。现代教育 作为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本身就是政府以权威的方式分配教育 价值及其资源的政治过程以及行政过程,因此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必须坚持公正、 公平原则。公共服务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功能,而教育这种公共服务 则在其中发挥着奠基的作用,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如果说教育公平可以分成个体之间的公平和群体之间的公 平,那么目前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即由地区差别、城 乡差别以及校际差别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这些教育不公平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公众 敏感性,它与其他社会不公平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然, 教育公共服务也要关注个体之间的不公平,努力构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 “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这才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总之,公正公平乃是 教育公共服务的价值基础。只有坚持公正公平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并且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共服务本质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