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改革的论文【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我国技工教育改革论文 一、当前我国技工教育改革的现状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技工教育既是教 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一次产业 变革,都伴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与升级,技工教育:在小的方面,关系着我们每 个人的生活品质,在大的方面,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 亿万劳动力就业。当前,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国,面临着“转方式、调 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任务与挑战。俗话说,“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倘若 没有高质量的技工教育,国家发展的蓝图和目标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高 质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技工教育,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技工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传统专业数量不足导致用人单位高呼“技工荒”。据了解,目前我国2.25 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 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 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当前,许 多工业企业招工难,尤其是传统技术操作技工招工难的情况突出,一些技术岗位 后继无人,技术断档,例如:制冷设备维修工、电焊工、造纸工等技术岗位,尽 管月薪可观,但企业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应聘人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技 工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部分 技工院校传统工艺专业在招生中有设置,但学生报读的人数少,甚至有的冷门专 业人数少到开不了班,致使用人单位出现“技工荒”困境。

2.产教分离致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近年来,随着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 次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很多技工院校发展服务管理专业起步慢,缺乏多样化、 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新观念,同时,部分技工院校为了减少设备投入重理论灌 输、轻技能训练,且未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系,产教分离,培养的学 生脱离企业用人需求,致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

3.我国技工教育与普教尚未衔接致使技工教育发展经历“断头路”。在生源 的现实分布中,技工院校的生源都来源于被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筛过一遍的学生,人们对技工院校的学生不够重视,未把技工教育纳入正常教育的途径。部分从中 技、高技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非专业对口、部分中技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 础课跟不上教学要求、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都是中高职贯通 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因技工教育与普教尚未衔接,导致当前技工教育发 展经历“断头路”。

4.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双师型”教 师短缺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共同问题。例如,广西全区的“双师型”教师也仅占其专 任教师总数的27%;
新疆喀什地区“双师型”教师仅占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20%。在国家的和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技工教育虽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的地区,仍达不到学生和家长“技能改变命运”的期盼:部分学校师资、 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学生流失率高。如,在新疆喀什地区,技校学生流失 率高达40%,有的技校秋季(9月份)入学报到有1000多名学生,国庆(10月份) 放假回校时就剩下几百名学生,出现了较高的辍学率。目前,技工院校的教学质 量评价体系仍不完善,对教学质量的把关不严,致使当前部分技工院校学生总体 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在政策引导下我国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出 后,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分步走”战略以及到2015年的初级发 展目标。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决定》与《规划》的出台,为新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明确目标,培养“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技工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肩负着 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以立德树人为根 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职业道 德,实现全面发展。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实现人生价值 的机会。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政策,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 力”的社会氛围。当前,我校正在推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加强 职业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改革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 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启动“品德+技能”的教育教学改革,改善育 人环境,培养“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

2.注重创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命脉 之门,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规划》明确指出,企业要发挥“重 要办学主体作用”,重点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实施职工 教育培训的机构或人员、对接技工院校并设立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岗位。要促进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学校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责 任和义务,并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融合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模式。目 前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尚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国家可 通过政府配套、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同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 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 方面的优势及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1+1>2”效应。技工院校应主 动出击,成立“校企合作就业指导中心”,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 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对外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在带 领学生“走出去”实习、就业的同时,邀请企业“走进来”设立校企合作班。形成“校 中厂”、“厂中校”的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格局,真正使企 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 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更加突出技工教育的办学 特色。例如,我校在对酒店服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注重产教结合与 校企合作,与广之旅、南湖国旅、碧桂园酒店、华师粤海酒店等企业成立合作关 系。形成“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两年期间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利用 寒假、暑假,到对应的合作酒店、旅行社实习,第三年,由学校推荐学生前往对 应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同时,将部分班级确立为“校企合作 班”,例如“碧桂园班”、“华师粤海班”、“广之旅班”,在理论课程的授课中,邀请 对应企业的资深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授课,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形 成“课程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师资校企共组、管理校企共搭”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沟通,搭建中职高职贯通桥梁。《规定》指出,要实现中职高职衔 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以往 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是现今技工教育培养培养目标。技工教育不再是传统观念 中的“断头教育”。我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中 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直接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所需 人才。职教与普教相贯通,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技校 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这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以此为契 机,我们应完善技工教育模式,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向上延伸,探索建构职前与 职后、中职(中技)与高职专(本)科等紧密联系的通道,依据不同专业技能养 成的规律,重新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确定中高职专 业培养方案;
改革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除了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外,还可招收 中职(中技)毕业生,通过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形式,实现中、高职的无缝 对接,确保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4.重点扶植,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规定》指出,完善教师资格标准, 实施教师专业标准;
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 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可见,国家将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双师 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学历、实践工作经历、实践能力水平、应用技能水 平等要求,从而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评价的 基本要求和标准。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创设条件,重点扶植专业教师快速成长 为“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在注重自身知识水平提升的同时,应提升自己的动手 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主动下厂, 到对应专业的企业与学生共同实践,一方面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与运作模式,以 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到企业实践对学生而言无疑达到“身行 示范”的作用,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加快 培养“双师型”教师重要途径,教师应及时总结企业用工需求以及运作模式,积极 进行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学 生品德、技能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用人单位抢用的“德技双馨”应用技能型人 才。

四、结束语 本文阐述的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对策,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已经取得 阶段性成效,文中数据详实,典型案例做法可操作性强,可借鉴和可移植,坚信 技工教育改革之花将结出更丰硕成果。

作者:王瑜 王惠民 单位: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