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地产案件中看社会问题论文]关于房地产案件的审理

从房地产案件中看社会问题论文

从房地产案件中看社会问题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已发展起来,房地产的买 卖、租赁等行为日趋活跃,由此也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房地产纠纷案件。此类案件 现已构成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 亦有多年以来未彻底解决的老问题。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对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做了调查分析,在此略抒己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已发展起来,房地产的买卖、 租赁等行为日趋活跃,由此也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房地产纠纷案件。此类案件现已 构成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亦有 多年以来未彻底解决的老问题。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对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做了 调查分析,在此略抒己见。

一、预售商品房按揭 按揭是英语"MORTGAGE"一词的粤语音译,是一种担保方式,指在楼宇 建筑期内,商品房预购人将其与开发商(预售方)签订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中 预购人所应拥有的全部权益作为贷款的抵押物抵押给银行,同时商品房预售方作 为贷款担保人,并保证银行为第一受益人,如预购人或担保人未能依约履行还款 责任或担保义务时,银行即可取得预购人在《商品房预售合同》内的全部权益, 以清偿其对银行的所有欠款。

预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种特殊的担保方式,银行为按揭权人,预购人为按揭 人,担保人一般是销售商品房的开发商。预售商品房按揭与抵押有相似之处,但 又不完全等同于抵押。一般抵押权的标的是债务人提供的、其自己享有所有权或 经营权的财产。而在商品房按揭期间,商品房实际上并不存在,按揭人无法取得 所购商品房的所有权,他向按揭权人提供的担保是在将来某一时间取得楼宇的权 利,它是一种期待性利益,而非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楼宇。商品房按揭的出现将期 待性利益引入抵押标的范畴,丰富了我国传统抵押标的理论的内容。

预售商品房按揭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预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应签订书面合同,并应到规 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2)预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种从合同,是为担保主债权得以实现而订立的;

(3)预售商品房按揭合同是诺成性合同,合同一经成立即对三方当事人 具有约束力。

(4)预售商品房按揭是有偿合同。银行通揭业务收取贷款利息,除少数 政策性无息贷款外,预售商品房按揭均系有偿合同。

预售商品房按揭是近几 年才出现的,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发展规模很大。它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房地产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使普通百姓拥有商品房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房 地产开发商提供了融资手段,增加了建房资金。但我国的房地产管理法对预售商 品房按揭尚无规定,与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很不适应。审判人员在审理此类 案件时只能依据法理。而银行则大多制订一些标准式合同,购房者与发展商只有 签约与否的选择,而没有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修改的自由。这种状况极不利于 预售商品房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试举二个案例说明之。

案例一:个人甲与乙公司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约定甲购买乙公司正在开 发建设的商品房一套,价金为五十万元,甲应分五次交购房款二十五万元,余二 十五万元房款办理银行按揭。合同签订后,甲如约履行支付了二十五万元购房款, 要求乙交付房屋。乙公司称甲应在全部付清购房款后才能入住房屋。甲认为合同 中约定余款由银行按揭提供,因而认为乙公司违约,起诉至法院。

此案双方当事人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是对按揭的性质认识不清。预售商品 房按揭的当事人有三方:购房人、售房方和银行。按揭合同应当由三方当事人订 立,而此案中甲与乙公司双方约定办理按揭,实际并未办理,因而按揭合同不能 成立。鉴于双方对付款方式尚未约定明确,该商品房预售合同应认定为尚未成立, 由此产生的损失由双方分担。由于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商,对有关按揭的规定应 当了解,合同未能成立其有一定过失,因此应承担主要责任。

案例二:甲与乙公司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约定甲购买乙公司开发的商品 房一套,其中百分之四十房款由甲直接交纳,另百分之六十房款由甲向乙公司指 定银行申请按揭贷款。甲按约定向乙公司交纳了百分之四十购房款。在办理银行 按揭之前,银行通知停止办理按揭贷款,此后双方就如何付清购房余款协商不成。

甲起诉至法院,请求解除购房合同、乙公司返还其购房款。

此案双方当事人对付款方式约定明确,且乙公司与银行之间已有关于办理 按揭贷款的协议,但由于国家政策性调整,银行停止办理按揭,使双方当事人之间合同无法履行。此案应适用情事变更原则,解除合同,双方合理分担损失。

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我国预售商品房按揭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 有待完备的立法来进行调整。建议立法部门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 管理法》时,对此问题做出规定。

二、无效房屋租赁合同的认定及处理 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权人或经营管理权人作为出租人将其房屋出租给 承租人使用,由承权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房屋租赁是一种民事行为,它 适用民法通则关于无效民事行为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行为能 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 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 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的。"除此之外,房屋租赁行为还应受一些特别法的约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等。根据《城市房屋租赁管理 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不得出租:(一)未依法取得房屋 所有权证的;
(二)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 制房地产权利的;
(三)共有房屋未取得共有权人同意的:(四)权属有争议的;

(五)属于违法建筑的:(六)不符合安全标准的;
(七)已抵押,未经抵押权 人同意的;
(八)不符合公安、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
(九)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出租的其他情形。违反这些规定出租房屋的,一般也应认定 为无效。

应当注意的是,房屋租赁对民事活动的当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民事行为,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在审判中不宜轻易就认定合 同无效。如果基本法律要件都具备,只是有一些细节不符合法律规定,可以责令 当事人补正,而不宜认定为无效。如甲起诉乙拖欠房屋租金一案:乙租赁甲房屋, 装修后经营饭店,经营期间拖欠甲两个月租金。甲起诉至法院,要求乙给付租金。

法院经审查认为,甲、乙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未经房地产管理部门审查登记,因 而为无效合同,判决乙将承租房屋返还甲。这一判决使甲,乙之间并无意解除的 合同被迫不能履行,双方均遭受很大损失。而实际上法院只要责令甲乙双方办理 房屋租赁登记手续,即可避免这样的结果。

司法实践中由于未经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而被认定为无效的房屋租 赁合同为数不少,这样的判决不利于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及合同的全面履行。

事实上,正是有些当事人利用法律的这一规定逃避责任,如许多房屋租赁纠纷案件中的违约一方常会主张合同无效,以逃避承担违约责任。

笔者认为,虽然《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均把房屋租赁合同认定 为要式合同,当事人签订租赁合同须到在关部门登记备案,但不应把未登记备案 的所有租赁合同均认定为无效。在租赁合同的各项实质要件均具备,没有其他违 法行为,只是欠缺形式上要件的情况下,可责令当事人补办手续后确认房屋租赁 合同的效力,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案件的执行。

房屋租赁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后,对房屋装修如何处理,也是当前民事审判 中经常遇到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性用房中,承租人为了自己经营的特殊需 要,往往对承租房投资很多进行装修,一旦租赁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承租房要交 还给出租人,装修费用如何处理即成为问题。

对于房屋装修应按《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 关于添附的规定处理:非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财产所有人同 意增添,并就财产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没有约定又协 商不成的,能够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
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人;

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对于双方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对此没有争议。双方如无约定又协商不 成,除能拆除的之外,如何折价在实践中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应结合案件具体 情况,本着经济效益与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处理,兼顾双方的过错责任。属出租 人过错的,可对装修的现值进行评估,由出租人予以相当价值的补偿并赔偿给对 方造成的损失;
属于承租人过错的,对装修进行评估后,应根据出租人适当的可 利用程度折价予以补偿;
属于双方都有过错的,应由出租人补偿装修的现值。在 处理此类纠纷中,如装修对出租人没有利用价值,而第三人愿意承租出租房屋, 并承顶装修费用,并且出租人同意,可由第三人承顶,这样使装修的补偿更加经 济合理。

三、落实私房政策遗留问题。

落实私房政策,包括私房因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文革期间被挤占、没 收的私人房产问题,建国初期代管的房产问题,落实华侨、港澳台胞私房政策问 题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复查历史案件中处理私人房产有关事项的通知》(1987 年10月22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房地产案件受理问题的通知》(1992年11 月25日)的规定,有关落实私房政策的案件,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工作的范围,应移送落实私房政策部门办理。目前落实私房政策工作已进行多年,出现许多落 实私房政策遗留问题的诉讼,主要为被发还私房产权的房主要求收回私房自住的 案件,此类案件法院目前大多按一般的房屋租赁纠纷进行处理,而实际上此类纠 纷比一般的房屋租赁纠纷复杂得多,不应简单对待。

我国城市的私有出租房 屋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五、六十年代,比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策,先后开展起来的,私房改造工作,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是完 全必要的、正确的,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遗留下一些问题,有些地方 降低了改造起点,错改了一部分房屋;
有的没有给房主留自住房。根据国家有关 政策,对不符合规定而错改了的房屋,应按政策实事求是给予纠正;
对房主应留 而未留自住房的,可补留自住房。但目前这些落实了政策的房屋许多只是发还产 权,房主并未实际支配,使用该房屋。

对文革期间挤占、没收私人房产的行 为,现已彻底否定,并进行了纠正,根据有关规定,应一律确认原房主的所有权, 把房产归还给房主。对于自住房和出租房,应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逐步解决。凡单位和个人挤占私人自住房,必须坚持谁占谁退的原则。凡职工个 人占用私人自住房的,无论是由房管部门或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安排的,还是 自行挤占的,都应视为无房户,由职工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其住房, 将占用的房屋尽快退还给原房主。但在落实政策过程中,有些单位无力为占用私 房职工提供住房,有些单位有房却不优先安排用于落实私房政策,使许多房主仍 然是手持房屋所有权证却住不进自己的房屋。

在落实建国初期代管的房产问题及港澳台胞私房政策问题上,也遗留有此 类问题,政府落实私房政策部门只是解决了房屋产权归属问题,却未让房主实际 占有、使用私有房屋。有的私房主被强制与住户签订了私房租赁合同,否则不予 办理产权证照;
有的由于争议较大,房主长年一直未与住户签订租赁契约。许多 签订租赁契约的私房主,由于契约未约定租赁期限,也与住户产生纠纷,要求收 回房屋。

对于此类收房案件法院的处理原则一般是:住户有他处住房,能全部腾退 的,全部腾退,能部分腾退的,部分腾退,住户无他处住房,不予腾退。这样的 处理是基于保护住户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而考虑的,许多案件也都按这样的原则 处理了。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因为没有考虑到私房主的利 益。拥有所有权却不能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在 现实中也是不公平的。现今房地产已作为商品流人市场,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已 成为人们在民事活动中普遍遵守的原则,过去那种强制私房主与住户签订租赁契 约,住户可以无限期使用他人房屋的作法已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相悖,必须加以修正。

在处理此类收房案件上,有人提出以下可供掌握的标准:(1)承租人违 反租赁合同的约定,或转租、转借承租的住房,或拖欠房租,可解除租赁关系, 准予产权人收回房屋;
(2)承租人有了新的住房,可解除租赁关系,准予产权 人收回房屋;
(3)房屋产权人确实需要占有、使用房屋,且居住条件劣于承租 人的,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回房屋;
(4)房屋产权人为收回自己所有的房屋,为 承租人找到了相应的住房,可解除租赁关系,准予产权人收回房屋;
(5)房屋 产权人要求收回自己的住房,但承租人确实不具备腾退条件的,可以暂时维持原 租赁关系,但应明确租赁期限或提高租金标准。

以上几条可以作为办理此类 案件时的参照,但对于"提高租金标准",似不易掌握,因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 规都规定私房租金应受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调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 产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住宅用房的租赁,应当执行国家私房所在城市人 民政府规定的租赁政策",《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房屋租 金,由租赁双方按照房屋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私有房屋租金标准,协商议定". 如果由法院判决提高租金,虽保护了私房主利益,却缺乏相关法律依据,且与房 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相矛盾。此种“司法先于立法”的做法其妥当性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房地产交易行为是受国家严格控制的,目前私房法定租金与其实际市 场价值差距较大,应通过政府提高租金标准来解决问题,在此之前,法院不宜做 出提高租金的判决。

总之,在处理落实私房政策遗留问题上,既要切合当前 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又要考虑历史原因;
既要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益,又要维 护社会的稳定。审判人员应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多做"案外工作",如做住私房的 承租人单位的工作,使其尽快解决承租人的住房问题。毕竟,彻底解决落实私房 政策问题仍需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

四、离婚案件中房屋纠纷的处理。

住房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料。随着住房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城镇居民的 住房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但住房困难情况仍然存在。在离婚案件中,即体现为 夫妻双方为分得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而争执不休,使得简单的离婚案件复杂化。目 前许多离婚案件中当事人的主要争执点即为住房问题。因此解决好离婚案件中的 房屋纠纷,往往成为办好离婚案件的关键。在审判工作中,应分别不同的情况去 处理。

(一)对于个人拥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如系夫妻双方婚后所得,应为夫妻 共有财产,按照分割夫妻共有财产的原则去分配。如为夫妻一方婚前所购置,但 双方婚后在此居住,根据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经过八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配。分配中应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 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总原则,如住房分配给夫妻一方,应按 评估的市场价给予另一方一半价值的补偿。在处理此类问题中应注意分清家庭共 有房屋与夫妻共有房屋,如系家庭共有,必要时应先析产,然后再进行离婚案件 的审理。对于婚姻中预购的商品房,离婚时房屋尚未交付,如何处理?笔者认为 在商品房尚未交付的时候,购房方与售房方仅为债权债务关系,购房方享有的仅 是一种债权,因而此种情况应按离婚中对债权、债务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如一 方愿意取得商品房的,应给予另一方相当于预售合同一半价值的补偿。并与售房 方办理有关的合同变更手续。如双方都不愿意取得商品房的,应当先承担违约责 任,然后再对返还的剩余的购房款,进行分配。在处理此类问题中由于牵涉到商 品房预售方的利益,因而在夫妻双方争议较大,达不成协议时,法院可以就此问 题另案处理。

(二)离婚时对于承租的公房如何分配,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 为不应将其纳入离婚案件一并处理,理由是:租赁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由原来 的夫妻共同承租变为一方承租属于合同主体的变更,应征得公房的所有权或管理 权人同意。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一并处理,理由是:离婚当事人之间就公房使用权 的分割处理,只涉及承租一方主体的变更,不会导致租赁关系其他内容的变更, 且如不处理公房使用权,会使双方在离婚后又产生争讼,不利于子女成长和社会 稳定。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 租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中规定:"在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对公 房的使用。承租问题发生争议,自行协商不成,或者经当事人双方单位或有关部 门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予以妥善处理。" 在 解答中列举了几种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公房的情况:婚前由一方承租的公房,婚 姻关系存续五年以上的:婚前一方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离婚时,双方均为本单 位职工的;
一方婚前借款投资建房取得的公房承租权,婚后夫妻共同偿还借款 的;
婚后一方或双方申请取得公房承租权的;
婚前一方承租的公房,婚后因该承 租房屋拆迁而取得房屋承租权的;
夫妻双方单位投资联建或联合购置的共有房屋 的;
一方将其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交回本单位或交给另一方单位后,另一方单 位另给调换房屋的;
婚前双方均租有公房,后合并调换房屋的;
其他应当认为夫 妻双方均可承租的情况。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应按下列原则予以处理:
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
男女双方在同等条件下,照顾残疾或生活因难的一方;
照 顾无过错的一方。解答中规定:"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而由一方承租的, 承租方对另一方可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但对于给付的标准却没有规定。笔者 认为公房租赁权不仅仅是一种民法理论上的债权,它包含有国家给予的福利,取得租赁权的一方即等于取得了这种福利,而另一方则将有可能享受不到这种福利, 其所可能遭受的损失即是公房房屋租赁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因此,在承 租方给予另一方经济补偿的,应考虑另一方有无房住,有无可能分房收入情况, 当地房屋租赁价格等因素,给予合理补偿。解答中规定法院在调整和变更单位自 管房屋的租赁关系时,一般应征求自管房单位的意见。因而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在 征求意见时,如果单位不同意由当事人中非本单位职工一方承租房屋,法院即不 能判决由其承租。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值得商榷,法院既已规定在有些情况下离婚 的夫妻双方均可承租,那么法院就可依此独立做出判决,不能受单位意见的左右。

征求自管房单位的意见,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法院做好当事人的工作, 以便于判决的执行。

五、拆迁纠纷的受理问题。

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遇到拆迁纠纷,应首先考虑应否受理。因为由于拆迁纠 纷的特殊性质,其大部分都属行政案件,应由法院行政庭受理,只有少数由民庭 受理。

根据有关规定,下列拆迁纠纷应按行政案件受理:(1)对人民政府或房 屋拆迁主管部门作出的拆迁补偿形式、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安置地点、搬 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的;
(2)对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作 出的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止拆迁、吊销证书、责令限期退还周转房、警 告等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诉讼的;
(3)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拆迁补偿、安置等 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尚未履行的,一方或双方反悔不同意原协议要求房屋主 管部门裁决,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拒绝裁决或者不予答复,提起诉讼的;
(4)认 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颂发或补发“拆迁许可证”“拆迁资格证书”等,房地产管理 部门或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拒绝颂发或不予答复,提起诉讼的;
(5)拆迁人取得 拆迁许可证后,拆迁的主管部门拒绝公布拆迁人、拆迁范围、搬迁期限等或不予 答复,提起诉讼的;
(6)认为人民政府或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其他有关房屋拆 迁管理的行政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

除第三种情况外,其他几种情况应作为行政案件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都属对行政 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对于第三种情况按何种诉讼处理曾有异议。

最高法院(1993)法民字第9号函规定,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拆迁人与被拆 迁人对房屋拆迁的补偿形式、金额,安置房面积、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期限, 经双方达不成协议的,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益纠纷,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或 同级政府对此类纠纷裁决后,当事人不服诉至法院的,人民法院应以民事案件受理。目前第9号函的规定已不适用,它与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相悖。此种情况 应按行政案件受理,已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共识。

但是如拆迁人与拆迁人就有 关安置、补偿、回迁等问题达成协议并已实际履行(含部分履行),因一方或双 方违约产生纠纷,提起诉讼的,可按民事案件受理。因为此时拆迁人与被拆迁人 之间已形成合同关系,双方按合同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属平等主体之间的 关系,因此,发生纠纷亦属民事纠纷,应按民事案件受理。

六、军产房问题。

所谓军产房,是指所有权归军队所有的房产。军队房屋的所有权单位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民事审判中,较多的军产房纠纷为军队转业、离退休 干部腾退原住房问题及军队利用房地产开展经营活动问题。

关于军队离退体干部腾退军产房问题。最高法院有关批复的精神为:此问 题属于军队离退休于部转由地方安置管理工作中的遗留问题,由军队和地方政府 通过行政手段解决为妥,此类纠纷人民法院不宜受理。对此类纠纷不予受理是妥 当的,因为有可能涉及到营区和其他军事设施的安全、保密问题,并且如受理, 将涉及到今后的执行问题,法院判决腾房后,当事人不自动履行,须由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同样理由,笔者认为,对于军队转业 干部腾退原住军产房纠纷,人民法院也不应受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军队房地产在保证战备和部队住用需要并保守军事秘 密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空余房地产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包括房屋、设施、场地的 出租,房屋的出售、房地产的换建、互换、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合资建房, 利用房地产自办或合办经济实体,以及其他经营活动,而且经营活动可以面向社 会。军队利用房地产开展经营活动,其收人可以用于弥补国防费不足,以房养房, 但在经营中难免会发生纠纷,对这类纠纷如何处理是法院应慎重对待的问题。

军队利用房地产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与地方单位、个人发生纠纷起诉至法 院的,一般应视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按照《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等 法律的相关规定处理。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如发现军队有违反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的 情况,可告知监督管理机关,由其依法进行处理,如发现有违反军队有关规定的 情况,应告知军队有关部门处理。

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纠纷时,应对合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根据有关规定, 军队利用房地产开展经营活动,实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房地产开展经营活动许可证》管理制度,凡利用房地产开展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到军队房地产管理 部门申领《许可证》,并按有关规定到当地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交易手续。

对军队方未申领《许可证》进行的房地产经营活动,一般应认定为无效,如在一 审诉讼中经军队房地产管理部门批准补办的,可以认定为有效。如果只申领了《许 可证》,但未到当地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交易手续,并且合同已实际履行的, 可认定为有效,但法院应督促当事人补办交易手续。

军队利用房地产开展经营,与地方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在合同履行期间, 军队方由于国防、战备的需要,要求收回房屋、解除合同的,应当准许,但军队 方应给予对方适当的补偿。

总之,在审理军产房案件中,法院应坚持慎重立案、慎重处理的原则,在 审理中应征求军队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会同军队房地产管理部门及 地方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共同进行调解,使纠纷得到妥善解决,以维护军民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