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平台打造 实现更大作为——关于恩施市科协发展实践的思考]恩施市廖兆贵

当前是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创新的桥梁纽带,必须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职能定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湖北省恩施市是全国科普示范市,在科协系统化改革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绩,如何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深化平台打造,实现更大作为,成为今后的一大难点。本文拟作探讨。

一、科协事业发展现状

(1)科协组织建设。一是领导机构完善。目前恩施市科协设有专职主席、副主席各1 人,兼职副主席4 人,挂职年轻干部1人,初步形成专兼挂相结合、能深入联系基层的领导班子队伍。近年来增设了学会部,形成“一办两部”(办公室、普及部、学会部)的内设机构结构,职能进一步优化。二是乡级科协建设有突破。今年10 月27 日,太阳河乡成立科学技术学会,为全市乃至全州首个乡级科协。根据工作推进,最快将于今年底实现乡级科协在全市17 个乡镇的全覆盖。三是基层服务组织形成规模。已建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组织,全市绝大部分乡镇都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以科普员、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新型农民科普队伍,各村、社区也都建立了基层科普组织,并配有科普志愿者队伍。四是形成齐抓共管态势。聚焦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建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科普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常抓不懈。各级各部门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科普活动,科普覆盖面已达全市常驻人口的70% 以上。

(2)科普阵地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依托州市同城的优势,恩施州科技馆、湖北民院医学院标本室、州农科院、州中药材研究所、州气象局、污水处理厂等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成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恩施市科技馆纳入十三五建设计划。全市80% 以上的乡镇建有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或科普惠农服务站,配有科普宣传设备,110 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二是示范品牌建设取得佳绩。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引领,积极开展了示范市、示范基地、示范社区、示范村和示范户、示范家庭创建活动。恩施市先后获评2011-2015 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6-2020 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等荣誉称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浓重一笔。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普示范文明社区2 个,省级1 个,州级2 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61 个,示范村87 个,示范户463 户,科普示范家庭349 户。同时,恩施大峡谷被评为省级科普旅游示范景区,圣峰药业获评省级科普示范企业,在思乐集团建立了全州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三是专项经费保障稳步加强。近几年来,全市科普专项经费平均每年保持了10% 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已达人均0.8元的水平。

(3)科普活动开展。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开展,重点加强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社区居民五大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一是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传播,每年开展一次科技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15 届;每两年开展一次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已连续举办6 届,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二是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站、农技协等平台,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田间课堂”零距离指导科学务农,带领农村农民精准脱贫。近几年来,共争取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省科协科普助力新农村等项目13 个。三是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通过科普专题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科学思维宣传引导,号召创学习型机关,当专家型领导,做思考型干部,提升其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三是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四是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以环保、健康安全知识讲座、元宵灯谜、中秋广场科普活动等为载体,开展安全常识、健康生活等科普宣传。此外,还大力进行了硒知识普及,突出科学普硒和硒都养生“两条主线”,扩大了世界硒都·仙居恩施的影响力。

二、科协事业发展瓶颈

(1)组织结构不协调。存在兼职副主席参会率不高,把兼职等同于虚职和业余的现象,现有科协在职干部8 人,全州八县市中最少,且存在年龄偏大问题。组织架构的不稳定,人员的不足,较大影响科协职能发挥。乡级层面上,乡科协正在全面铺开、陆续建制,有效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基层科协组织向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村的延伸还不够,对科技工作者一些基本需求,如评职称、搞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等提供优质服务不足,科协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差距较大。

(2)学会建设不充分。恩施市科学类专业学会较少,覆盖面较低,吸纳一线科技工作者欠充分,人才智库打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即便是已建成的学会,在组织管理方面与规范要求有很大差距,平台的服务能力、支撑能力、治理能力有限,凝聚力、吸引力、活力不强。在科协与学会之间的联系虚多实少,科协与学会名誉上是上下级,而实际上学会行政登记主管为民政局,业务主管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人、财、物和科协全无关系。市科协虽然已成立学会部,专职从事学会管理工作,但要实现充分渗透,引导好学会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是一大挑战。

(3)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年来,恩施市科协围绕现代烟草、富硒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七大产业链”开展了系列科学素质行动,打造了自身系列品牌,但叫得响的精品名牌不亮不多,作为全国科普示范市的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4)基础保障不扎实。一是科普基础设施不够。全市科普教育基地不多,各乡(镇、办)村(社区)科普活动室、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没有实现全覆盖,科普宣传设施不足,科普人员不够。二是科普经费不足。科普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虽然整体在增长,但缺乏稳定补贴机制。当前科技领域知识更新换代在加快,传统单一的发资料、立展板已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亟需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和科学知识普及。三是典型经验推广不够。科普宣传较依赖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方式单一。已形成较好群众基础的“田间课堂”模式,推广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