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交通事故认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当前交通事故认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文提要:当前交通事故认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① 无论是 构成交通肇事还是仅仅民事赔偿的份额分担,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 责任认定在整个事故的处理中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交通事故责任认 定机制却一直为理论界所质疑,司法实践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以及其是否 具有可诉性争论激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新交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事故责任 认定是否具有可诉性仍然没有予以规定,同时《新交法》又取消了对事故责任认 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规定,从而造成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既不能提 起行政诉讼,又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事故当事者往往来回奔波于法院和交警部门, 却告状无门,从而抱怨不断。理论界对事故处理机制的质疑也有增无减。在本文 中,首先详细阐述了我国当前交通事故处理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能从根 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 笔者比较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笔者认为在我国比较切实可行 而又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我国每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数以十万起②,其中绝大部分案件要经 过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无论是作为交通肇事追究责任人的 刑事责任,还是作为民事案件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 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却一直为理论界所质疑,司法实践对交 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以及其是否具有可诉性难以正确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新交法》)明确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 通事故的证据使用,其用意是对多年的质疑和冲突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 《新交法》施行一年多来,理论界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的质疑有增无减,事 故当事者也抱怨不断③,当前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真的存在问题吗?笔者拟 就肤浅的思考参加探讨,以求共鸣。
一、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事人若不服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他有几种 手段可以救济? (一)当事人对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可以以交警部门为被 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呢?《新交法》对此仍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1992年12月1日公安部和最 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即法发 (1992) 39号文)的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 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 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 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 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 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法发(1992)39号未违背2000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以 及司法解释的精神④,应仍然有效。根据法发(1992)39号文第四条的规定,若 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法院将不予受理。
(二)当事人对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可以向上级交警部门 申请复议呢? 在《新交法》颁布之前,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 的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 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
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 请书后三十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对交 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有权申请行政复议。在《新交法》颁布后,《道路交通事 故处理办法》失效,《新交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 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 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该法将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仅仅 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取消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对交通事故 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的规定。按此规定,即使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 书不服也就无权申请行政复议。
通过以上(一)、(二)分析可知,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 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在《新交法》颁布后,当事人亦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现在当 事人能采取的救济途径只能是:在就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同时要求法院对确 有错误的事故责任认定不予采信或予以纠正,或者法院在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对确 有错误的事故责任认定不予采信。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仅仅通过这个途径, 当事人的权利真的能得到保障吗? 问题一:仅仅让作为非专业机构的法院和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法官 作为纠正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的唯一途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是有很强的政 策性、技术性和法律性的。如责任认定过程中的所涉及的路况安全工程鉴定、车 况技术鉴定、痕迹鉴定、车速鉴定、法医鉴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等等一系列专 业技术鉴定,都无不表明责任认定工作的技术性、复杂性和法律性等特征,虽然 说法院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法官并非万能,他们尽管应该都是精通 法律的专家,但是他们并不是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专家,完全寄希望于不具有专 业知识的法官来推翻交警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 权利来说,无论如何应该都是不够的! 问题二:当事人在就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同时让当事人举证证明 推翻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对当事人来说是否公平? 现场的勘验、检查,对证人的调查等方面的证据均掌握在交警部门的 手中,要求当事人自己去搜寻足够的相反的证据来推翻作为国家机关的交警部门 的责任认定,谈何容易?而且公安机关一旦认为已经构成刑事犯罪的话,该责任 人都已经被公安机关拘留、关押,其就没有机会去收集证据,更谈不上推翻交警 部门的责任认定了,这对当事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问题三:如果经交警部门作出事故认定,认定一方当事人负全部责任, 负全部责任的一方能否按照最高的司法解释在提起民事诉讼的同时,推翻交通事 故责任认定呢? 根据1992年最高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通知,当事人就损害赔 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同时,可以要求人民法院同时审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合 理性。但是,如果当事人被认定负事故的全部责任的话,其不可能要求其他人赔 偿,即其找不到适格的被告,所以也无法就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更谈不上在 提起民事诉讼的同时要求法院推翻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其唯一能做的 就是等待对方当事人提起赔偿的民事诉讼的同时要求法院不采信交警部门的事 故责任认定。在对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之前,其责任将一直处在不定状态,而找 不到任何其它救济途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证据可能无法取得,这对被认 定负全部责任的事故当事者要推翻事故责任认定变得越来越困难。
问题四:交通肇事的案件,只有到了法院审理阶段才能纠正错误的事 故责任认定,对当事人来说其权利的救济是否及时? 只要根据交警部门事故责任认定,责任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其人身自由将受到公安机关的限制。即使责任人对该责任认定不服,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其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能对该责任认定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将案件从公安机 关移送到检察院,再到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经法院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 责任认定不予采信,才能将解除责任人的人身自由限制,这给事故责任人的权利 救济太晚了,无法有效及时地保护当事人的人身权利。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 上面我们已经详细探讨了当前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处理机制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为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我们必须先弄清当前我国交通事故认定 的性质。虽然《新交法》中已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为证据使用,但这仅仅 解决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作用,并没有明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目前, 在国内,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争论最多的主要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我国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理由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完全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第一,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实施的主体是公安机关;
第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授权而实施的一种职权行 为;
第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针对特定的交通事故而单方面作出的具 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它代表着国家行政机关独立的管理意志,不以行政管理相对 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事人是否提出处理申请或者在处理活动中是否同意,都不影 响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认定。这就决定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既不同于行 政调解,也不同于法律规定的行政仲裁行为;
第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一经作出, 即对特定的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交通事 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授权,在具体的交通事故处理活动中,针对 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大小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⑤。
观点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技术鉴定结论。
理由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行使职能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 评价性行为。公安机关作为我国交通管理机关,其按规定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认 定,是与其行政管理职能密切联系的,而责任认定本身是一种评价行为,与鉴定、 评估等一样,是以评价者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居中者的身份,通过技术手段对 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公安机关作为评价者是处于事件之外 的。就评价行为而言,其评价行为与国家职能无关。如伤残鉴定由法医学会作出,物价评估由价格评估机构作出,这些学会和机构都与国家职能无直接联系,评价 的资格来源于其掌握的技术和国家对其资质的认可,作出的评价结果只作为客观 事物的反映,无须强制遵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 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 用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所作出的认定行为不是完全的行政管理行为,而是行政管 理过程中的技术性的操作⑥。
根据我国当前的事故认定处理机制,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有待商榷, 第二种观点不够完整全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与 行使国家职权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以及 相应的不作为 ⑦。事故责任认定与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同点是都是行政机关依职 权作出的行为。但是,并非行政机关依据职权作出的行为都是具体行政行为。从 行为后果上说,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成立后,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 实际的影响,对行政相对人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相对人一方必须服从并履行行 政行为所要求的义务。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具有具体的、确定的影响当事人权益 的法律后果,是把握是否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关键。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的 认定也没有直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仅具有证明行为的性质、责任程度等作 用,属于证据的一种,可以作为行政主体认定和处理问题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人 民法院审判交通事故纠纷的依据,必须经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确认后并依法作出 具体行政行为或司法判决后才能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行政机关或者人 民法院,经审查,如果认为该责任认定有误,依法还有不予采信的职权。在行政 法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准行政行为,或者说是不完整具体行政行为。准行政行 为并不对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发生直接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说 不直接对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影响。由此可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具有具体行 政行为所应有的特征??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所以笔 者认为其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其次,我们来探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不是技术鉴定结论? 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该属于技术鉴定结论范畴,但是不完全 等同于一般技术鉴定结论,而是一种特殊的技术鉴定结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属于技术鉴定结论范畴。除了第二种观点的两种理 由外,笔者觉得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责任认定行为与技术鉴定行为具有相 同的特征。技术鉴定行为是指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 行分析、鉴别和判断而得出的事实性结论。同样,责任认定行为是公安机关根据 事故现场获取的证据和资料进行各种鉴定后,依照有关事实、技术鉴定结论和法 律规定,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认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所作出的综合性认 定行为,是一种认证和判断、推定的认定行为。第二,鉴定和事故责任认定都具 有不可诉性。即当事人不服鉴定结论不能据此单独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行 政诉讼,但人民法院有权对鉴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 案依据;
查证不实、不合法的,则不予采信。责任认定行为也同样不可诉性,在 行政、民事、刑事诉讼中也只作证据作用。
但是,在现行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一般 的技术鉴定结论还有一些区别:
第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的行为,其主体是特 定的国家行政机关;
而技术鉴定结论可以由行政机关作出,也可以由司法机关或 者其它事业性单位作出;
第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安交警部门一次认定即告终 结,当事人无权申请重新认定;
而若当事人对一般的技术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 请不同的鉴定机构进行重新鉴定。第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的单方行 为,体现的是行政意志;
而一般技术性鉴定则由当事人提出申请,鉴定人一般不 主动行使,是双方行为。
综上,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交通事故处理机制,交通事故责任认 定虽然同时具有具体行政行政行为和技术鉴定结论的一些特性,但是交通事故责 任认定并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鉴定结论而是一种特殊的技术 鉴定结论。
三、完善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的探索 在前面,我们详细论述了当前我国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存在的问 题: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新交法出台后,取消了对交通 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提起行政复议的制度,造成当事人救济手段单一,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在国内,不少学者也已经看到这一问题,纷纷提 出救济措施来完善我国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第一种观点认为,责任认定行 为是公安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可对责任认定中可能出现的违反程序和错误适用法律的部分可提起行政诉讼,而对责任认定中的纯技术性的部分,行政管理 相对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⑧。第二种观点认为,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作出的行政 确认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对责任认定不服,均可毫无保留地提起行 政诉讼⑨。第三种观点,应该恢复行政复议制度。
(一)笔者认为,对于前两种观点,笔者觉得无论从法律理论还是从 法律后果和社会效果看,将行政诉讼作为当事人不服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的 救济途径都是不妥的。
1、从法律理论角度看,如果允许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的话,将违背法理和现行的法律规定。
从法理上说,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了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并不是具体 行政行为,应该属于准行政行为。只有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从现行法律规定上看,根据最高法院、公安部联合作出的法发[1992]29号《关于 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联合通知》)第四条规定,当 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单独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从法律后果和社会效果上看,若允许对事故责任认定单独提起行 政诉讼,将会产生很多问题。
(1)若允许当事人对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可能造成纠 纷无法解决。
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后,经法院审查后,若认为 该事故责任认定是合法正确的,自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若法院经审查后认 为公安交警部门在事故责任认定违法,法院判决撤销重新作出认定。因为诉讼时 间一般较长,事故现场往往面目全非,公安机关重新取证已经不可能,此时,公 安机关在一定期限内不重做违法,在没有取得新证据的情况下重做同样违法,而 且公安机关的事故责任认定又不可能用其它方式替代,这样势必造成纠纷无法解 决。
(2)若允许当事人对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违背人民法 院“一事不再裁”原则,给当事人造成诉累。
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 政诉讼后,不管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作出什么样的裁判结论,实际上,仅仅是处理 了事故责任的认定问题,还没有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若当事人对基于责任认定上的行政处罚不服、以及民事赔偿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必须再次提起行 政诉讼和民事诉讼。若是构成交通肇事罪,还要继续参加刑事审判。也就是说, 在行政诉讼之后,当事人要最终维护自己的权益,还必须再打一场民事、刑事或 者行政官司,给当事人造成诉累,同时也违背了人民法院的“一事不二裁”的原则。
(3)将纠正错误的事故责任认定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没有专业知识 的法官身上,很难从根本上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在本文的前面,笔者已经谈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
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的涉及到许多专业的东西,一般都是通过专业的技术鉴定 和技术认定才能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也属于专业技术范畴的职能,就像如公 安机关作出的法医鉴定、痕迹鉴定一样,都可以通过技术鉴定结论的方式解决, 而不应该通过行政诉讼方式。否则,既增加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讼累,又解决不了 实际问题,当事人的权利也得不到真正保障。
(二)我们再来看一下将行政复议手段作为当事人不服交警部门的事 故责任认定可采取的救济途径是否合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第二条规定⑩,能提起行政复 议的前提条件是,该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从行政法理论上看,交警部门的事 故责任认定属于准行政行为或者说是不完整具体行政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所以,笔者认为也不适宜将行政复议作为不服交警部门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途径。
(三)笔者对完善我国交通事故认定机制的设计方案 从法律理论角度分析,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该属于一种特 殊的技术鉴定结论,由于是特殊的技术鉴定结论,不能由一般的鉴定机构来作出, 故应该设立一种新的鉴定机构来执行。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以成立独立 于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具体方案设计如下:1、人员组成。鉴 定委员会的成员由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专家组成;
2、机构设置。在各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设立县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一般交通事故的首次鉴定;
在设区的市设立市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不服一般交通事故责任初次鉴定 的再次鉴定以及对特大交通事故的首次鉴定;
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设立省 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特大交通事故的再次鉴定。3、作出交通事故责任 认定以及重新认定的程序。公安交警部门认为需要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案件 一律提交到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由鉴定委员会统一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结论。当事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结论的,可在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5日内, 向上一级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笔者认为,一旦在全国实行了这样的方案,可以解决我国交通事故处 理机制中现存的各种问题:
1、明确了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由于按照现行的交通事故处理机制, 事故责任认定是由公安交警部门依职权作出来的,具备了具体行政行为的表明特 征,而且由于事故责任认定的作出又具有相当的技术性,所以也就具备技术鉴定 结论的特性,一直以来,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究竟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技术鉴 定结论争论不断,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在笔者设计的方案中,事故责任认定 由作为社会组织的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我们可以确定其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而应该是技术鉴定结论,这点非常明确。
2、能够较好的保证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统一性。现行的交通事 故责任认定是由公安交警部门的经办民警作出的,由于民警的素质参差不齐,很 难保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而且同一案件如果不同民警经办的话,可能 责任认定的结果也不一样,造成事故责任认定的公信力下降。而成立事故鉴定委 员会后,由于委员会成员都是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专家,素质相对较高,由他们 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具有较高的质量,而且全县(市)的案件的事故责任认定 都是由他们统一作出,能保证事故责任认定口径一致,使事故责任认定具有较高 的公信力。
3、若不服事故责任认定,救济途径通畅,当事人的举证义务大大削 弱。前面,笔者也已经谈到按现行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若不服事故责任认定,无 权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只能在民事诉讼中或者刑事诉讼中通过 举证来推翻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而与交通事故相关的证据均掌握在交 警部门的手中,要求当事人自己去搜寻足够的相反的证据来推翻作为交警部门的 责任认定,难度相当大,而且一旦公安机关认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话,该责 任人的人身自由都已经受到公安机关的限制,其就没有机会去收集证据去推翻交 警部门的责任认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而在笔者设计的方案中, 即使事故当事者涉嫌交通肇事而被限制人身自由,当事人也只需要申请重新认定, 上一级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就有义务去全面审核,当然事故当事者也可以举证推 翻事故责任认定,但这不是当事人的法律义务,而是其权利,这样可以从根本上 保障事故当事者的合法权益。4、对当事人权利救济非常及时。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若公安机关 根据事故责任认定认为责任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话,那么即使该事故责任认 定错误,也只有到了法院刑事审判阶段才能纠正错误的事故责任认定,对于将人 身权利放在第一位的法治社会来说,对责任人的权利救济也来得太晚了。而在笔 者设计的方案中,当事人若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直接就可以申请重新认定,若 确属责任认定错误,上一级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将予以纠正,当事人在公安机关 侦查阶段就会恢复人身自由,用不着等到刑事审判开庭时,这样其人身权利就能 得到及时的保障。
5、改变了将所有的救济希望全部寄托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法官身上的 困境。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若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只能在民事诉讼或 者刑事诉讼中让法官对错误的事故责任认定予以纠正。但是,法官并不具有交通 事故的专业知识,只能在非常明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纠正事故责任认定,在一 般情况下,法官由于交通事故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很难纠正事故责任认定。在 笔者设计的方案中,上一级交通事故鉴定委员成员都是精通交通事故方面的专家, 他们对事故责任认定了如指掌,能及时发现错误的事故责任认定并予以纠,这更 能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在《新交法》实施之前,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称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而《新交法》规定,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 认定称“交通事故认定书”,以减弱交警部门的行政职权的色彩,本文采用《新交 法》的规定,故取题为“当前交通事故认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③《新交法》颁布后一年内,笔者已经接待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 服的来访者40人次,而在《新交法》颁布前一年接待了20人次,整整翻了一倍。
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 的解释 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 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 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 诉讼的受案范围:(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
(二)公安、国家安 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 的仲裁行为;
(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 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该属于第一条第六款的情况, 不属于人民法院的诉讼收案范围,所以最高院的1992年的司法解释未违背本解释 精神。
⑤刘善书,《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可诉性》,《法律适用》2000 年第1期。
⑥佛山市中院行政庭著:《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问题探讨》,载 2004年8月4日http://www.fszjfy.gov.cn/index.asp ⑦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著:《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法律 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86页。
⑧王家航,《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性质及其可诉性》,载于《人 民法院报》2001年1月21日三版。
⑨陈凤平、吴丽芬,《从本案看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冲突与选择》, 载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5月28日四版。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 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李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