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思想教育怎样构造和谐教学] 浅析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浅析在思想教育怎样构造和谐教学

浅析在思想教育怎样构造和谐教学 ――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摘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 的追求。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让和谐 教育走进课堂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 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怎样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将从师与生的和 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五个 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努力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和谐;
和谐课堂;
构建;
思想品德课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等说法风靡全国。其实 “和谐”并不是个新生时髦事物,而是个古老的命题。早在春秋战国,思想家孟子 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传统的“家 和万事兴”等思想,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现代教育是基 础。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和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而和谐课堂是实现和谐 教育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指以课堂为载体,在和谐教育理论的引领下, 科学地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及资源,确保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全面、协调、自由 和充分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对话的平 台,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简而言之,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的和谐:师与生 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

课堂氛围始终秩序井然、生机勃勃,学生积极主动、合作互动,教师民主公平、 尊重差异,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到底,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构建和谐的课堂,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思索, 多实践,把传统和现代结合,把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把课堂多样化和 必然化结合。只有在平时加以注意,才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

那么在思品(即思想品德,以下相同)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课 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这要从政治的特点入手进行阐述。政治教学过程是 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的要素有知、情、信、 意、行。简单的说,知即认知;
情即情感体念;
信即相信、信念;
意即意志;
行即行为习惯,也就是思想觉悟。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归宿,是教育的终极目 的。而构建和谐的思品课堂就是要促成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的过 程,当然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是把知识、能力上升为觉悟,并要付诸于行动的过 程。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是要求较高和较难的事情。其它科目往往只是解决“知 与不知”、“信与不信”,而思品教育则要解决“知、信、行”的统一。

新的思品课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 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生活实践,促进思品的知信行统一。新的课程 标准完全改变了过去理论知识“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本人就思品课的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简述自己的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思品课 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生生关系怎样,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 谐的主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和谐思品课堂教学的基础。

1、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政治课堂中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而现代思品课堂的中学生是教学的 主体和中心,是鲜活的、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主体;
学生作为 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
学生是现实的、主 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 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真情实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 能激发、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传统教师倾向于强调的权威与给予,传统课堂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依 照标准教案导演的“情景剧”。现代教师更倾向于强调合作与创造。教师是为学生 发展服务的,即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业的“评 价者”、纪律的“监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 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等方面提升理念,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 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在讨论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 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指责讽刺。有了 明确师生定位,和谐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师生关系就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这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问 题,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这是正确的,但又不能偏废教师 的主导作用。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但也不能没有教师 的指导与引导。主体和主导应相得益彰,不可颠倒,也不能偏废,应辩证地处理 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 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 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就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就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 的磁铁。只有这样和谐师生的关系,才能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有力 保障,也才能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知信行的统一。

2、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 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 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 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 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 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参与竞赛,合作调查访谈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 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教学中, 更适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 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 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不再让 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比如在讲到七年级思品“如何调控情绪,排解不良情绪?”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学 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 师一味地分析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可是,笔者有时发现,不少教师为体现课堂 教学的新理念,不管知识要求,学生状况,以及问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而在课 堂上盲目地探究。结果是学生很不情愿,教师干着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 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探究时,首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 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 作探究,可以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完善和谐课堂。

二、教与学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重要支柱 思品新课程涉及到人际交往、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知识,强调基础性、 普及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改变过去的思品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 众教育;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 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 学生思品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 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 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品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 的思品活动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 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结合教材、 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 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
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 能实现的;
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贯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 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贯课堂 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求 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的 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以一堂思品课为例,课的起始阶段:可用故事悬念、情 景设问、疑问启思等方式激趣,使“课伊始,趣味生”。课的发展阶段:可用揭示 矛盾、比较对照、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联系实际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 正浓”。课的结束阶段: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心得体会等方式激趣,使“课 已尽,趣犹存”。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 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 象,这种忽视了初中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 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 习思品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插图、漫画、名 言、成语、图片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
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利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 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课堂教学变得 形象、生动和有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参与。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活动得少” 的现象?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 环境,开展各类活动,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 趣题引路、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模拟法庭、调查访谈、时事开讲、成语接龙、 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辩论赛、演讲赛甚至还可以开展唱歌、跳舞等学生感 兴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

实际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复合刺激,引导学 生人人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教学效果。

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 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 有价值的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
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 谐的教学共同体。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发挥作用,逐步过渡 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生“学”的过程 是探索如何去打开知识的“锁”,“钥匙”打开了“锁”,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 了。

三、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润滑剂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以抛砖引玉。

1、把微笑带进课堂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 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 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 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

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 师、同学……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 背道而驰。因此,思品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 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将幽默注入课堂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
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 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 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 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 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 返的殿堂。

四、文本与人本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 本就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新课标,和谐课堂也要求新思品课本也要 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一切发展为本。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 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
课程不再是特定 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 有机组成部分。思品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 是构建和谐的思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依托教材步入和谐。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 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新思品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 去挖掘。从一段材料,一幅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到 八年级思品“关爱生命健康,远离暴力文化”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 感受沐浴和谐校园的温暖阳光同时,继续追问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给我 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如何帮助学校杜绝此类现象、避免危害发生?让学生在 自省、分析、交流中扩展情境,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行为,指导实践。在探究中 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新闻报道、切身感受、媒体展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思品、 用思品。

(二)、依托生成的教育资源享受和谐,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课程的有 机组成部分。这为“文本”注入“人本”的新活力,以教材为脚本,师生共谱新乐章。

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研究,而要把知识延伸到现实和生活中。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 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实践证明也如此,例 如,在九年级《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中,当我讲到独立自主地承担责任,不 过分依靠父母的观点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一味地强调独立会容易造成人格上 的缺陷,例如性格孤僻,不喜欢接受他人观点。”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是非常 复杂的,很多问题不能简单处理。像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确具有它的讨论价值, 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化教材、引发讨论的契机,既很好地利用课上生成的教学资源 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智慧正是像点 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即使是十分完 善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施教育学再加工,使教学过程变 得生动、活泼、有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运 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 生发展为根本。

总之,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更是我们思品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当然,“绝对完美和谐 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不是一蹴而就,而 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