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探讨论文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探讨论文 一、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学生整体人文素质难以满足专业要求 以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上是老牌综合性大学,其人文社科专业开 设比较齐备,云集了人文社科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大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氛 围。在这种氛围下,在校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多高水平的人文讲座、选修各种人文 课程、参加各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社团、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相处。在这种学校 里成长,学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容易养成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必备的人文素质。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校思路、 制度安排、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邀请、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 都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以讲座和学术会议为例。笔者所在的 学校绝大多数讲座,是“务实”性质的,它基本上与经、管、法、税、商、金融等 学科有关。请来开讲座的,更多的是各级官员、各行业的行政管理者以及总裁、 经理之类的业界精英;
讲的内容,很多是对具体政策法规的解读、对当前国内外 热点问题的解答,对业界实操经验的介绍。
缺乏人文氛围,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课程份量,或可有所弥补。但遗 憾的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了突出本校特色,在课程设 置上不是增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管如何探索特色,不能忽略它人文性质浓厚的学科 基础。一般的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既缺少人文氛围的熏陶,又 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人文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学生要在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走 得更好更高,恐怕有点难。
二、培养目标贪大求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学习疲于奔命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总想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特色 的形成过程中,却往往存在学生学习课程过多过杂、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究其 根本原因,是这些个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往往秉承这样一种宗旨,既必须努力保 持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基本面貌,又想依托本校一些龙头学科的教研条件, 形成培养独特的学校烙印鲜明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优势。为达成这样的宗旨, 其培养目标难免贪大求全,教学课程难免大包大揽,学生课业负担难免过重。在 具体的教学安排上,也容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种甚至多种:一、课程过多;
二、学时学分过多;
二,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浅尝辄止,学生的课程学习往往蜻蜓点 水,难以深入。
请看某法商类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7级)。培养目标:“培 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 法学、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各种大众传 播媒介和宣传部门从事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经济部门从事宣传、文秘、 管理等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出版部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 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新闻专业 人才。”“本专业依托法商专业,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领域,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 第二专业、修读第二学位,成为有法学、经济学或管理学专长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这所高校在开办新闻专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2002 级――2004级),竟然把微积分概论等设置为学位基础课必修课(对02级的学生 而言,还有统计学和经济学概论,且每门课都是54课时3学分)。看起来,这是 一个对学生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十分全面,对学生的出路考虑十分 周全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但是,这样的目标和方案难免给人贪大求全、难以 实现、流于形式的感觉。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学深新闻传播专业必备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相当困难。
再看某体育类高校新闻专业的本科课程方案(2007级)。看起来,它像是 体育新闻专业新闻学专业与体育学专业的简单叠加。除涵盖一般新闻学专业的全 部课程外,又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体育课程,以及由新闻学与体育学交叉嫁接出来 的所谓体育新闻类系列课程。在具体的方案里,体育概论、篮球、体操、体育科 研方法等9门体育课程,文学概论、逻辑学等7门人文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 概论等12门新闻传播课程,全是它的基础课或主干课,此外,它还要学生学习大 量的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如活动、专题调研等),加 上公共必修课程,面面俱到,学生须完成165总学分,57门课(不包括实践课和 校本课程)才能毕业。此外,要拿到学位,还需满足“英语必须达到全国英语四 级水平,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达到计算机水平测试二级等级的要 求”等条件。在一个以体育生为主的院校学习新闻传播专业,许多学生本身也是 体育生,要都达到这样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现象,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德胜教授感触很 深:“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减少学时学分,减轻学生负担,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 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今天,连北京大学等名校都在努力把授课总时数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以下,而部分学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授课总 时数却高达近3000学时,如此一来,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上课,几乎没有实践或娱 乐的时间。”学生不仅仅是没有实践和娱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大量阅 读和思考的时间,每日忙于应付各门功课,疲于奔命。学生当中甚至出现了“不 想做课程学习工具”、“希望能更多享受读书思考乐趣”等说法。专业教育,看来 也要减负,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培养目标贪大求全的新闻传播教育。
三、新闻传播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完整的专业培训体系难以形成 办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许多理工类、专业类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本科教育 职业技术化的倾向,努力构建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培训体系。为了避免传统新闻传 播专业教育易产生的学生“坐以论道容易、站起动手困难”的弊端,也为了避免在 就业市场上与综合性高校的传统强势正面对撼,它们想走一条更注重学生动手能 力培养的教学道路:一方面,努力把学生训练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专才,偏重于 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翻译、摄影、摄像、传媒新技术应用等技能、技巧的 训练;
另一方面,努力在课程设置、实践形式、实践内容上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 播专业有所不同。
这本来是一条很好的思路,但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资 源的匮乏,却使它们的专业培训体系难以形成,尴尬百出:
首先,师资庞杂多元,专业培训力量难以整合。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 闻传播专业,其师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来自传统新闻学院的,来自业界的,来 自邻近学科的,来自校内所依托的特色专业的。其中,要整合前三类师资,已有 相当难度,因为大家的专业背景难免有一定差异。要把第四类师资也整合进来, 难度更大――你的专业教育特色要依赖它才能形成,许多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 课都由它的老师来上,但它的专业背景与你却相差十万八千里。长此以往,多好 的课程设置和体系设计可能都流于形式。
其次,学科处于边缘地位,专业培训体系建设举步维艰。理工类、专业类 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当然不是新闻传播,一般而言,处于这些学校边缘 地位的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分配经费,有一套物竞 天择的运作体系;
计算酬劳,有一套偏重本校优势学科的成熟方案;
申报课题, 无论校内校外你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在这样的环境里办新闻传播专业,难免这样 一些后果:一、很难吸引本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
二、难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 的积极性;
三、难以引进“双师型”老师(同时具备业界职称和教师职称)――业界一些想进来的业务精英,受学历、职称、理论、教学水平的限制,往往无缘高 校教职;
四、相关实验设施和培训经费的投入难以得到保障。缺少办学经费、合 格师资和相关设施,又难以充分调动现有老师的积极性,如何建设正常运转的专 业培训体系? 再次,缺乏业界人脉和实体资源,缺少像样的实训和实习基地。业界的人 脉和实体资源优势,不是一朝一席可以形成的。一般的理工类和专业类高校办新 闻传播专业,要拥有广泛、深厚的业界人脉和足够实体资源,还有待长时间努力。
四、人才培养定位强调特色,却难以摆脱新闻传播行业用人惯性的支配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没有严格专业门槛的行业,近年南方报社等新闻单位招 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所占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大部分降低到现在的约20-30% 甚至更低。新闻单位用人,越来越强调从事某类报道的采编人员的专业背景。尽 管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在办新闻传播专业时八仙过海,各具特色,但是,其毕业 生基本上仍然被用人单位看成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不是经济学、法学、政 治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外国语、计算机、信息科学、体育学、心理学等 专业的学生。新闻单位用人所说的专业背景,指的是后者。很多理工类、专业类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本校的“特色教育”下忙活了几年,到头来发现,无论 实习还是工作,新闻单位考察他们的,首先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功,并没有把 他们当作有特殊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来看待和使用,在“专业竞争”中,他们仍 然难以与具有真正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相提并论。特色办学,却依然难以逃避新闻 传播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面临的共同尴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 专业,要让自己培养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得到业界认可,绝不是贴 个标签那么简单。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突破这些瓶颈,让学生人文 素养整体不足、培养目标贪大求全、培训体系资源匮乏、特色人才的培养难得业 界认可等现象继续长期存在,理工类、专业类高校走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 教育道路的追求,难成现实。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普遍遭遇到 诸多瓶颈。不突破这些瓶颈,理工类、专业类高校难以真正走出一条有本校特色 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之路。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