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食品生产源头杜绝安全隐患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再次,用法律的武器来加强管理。本课题从食品安全预防措施入手,研究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几个着力点:加强食品企业技术研究、加强食品质监部门监管力度、加大惩罚力度、加大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宣传等措施,对保护人民为人们重视食品安全、抵制劣质食品提供一些理论支持,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危害性;安全;预防措施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温饱问题不再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对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开始重视起来了,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可是在今天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从毒大米、毒饺子、瘦肉精、苏丹红、大头娃娃等事件到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底料事件,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极大地危害了消费者的人人身安全,同时也破坏了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严重干扰了食品行业的正常发展。本课题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入手,研究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几个着力点:加强食品企业技术研究、加强食品质监部门监管力度、加大惩罚力度、加大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宣传等措施,为人们重视食品安全、抵制劣质食品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对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专用食品包装袋( 膜) 抽查结果, 不合格率高达15%,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 安全知识缺乏, 如无法认清标签上的信息标签。研究发现木制容器、陶瓷与搪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存在的问题及对食品安全都存在很在大程度的影响。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来制定适合自己国家实际情况的高标准, 对保护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温菊萍等研究通过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为准则层,评判三种预防体系的绩效。表明单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专门化的分工,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是最理想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有研究表明针对食品中的甲醛,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技术来控制其含量。励建荣等研究报道,鱿鱼丝在加工过程中,蒸煮和焙烤工序是控制甲醛含量的关键控制点。还可以通过激活甲醛分解途径,例如氧化等,从而可以通过调控甲醛分解途径中的酶,来减少生物体内甲醛的含量。
Herrick F W 等报道,儿茶素类化合物可通过在C6 和C8 位上与甲醛发生亲核反应。Yukiko K等发现,在蒸煮干香菇过程中生成的甲醛可以与半胱氨酸发生反应,并且生成的反应物还能够与人体内的亚硝酸盐结合。钱小妹等报道,通过蒸煮或煎炒甲醛或甲醛次硫酸氢钠处理过的食品,可除去其中的大部分甲醛。
3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3.1食品生产者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我国解放后经济状况不佳,全国从上到下都在大力的发展经济,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大家都想尽办法赚钱,让一些缺乏道德和法律观念的不法企业商贩趁机而入,当某种食品成本价过高时, 销售成本必然高, 而高价可能导致销售者对此食品需求的减少而转向消费替代品, 因此销售者希望降低价格, 要么自己通过造假等手段, 要么给生产者施压, 而生产者一旦被压力所迫, 就有可能铤而走险,为提高利润而寻求廉价原料,制造低劣产品, 从而压低价格,未对这些添加剂替代品进行专业的急慢性毒理学试验,就盲目加入食品,加工一些伪劣食品,不惜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然而结果适得其反,而且还毁了企业自身。
在实际生活中, 消费者与生产者在信息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换,基本上是生产者掌握着大部分的信息和资源, 而消费者则我有少量的信息资源, 甚至不掌握资源, 因此, 消费者在市场上便无法辨别食品的真伪和质量, 只能按照供应商的标明使用。监督者对产品了解的信息不如生产者全面, 某些常规的技术手段必定不能检测出某些问题, 从而造成一些技术上的漏洞。由于很多原因有些监督部门甚至不愿监管。
3.2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卫生处罚条例》、《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新形势下一些新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适应能力, 不能满足现阶段要求的食品质量和检验标准。另外食品安全预防体系还存在诸多的漏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不够,不具有威慑力。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只是采取予以查封、到会窝点、停业整顿和罚款等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给某些商家造假提供了便利。
3.3鉴定体系不完善
缺乏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的信息发面的信息获取、以及必要的鉴别体系和手段, 很难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准确的预见, 防范于未然。
4 食品安全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色香味俱全的同时食品质量也日益被重视。从瘦肉精、苏丹红、“大头娃娃”、毒大米、毒饺子等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底料事件,在食品安全问题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来减少问题的发生呢?
4.1 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常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采购蔬菜时, 采购员用感观检验( 闻是否有农药味) 的办法检验农药残留, 食用前作浸泡处理;禁止使用因剧毒农药致死的各种畜禽;低温储存食品,生熟分开;停止食用可凝中毒食品;控制污染源, 牛奶、肉等食用前应彻底加熟, 不吃不洁食品。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防止食品生霉;加强日常食品检验工作, 防止生霉,禁止人畜食用严重污染的食品;严禁自行加工河豚鱼食用。不擅吃沿海地区捕捞或捡拾不认识或未吃过的鱼;不误采、误食毒蘑菇;短时间不大量进食含硝酸盐较多的蔬菜。不喝苦井水;妥善保管好亚硝酸盐, 防止错把其当食盐;禁食腐烂变质蔬菜, 腌菜待腌制15 天以上再食用。
4.2 从食品生产源头杜绝安全隐患问题
要加强市场准入机制的建设,同时加强诚信市场建设, 在整个行业中引入公平、公正、信用等理念, 严格监督生产过程,具体措施例如:严格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环境卫生问题,生产中使用安全无污染器具,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会接触到容器、管道和包装材料灭菌消毒等工作。使一些各种欺瞒行为无处容身, 通过这些无形的手来调节市场,提高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形成正确的赚钱和消费观。
4.3加强舆论监督
近年来, 我国各种媒体在揭露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要做到揭露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与宣传名优食品生产企业并举。在揭露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企业的同时, 还应大力宣传名优产品, 让名优生产企业获得更大利益, 更大发展, 才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管理和食品安全卫生环境。
4.4依法治理
提前做好法律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和管理体制。对于世界上一些国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较好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建立适合我国管理体制的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评价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迈上一个新台阶。
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食品监测检验工作始终是外部监督检查和内部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从食品生产原料、过程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食品监测检验渗入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涉及农业、工商、卫生、环保、质检、生产、市场和超市等多个部门。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兰,夏延斌.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及其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1(4):124-127.
[2]张孝安.全面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链条”的有效监控[J] .食品与机械,2012 (4):158-160.
[3]张美玲.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 .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7):48-49.
[4] 钟耀广.食品安全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 43~50.
[5] 许文达,程裕东, 等.食品软包装材料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 119~202.
[6] 陈炳卿,等主编.食品污染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 14~20.
[7] 姜南,张欣,贺国铭,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2~54.
[8] 刘金霞.食品安全信息缺失:消费者也有责任[J].中国经济时报,2011(11) : 19~20.
[9]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 12~30.
[10]黄大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3): 55~60.
[11]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12(4): 17~30.
[12]周应恒、霍丽玥.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及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2012(8): 14~21.
[13]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 12~20.
[14]周洁红、黄祖辉.食品安全特性与政府支持体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9): 39~45.
[15] 许建军, 张颖.脂肪酶的应用研究发展[J].江苏食品与发酵,2012( 4) : 19~20.
[16] 郭俊生,李敏,戴霞.饮食营养卫生[M].上海:第二军区大学出版社, 2012. 19~20.
[17] 林香君,高仪文.新餐饮操作手册[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2. 83~85.
[18] 魏益民,刘为军,潘家荣.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73~82.
[19]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0. 45~59.
[20] 项阳青.生活中不可不知的食品安全知识.青岛出版社,2010. 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