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论文
论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论文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人文素养 和修养,在汉语言文学中渗透审美认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提升。本文 通过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与新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来更加明 确汉语言文学的历史使命。对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的探讨,旨在研究新传媒时代 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理由,进而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审美 理由。1.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汉语言文学直接体现着人文精神,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包含着古今中外的 优秀文学作品,其核心就是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重在对语境、 语言的认知,它承载着传承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要责任。
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需要引出孔子的善美审美观年,孔子认为, 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这句话主要是说韶乐丰富多彩,有善有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充实的思想内容非常符合善的要求。而武乐的艺术形式虽 然也是完美的,但是结合武王伐纣建立王朝的历史,它与孔子所向往的上古礼治有 所违背,没有充分显示出武乐的善。孔子认为善与美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只有 二者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完美的艺术形式,在古汉语言文学中,善和美缺一 不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孔子的汉语言文学审美理由,他主张尽善尽美,其 实是他对文学艺术提出的要求,认为文学艺术应当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 统一。而在他写作文学的过程中,却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善与美的统一。在古代汉 语言文学中,美和善相互分离的现象并不罕见,学者常常重视对其中一方面的突出, 而忽略对另一方面的阐述。这种极端的做法主要是由于古代学者对文学艺术思想 内容的重视,他们容易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墨家的作品、先秦法家的 作品、宋代理学以及晋代的玄言诗等,这些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客观实用 性,并不能真正表现出艺术的美感,无法为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使得作品显 得枯燥无味。又如南朝的宫体文和骈体文,这类作品往往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而 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讲究文字的字斟句酌,作品修饰性很强,却并没有深 刻的思想内容,最终使得作品华而不实。
2.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不同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不同的文学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家对人生的深思与观察也会发生转变,不同的文学时代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景观。八十年代 的中国文学大多是对历史的沉思与深思,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是沉思的审美。在 沉思中思索历史,思索人性,沉思历史意识形态。在一九八零年代,从创作中可以看 到作者对政治拨乱反正与历史的沉思,这是这个时代的共有声音,诗人与作家在反 思历史中揭露伤痕,发生拯救思想的呼声。从整体上来看,文学的审美沉思在一九 八零年代的十年中像一盏灯一样,牵动着有理想,渴望光明的诗人与作家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