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成因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 所在,事关建设和谐社会,事关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是 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建设农业 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改造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技保障能力。

一、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文化科 技素质就是指农民所具备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它反映了农民接受文 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 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高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快慢。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全市农村人口920万人,农 村劳动力500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00万人。据有关统计,在300万农业劳动力 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劳动力总数的60%。在300万名农业劳动力中,受过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有85万人。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市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 质有所提高,在全省处在中等水平,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是重中 之重,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选择。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市最艰巨的 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 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大教育培训的力 度,帮助他们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 1.从政治角度分析,农民是弱势群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沿袭的是“城 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将国民分割成城、乡两大集团,按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 使农民与生俱来就弱势于市民,如住房、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不处在同一起跑 线上。

2.从经济角度分析,从建国后的一个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长期实 行的是“一大二公”的体制,农民长期被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劳作,加上农业基础 条件薄弱、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只能满足于温饱,不少还处于贫困线上。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将农民 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工资性收入,改善家庭 生活,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求“城市剩余工作”,大多数农民进城后从事的是城市 人不愿干的脏、累、苦、险的工作,挣回是几个血汗钱,而且常常被拖欠,自身 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经济收入上不能完全有保证,自身素质提高缺少机会, 子女受教育比城市人子女至少“慢半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地 拉大了城乡差别,甚至为社会埋下隐患。

3.从社会角度分析,农民在农村是农民,进城务工后是“农民工”。由于 受“身份”影响,尽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勤劳、智慧和苦难承载了中国快速扩展 的工业化和低成本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是仍然不能享受市民的 一切政策待遇。在城市人眼里他们是“打工仔”,处于城市社会结构中的最底层, 收入虽然比在家种田增加了,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比市民要大得多。从农民自身 受教育角度来看,农村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更是无法与 城市相比。

4.从自身角度分析,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读书考上大中专 学校,国家统一分配,大部分安排在城市工作,就业有保障,家庭供子女上学的 动力十足,大部分学生能读到高中毕业。从2000年开始,国家取消了统一分配政 策,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找工作难的局面。因此在农村 中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一些人认为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白花冤枉钱, 不如趁早进城打工挣钱,收入来得快。据我们调查,有不少的农村家庭中的子女 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从而导致农民素质提高缓慢。

三、当前农民接受培训的主要形式 1.培训班。办班培训主要针对特色产业,围绕重点问题和普遍性问题开 展。优点是可针对生产实际,能面对面交流,具有感染力,培训效果好;缺点是, 要有一定条件的场地,培训者和受训者提前约定,时间不好保证。

2.发放科技资料。优点是内容系统,表达准确,可反复学习;缺点是,受 训对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双向交流。适合用于推广单项 技术,操作性强。

3.技术咨询。优点是可双向交流,可针对不同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缺点是 对受训教师要求高,一要有高深学问,二要熟悉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适用于科普宣传等。

4.广播宣传。优点是不受条件、时间限制,内容可滚动播出,农民在家 中就能接受;缺点是不能双向交流,只能听,培训效果差。可用于政策宣传、品 种介绍、产品推介、经验交流等。

5.电视讲座。优点是辐射范围广,可通过视、听接受培训,培训效果好;
缺点是受时间限制,内容要少而精,用于现学现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 农业科技培训,近几年农民科学种田意识、“节本增效”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管理 水平和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

四、当前农民接受培训的主要问题 1.培训对象的素质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一 是思想观念落后,主要是部分人存在满足现状或眼前利益,对新观念、新技术和 新事物反应冷淡。二是文化素质偏低。这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阻碍农民进 城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壁垒被解除,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济效益和丰富多 彩的城市生活吸引下,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涌向厂矿企业和城市,剩在农村 种庄稼的人员几乎全是走不了的老弱病残幼及承担家庭重担或哺育孩子任务的 妇女。留守人员大多数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差。三是技能素质欠缺。农 村劳动力中,90%以上的人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 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能要求。此外,农民法制观 念不强、身体素质差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2.科技培训的技术内容实施条件千差万别,培训的技术措施很难做到“对 症下药”。分散经营的土地,地理环境、管理水平、基础设施、肥力状况各不相 同,且培训对象的评估水准无法统一,理解上易出偏差,所以很难达到“对症下 药”的效果。

3.适宜各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缺乏。一方面,农业科研周期长,一般一 年为一个周期,不易出果;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直接受自然条件影响,各地每年的 生产环境千差万别,科研成果很难达到广泛有效。

4.培训体系不健全。乡村绝大多数已没有专职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个别 地方有设置也明存实亡。

五、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出的一些建议1.完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使科研成果能在最短时间及时通过培训推广 体系应用到生产一线,以发挥最大效益。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科研机构的研究 成果,国家要及时鉴定尽快交由推广机构推广;二是配套完善乡村两级推广服务 机构,提高科研成果传播速度和效率。

2.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乡镇农技站 是传播科技星火的“前沿阵地”,在“以事养人”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只能加强,不 能削弱。同时,要千方百计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 发挥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聪明才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建功立业。

3.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 机衔接起来,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 网)、人网(办学队伍)三网合一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教育培 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平台。

4.多种培训方法并举。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培训,可以通过视听等多渠 道感知,培训效果更加显著。各种培训方法各有所长,多种方法并举可达到取长 补短,提高培训效果。

5.要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根据优势农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围绕当地主 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培训内容,有针对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主体培训。

对普通农民进行常规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科学种养的严密 性和重要性,掌握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对素质较高的农民重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 特别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提高整体水平。

6.调整利益分配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平等。尽管这是一个长 期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但是政府应当加速户籍、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消除造成城乡差别的体制性障碍, 从体制上保障农民享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公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 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

7.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培 养,特别要重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加资金投放力度,给培训学校和受 教育农民一定补贴,建立科技教育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并可将此项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的一项工作任务,纳入年度干部考核的目标 严格考评。

8.加大农民工培训转移力度,逐步减少农民。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 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引导农民抢 抓政策机遇的同时,必须从减少农民入手,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向城镇的二、三产 业转移。今后要加大转移培训力度,把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作为政府的重点 工作,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在培训的质量上下功夫,每年的培训数量要逐年 增加。

9.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巩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同 时,充分利用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民夜校、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等教育 资源和阵地,选择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用人企业急需的技能,采取“短、平、快” 的办法,培训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实施“一村一名 大学生”工程,免费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10.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先进典型。乡镇(办)和新闻媒体加 大科技致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活生生的科技致富典型教育农民,引 导农民,说服农民;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科技、学文化、长本领的教育, 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没有文化知识的危害性,在全社 会营造学习科技知识、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11.优化农民结构,鼓励在外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农村跳出“农门”的大学 生能回到家乡工作的微乎其微;加之有头脑、有专长的农村能人,大量外流他乡 谋求发展,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在继续鼓励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镇转移、向外地转移的同时,对回乡创业的农民给予 特殊的优惠政策,激励他们开发农村的资源,创办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 业等实业,为当地农民就近培训、就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逐步迈向小康生活 做出贡献。

六、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针对性。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地区、 不同时期、不同作物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灵活把握,针对性要强。

2.要注意实践性。科技培训多是老师在台上讲,学员在下边听,农业生产理论相对抽象,专业术语比较生硬,难以被农民理解。因此科技培训应更加注 重实效性,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要注意适用性。每项农业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适用地区。要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安排。

4.要注意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指把各种相互联系的技术措施进行组装 配套,综合运用,才能够实现增产目标,既掌握生产技术,又了解市场情况,才 能实现增产又增收。

5.注意培训师的选拔。要把经常能深入农村和生产一线,掌握农村工作, 了解民情民意,具备吃苦和奉献精神,能为农民群众热心服务,理论实践经验丰 富的技术人员选拔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对选拔的培训师要经过实践锻炼,根据 各人专长进行分类,建立专家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