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 简述慢性阻塞疾病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健康教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稳定期通过健康教育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减退。

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对象: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

2.方法:

1)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其它指征包括男性、低体质指数(BMI)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病人的焦虑症状常见,发生率约为8%-24%;且多数是惊恐障碍。严重COPD的病人还常有抑郁症状。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做好家人及亲友工作,鼓励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调动各种社会关系给予精神及物质关怀,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主动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活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18℃~20℃,相对湿度50%~70%,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料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

3)戒烟:要与患者一起制定一个成功戒烟的个性化计划,要让患者:①下定决心是戒烟成功的关键;②承诺戒烟,明确戒烟的动机和愿望,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戒烟,才能迈出计划的第一步;③保持身上、家中无烟及无烟灰缸、打火机等与烟草有关的物品;④在戒烟过程中想再吸烟是应与医务人员交谈,寻找药物治疗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戒烟灵、口香糖、针刺穴位等辅助戒烟,同时指导患者为配偶及家人想一想,不要让家人受长期被动吸烟的危害,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⑤戒烟期间出现戒断症状,如无禁忌可鼓励患者大量喝水有助于尼古丁的排泄或缓慢的深呼吸运动及学习放松技术,以减轻吸烟的强烈要求,戒断症状在较短时期内可逐渐消失;⑥患者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4)要让患者坚持做呼吸操: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小册子及宣教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指南》。①缩唇呼吸法: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在不感到费力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以能使距离口唇30cm处与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每天3次,每次30min。②腹式呼吸锻炼:患者取立位,体弱者也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上身肌群放松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吸气时尽力挺腹,也可用手加压腹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一般吸气2s,呼气4~6s。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要求缓呼深吸,不可用力,每分钟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左右,开始每日2次,每次10~15min,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③控制性呼吸法:取坐位、平卧位或侧卧位,全身肌肉放松,缓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后屏气,开始为2~5秒,渐增至10秒,然后缓慢呼气,连续做10~20次,早晚各1次,坚持6个月。 5)提高氧疗依从性:①应向患者明确指出,氧疗是属于药物治疗的一种方法,只要能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合理使用氧气最大程度地增加氧的组织输送,才能减轻病情,少吃药、少打针,早出院。②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正确、合理的氧疗。夜间持续低流量给氧湿化痰液,刺激并协助有效咳嗽辅助排痰,如无禁忌鼓励患者多喝水或雾化吸入等,采用鼻塞法或面罩法,氧浓度28%~30%,1.5~2L/min吸氧时间>15h/d。③教育患者不能长时间高流量吸氧。因为COPD患者对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则抑制呼吸中枢致二氧化碳蓄积和二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

6)强调营养支持:提供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热量比例糖类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其中优质蛋白占50%以上。

7)体力训练 :指导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为主的有氧运动等方法,可增强患者的体力康复,改善心肺功能。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有氧体力训练有步行、爬斜坡、上下楼梯及慢跑等。开始运动5~10min,每天4~5次,适应后延长至20~30min,每天3~4次。其运动量由慢至快,由小至大逐渐增加,以身体耐受情况为度。一般1~2周后可使心肺功能显著改善。

8)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祛痰药等,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慢性期以康复锻炼为主。

3.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负担。